王蓉
摘要:語言影響個體身份認同的構建,處理各種語言問題和語言關系的語言政策也被期以助力建構國家認同。本文由國家認同和語言政策等基本概念出發,重點論證語言政策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是建構和鞏固國家認同。國家認同是可以通過語言政策機制對之進行干預和建構,恰當的語言政策能夠鞏固和加強公民的國家認同感,實現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
關鍵詞:語言政策;國家認同;政策價值
“民族就是用語言——而非血緣——構想出來的,人們可以被‘請進’想象的共同體之中”。由于語言和愛國情感的密切聯系,現代民族國家的語言政策往往被期望能建構公民的國家認同。本文想要探討,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是否可能實現?假如可能,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
一、相關概念簡述
(一)國家認同
1、概念
國家認同概念是隨著“民族國家”概念的逐漸形成而產生的,是歷史的產物。21世紀以來,國內學術界關于國家認同的研究開始增多,但從現有研究看,學術界關于國家認同的定義尚有爭論。一種觀點從政治心理角度定義,如任劍濤認為“國家認同指的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成員對國家所懷抱的歷史文化情感、政治認同心態”。學界諸多學者如江宜樺、王卓君等均持此觀點;還有一種觀點是從政治文化的角度對國家認同進行界定,例如周平認為“國家認同是一個政治文化概念,所指稱的是一種重要的政治文化現象”。
本文認為:國家認同就是在民族國家這一政治共同體下的公民,在心理上承認自己屬于這一共同體,在主觀上有一種強烈的情感歸屬意識。國家認同不僅是個人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國家主權的合法性也依賴于國家認同的產生。
2、構成要素
從文化層面、政治層面、利益層面考量,國家認同的構成要素有文化性認同、政治性認同和利益性認同。第一,文化性認同:公民認同以及熱愛其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道德價值觀念等。雖然近代以來民族國家才開始逐漸建立,但同屬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歷史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是不斷傳承的。第二,政治性認同:公民認可并接受其所處的國家共同體當前的各種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執政者理念和行為等。國家政權,政黨、政治社團等政治組織和法律法規等政治因素是公民構成國家認同的外在基礎。第三,利益性認同:公民出于個人利益的考量,認可和接受其所在的政治共同體。民族國家要持續地獲得公民的認同,還需要滿足其在安全、生存、發展等方面的利益訴求。
完整的國家認同需要包括以上三個層次的內容。人們只有自身的利益得到滿足,熱愛其國家的文化、政治,對國家賦予的公民身份產生認可,才能夠將自己與國家聯系起來,將個體歸屬于國家,并且能夠主動在國家利益受到危害時挺身而出,承擔責任履行義務。
(二)語言政策
1、概念
本文對語言政策的概念界定采用著名語言學家陳章太作出的定義:“語言政策是政府對語言文字的地位、發展和使用所作的行政規定?!本唧w來說,語言政策是國家和政府制定的關于語言的準則和規定,一般包括該國國家通用語言的選擇、使用和推廣,國內不同語言關系的協調和語言問題解決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策略。語言政策屬于行政行為,是國家、政府對語言所持的態度,體現著國家的政治理念。
語言政策可以是顯性的,通過語言立法等形式明示,成為各種語言法規;也可以是隱性的,沒有具體明確的法律條文,通過各種語言規劃的活動加以推行。
2、語言政策的價值取向
語言政策作為公共政策的一個分支,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即語言政策的主體——國家和政府制定和實施的語言政策也是為了實現某些目的,一般是為了實現本國的某種利益目標。
價值取向是主體根據需要在價值觀念的引導下對自身行為方向的一種自覺的、有目的的選擇與把握。語言政策的價值取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實用價值,即語言政策首先是為了解決和語言相關的問題而制定的。語言政策選擇和確定了國家通用的語言和文字,方便公民交流、閱讀,便于國家和政府處理事務、普及教育、傳播政策等。除了最基本的實用價值,語言政策的價值取向一般帶有政治性,如維護國家安全,保證政治穩定,塑造意識形態氛圍,提升主權國家凝聚力等。
(三)國家通用語
語言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政府確定并推廣國家通用語,并且國家通用語和國家認同有重要關系。國家通用語作為通用語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的國語或官方語言。國家通用語一般由政府顯性或隱性規定,通常是該國語言中是強勢語,會由以國家通用語為主的語言政策在全國推行通用。國家通用語的確立就相應產生“非國家通用語”,即其他未被選擇為國家通用語的弱勢語言。
通用語的選擇一般要依照該國的民族構成和語言國情而定,根據民族結構和民族語言的強弱對比情況慎重確立。對于民族及語言數量單一的主權國家而言,國內沒有其他語言競爭,無須考慮通用語的選擇問題,民族共同語可以順利成章地成為國家通用語。但對于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而言,通用語的選擇應該慎重考慮,處理不好有可能會引發嚴重的民族沖突或社會矛盾。
二、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
(一)語言與認同
語言政策針對的是不同語言和語言問題,國家認同是認同在國家層面的具體體現,要研究語言政策和國家認同,應先研究語言和認同,回答語言與認同有沒有關系?如果有關系的話,是什么樣的關系?
