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明
摘要:經濟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環境也受到了大量的破壞,尤其是我國的生態環境被破壞的非常嚴重,這與經濟的發展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現在國家非常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只有將天然林資源保護好,城市的生態環境才更夠保護好。本文就是對天然林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進行研究,讓天然林的數量增加,讓整個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關鍵詞:天然林;資源保護;措施
前言:生態環境的建設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因為生態環境的建設關系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只有將生態環境保護好,人類才能夠在地球上更好法的生存。但是現在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很大的破壞,經濟在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對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是離不開天然林資源的,林木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核心,因此,要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先保護好天然林資源,本文就是對天然林的保護措施進行探討,讓天然林可以更好的生存。
1. 加強對生態建設人員的技術培訓
生態建設并不是盲目來建設的,需要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引導,對相關的技術人員要加強培訓,提高技術水平,將先進的技術水平融入到生態環境的管理中。培訓的內容包括天然林保護工程的規劃、具體的實施方案、管理技術,還要將國內外先進的技術成果引進到具體的縣城中,讓基層環境的保護措施可以做的更好,這樣的培訓才能夠發揮價值愛。在新技術的運用中,一定要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環境,一定要根據具體的環境制定實施方案,技術上也要進行改進,將地區環境融合到新的管理技術中,尤其是縣級的培訓,一定要加強監督和管理,縣級的環境保護是非常重要的,根據經濟規劃的現狀,縣級的地域是非常接近天然林的,因此在對林木保護方面一定要注意,培訓的內容也要細化,包括樹木知識的學習、樹種的選擇、樹種的培育、樹種的栽種技術、樹木的管理,將先進的林木技術運用到縣城中,在進行培訓的同時還要將培訓的內容制定成冊,可以讓技術人員不斷的學習,進行知識的鞏固,也能夠加強宣傳工作,技術人員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參照技術手冊,在工作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普及樹木保護的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樹木的生長特性,將樹木的生長狀況與地區的實際結合,讓營林造林工程可以建設的更好,但是在實際的執行中卻是非常困難的,這樣就需要技術人員有恒心和耐力,為生態環境的建設作出貢獻。
2.健全法律法規
關于林業保護的法律法規已經在我國被制定,但是法規的建設并不是很完善,還有很多需要探索修改的地方,為了林業的穩定長期發展,要對林業的建設提供法律的保障。
現在有很多的人非法砍伐樹木對林木資源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在抓到了偷盜林木的人的時候,并沒有特別明確的措施來懲罰相關的盜竊分子,這樣就會導致我國的林木資源遭到很大的破壞,人們的法律意識淡薄,沒有對環境保護形成深層次的認識,認為環境建設并沒有那么重要,這樣就導致了樹木被頻繁的砍伐,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泥石流等現象經常發生,對人們的生產和生命安全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一定要加強人們的普法意識,將人們的普法意識提高上去,讓人們意識到林木資源的重要性,這樣就可以減少林木資源的偷盜現象,在法律的制定上也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方面要加大懲罰力度,讓人們無法承擔偷盜樹木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可以普法,讓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識提高,只有將這兩個方面都滿足,林木建設才能夠更好,因此,要加大天然林建設中法律支持力度,將天然林建設的更好。
3.科學規劃,確保社會發展和天然林資源保護
協調發展為了保護天然林資源,就必須科學地編制林業發展的規劃 ,指明天然林資源保護的目標。進一步確定今后一個時期林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明確今后的發展任務和重點。通過規劃,把國家加強生態建設的戰略決策進一步落到實處,確保支持林業建設的力度不減,防止林業發展的大起落,防止生態狀況發生逆轉。突出林業生態建設的地位和持續發展,并根據新的情況,對規劃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加強。同時,要超前謀劃,保證生態治理的連續性和有效性,特別要確保國家今后不斷加大對資源保育、林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突出生態治理的重點地區,明確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并相應設計好項目、政策和投資,以重點區域的有效治理帶動生態狀況的全面好轉。把規劃建立在相信科學、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搞好林業生產布局和生產結構。
4.不斷提高農牧民愛林護林的自覺性
要擴大天然林資源保護的范圍,放大森林保護的效應,就要從根本上提高個人的素質,形成良好風尚。要提高廣大農牧民愛林護林的自覺性,就應該不斷加強有關天然林保護的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形式宣傳天然林保護的重要性和保護的相關知識,應創新宣傳方式,通過廣大農牧民喜聞樂見的方式,真正達到宣傳有力度、有深度,使廣大農牧民在潛移默化中更加明確天然林資源的重要性,從心理層面提高對天然林資源保護的認同,提高保護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對于一些農牧民不利于天然林資源保護的習慣,相關部門和組織應予以科學引導,堅決摒棄那些只堵不疏的政策措施,使農牧民在習慣上發生根本的改變,從根源上杜絕破壞天然林資源的潛在隱患。只有通過對農牧民等天然林保護的利益相關者進行科學引導,改變以堵為主的剛性保護機制,變堵為疏,才能提高農牧民保護森林的自覺性,挖掘出森林保護的源動力。
5.嚴厲打擊破壞天然林資源的違法行為要保護天然林資源
依法治林,嚴厲打擊各種破壞行為,制止亂砍亂伐的現象,并將其作為林業法治建設的中心環節。扭轉之前對破壞天然林行為以罰為主的局面,將各種天然林保護的法律法規落實到森林保護當中來。實行懲防并舉、預防為主的管理思路,除了對未遂行為進行必要的教育之外,對已實施的破壞行為,要及時啟動相應的法律保護程序,對行為極其嚴重、造成惡劣后果的追究其刑事責任。通過依法治林,進而更加堅定地樹立天然林保護中法治的權威,真正實現天然林資源的合理有效保護。
結語:新時期以來,我國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問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各項保護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實,但是由于思想觀念未充分轉變,天然林資源在保護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為了有效化解這些問題,實現天然林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就必須著力探索完善天然林資源保護的對策與措施,尋找一條適合天然林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可行性路徑。
參考文獻:
[1]王明菊.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探究[J].吉林農業,2010(11)
[2]程徽明.郎溪縣森林資源保護的現狀與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