廣義上的語言包含語言和文字。語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除了最基本的交際功能,語言還有象征功能、思維功能、認知功能、社會文化功能等。語言幫助人們彼此交流和溝通,建立社會關系;語言離不開思維,深刻影響著思維;語言是人們認知的重要工具和媒介,人們要利用語言獲取對外界的認知,用語言表述世界;語言象征著你所處的社會和文化背景,象征著你所屬的群體……總之,人們要借助語言來掌握文化,塑造自我,認識并融入社會,建立社會聯系,確立社會地位。
認同是個人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對所屬群體的認知,通常伴隨相應的情感和行為模式。認同具有多個不同的層次,可以有“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等。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學術研究,認同常常聯系的是民族和國家,是一種主觀的、政治因素很強的概念,并且能夠被建構。
由于語言的功能和認同可以被建構的特性,語言和認同是有關系的,“語言在認同里面屬于比較主觀的弱認同,是可以構建的”。簡單來說,認同就是個人在試圖回答“我是誰”和“我們是誰”,語言首先是個人認知和交流的工具,一方面個人必須利用語言獲取對周圍的人和環境、對所處群體乃至整個世界的認知,另一方面外界也同樣利用語言影響和塑造著個人。而后,語言的象征功能、社會文化功能也就進一步構建著個人的認知。認同可以通過語言建構,語言實踐、語言習得決定人的語言認同,而且也改變人的語言認同。
在確定語言與認同的關系后,我們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的語言和怎樣的語言政策對哪種層次的認同有作用。該判斷需要因國家、民族、地域的差異來回答,接下來本文試圖從一般意義討論語言政策與國家認同的關系問題。
(二)語言政策與國家認同
認同是可以通過語言來建構的,那么作為一種集體身份的國家認同也應當可以通過語言加以建構,但并非所有的語言都可以建構公民的國家認同感?!爸挥挟斎后w具有自我意識,即擁有共同語言和共同世界觀的時候,他們才變得更加團結”。語言因素助力國家層面的認同建構,需要的是整個國家的共同語言,即國家通用語。
國家通用語作為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一般由該國的語言政策規定、推廣并在全國通用。正是其“國家通用”的本質,使得國家通用語能夠從多層面加強公民的國家認同。首先,語言是歷史文化和愛國情感的載體。國家通用語的使用使得相同語言的人們學習和了解相同的歷史和文化,產生相同的文化認同感和群體歸屬感,文化性的國家認同得以建構。其次,語言象征著人們的身份,人自出生就決定了應習得的語言,后天學習語言需要時間和能力,所以絕大多數人不能隨意通過改變語言來改變自己的身份屬性,只能通過已經習得的語言去認知世界。國家通用語的使用使得同一國境內的人們感覺到自我和群體的身份存在,使得分布全國各地的人們更好地認知政府和國家,接受同樣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熏陶,政治性的國家認同得以建構。最后,語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和溝通,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語言與升學、求職、技能獲取、社會流動等一系列問題密切相關。對于原本操不同語言的人們來說,國家通用語的使用方便互相交流、貿易往來,促進人口流動;對于多民族、多語言國家內部的弱勢語言使用群體來說,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使其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獲得更多生存和發展機會等,利益性的國家認同得以建構。
語言政策是國家和政府制定的關于語言的準則和規定,核心就是解決國家通用語相關問題,處理國家通用語和非國家通用語之間的關系,展開語言和文字工作。因而,國家認同是可以通過語言政策機制對之進行干預和建構,恰當的語言政策能夠鞏固和加強公民的國家認同感,實現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
三、語言政策對國家認同建構的現實意義
從一般意義上探討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后,我們需要考慮,就現實層面而言,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
(一)恰當的語言政策促進國家認同建構
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往往更為重視語言、語言政策的政治作用,恰當的語言政策往往能夠有效促進國家認同建構。
語言政策對國家通用語進行選擇和確立,使國家通用語的象征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的人口中華人占絕大多數,其次是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民族。為了避免單一國語或官方語言帶來的民族沖突,新加坡規定英語、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馬來語為象征性國語。多種國語的語言政策,發揮出了國家通用語的象征作用,提醒著國民多種語言之間地位平等,不同語言使用群體是融為一體的,鞏固了不同族群的國家認同感。
語言政策協調國家通用語和非國家通用語的關系,消除不同族群之間因語言造成的交流不便,進而促進人員相互流動,加強了民族和國家凝聚力。劉元賀對我國新疆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狀況展開實證調查,研究顯示熟悉國家通用語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國家認同感更強。他發現“國家通用語言熟練程度每增加一個等級,公眾形成完整意義上國家認同的率就會增加約0.391倍?!蓖ㄟ^相應的語言政策和教育政策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是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內容。
對于許多受殖民歷史影響的國家而言,語言政策的對其構建民族國家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殖民統治使得東南亞國家的語言以及語言政策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如越南出現了拉丁字母拼寫的越南語,法語在越南、柬埔寨、老撾的社會上層被普遍使用,英語在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廣泛使用。所以,反殖民和民族解放運動后,東南亞國家大多采用單語制的語言政策,即在一個國家主要推行一種語言,“語言一體化”政策的實施對東南亞國家的國家認同建構意義重大。
除此之外,語言政策促進國家認同建構還體現在:規定統一的語言和文字,使教育、傳播工作得以順利展開,方便政治理念宣傳和政策推廣傳播,加強了人們對政府的理解和認同;重視移民人口的語言教育規劃,以相應的移民人口語言政策幫助移民快速融入社區和國家,鞏固群體認同感等。
(二)不當的語言政策導致國家認同問題
語言政策的核心是國家通用語政策,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期以實現,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國家通用語政策的推廣和實施,但這并不意味著非國家通用語不重要。對于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而言,恰當的語言政策需要充分考慮各國的民族、人口、語言使用狀況等基本國情,需要發揮出語言作為民族、國家認同的中介所內含的積極力量,處理好國家通用語和非國家通用語的關系。
語言政策制訂不當,往往會導致國家認同問題出現。以蘇聯和南斯拉夫為例。十月革命后,蘇聯沒有建立將俄語作為通用語推廣的法律框架,但在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穩固后,在實踐中卻超越法律框架推廣俄語,并將推廣俄語與構建“蘇聯人民”聯系起來。由于沒有辯證地區分語言的身份標志作用與交流作用,引起了一些非俄羅斯加盟共和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反彈,蘇聯的語言政策未能有效地發揮對國家認同應有的促進作用。南斯拉夫則是恰好相反,過于寬松的語言政策為各聯邦的語言民族主義提供了生存空間,使其發揮語言的民族認同作用,甚至導致了民族分裂傾向。
(三)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有限
如前所述,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從理論和現實來看都是能夠得以實現的。但我們需要注意,語言和語言政策只能有限實現國家認同建構,即語言政策加強公民國家認同感的程度是有限的。
一方面,語言和語言政策只是國家認同建構的手段之一。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很多,建構國家認同的手段同樣也是多樣的,比如,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使公民的物質生活質量得到保證和提升,通過主流文化宣傳和意識形態喚起公民的愛國情感,通過愛國教育增強公民對國家、政府的認同等等。從根本上來說,真正強有力決定和影響國家認同的并非是語言和語言政策。另一方面,語言和語言政策對公民國家認同意識的塑造,是潛移默化的,并非獨立、直觀、立竿見影地產生成效。語言潛移默化地對國家認同產生影響,同樣的語言無形地提醒著人們的身份,使用同樣語言交流的人們逐漸產生同樣的文化認同感;語言和認同的關系是弱相關的,語言對國家認同構建產生影響往往都從側面發生,助力其他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進一步發揮作用,從而整體性地提升國家認同。因而,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實現是有限的。
四、結語
語言是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不可或缺的要素,多民族國家都在以語言政策和其他多種方式促進語言在國家認同的建構中發揮正向作用。恰當的語言政策能夠鞏固和加強公民的國家認同感,實現語言政策的國家認同價值。我國作為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也有自身獨具特色的語言政策。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語言政策需要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16世紀的資本主義農業與歐洲世界經濟體的起源》,郭方、劉新成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3].任劍濤:《胡適與國家認同》,《開放時代》2013年第6期。
[4].周平:《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問題分析》,《政治學研究》2013年第1期。
[5].陳章太:《語言規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6].連誼慧:《“語言與認同”多人談》,《語言戰略研究》2016年第1期。
[7].劉元賀:《人口流動、國家通用語言使用與國家認同——基于2018年新疆城鄉社會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8].田鵬:《語言政策與國家認同:原蘇聯民族語言政策的失誤與思考》,《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 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