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種植技術也愈發成熟,而無論是種植環節還是病蟲害的防治,其相關技術的成熟,讓水稻的質量和產量都獲得了明顯的提高,同時,也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本文將介紹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各個主要環節,同時介紹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一、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
1、水稻選種
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存在各種差異,土壤條件也不盡相同。在我國北方地區,其氣候適合一年一生的水稻種植,而南方地區的溫和氣候適合一年兩生至一年三生的水稻。因此,在水稻選種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對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進行實地考察,并對不同品種的稻種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進行分析,以有效提高稻種發芽率,同時,提高水稻種植工作的效率與質量。為保證提升產量,通常會選用更適宜當地環境的稻種進行種植。
2、稻種處理
在對稻種進行處理時,為更好地提高水稻的質量與產量,需要對稻種依照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處理。首先,需要篩選健康的稻種,將干癟、殘缺等不健康的稻種篩去;其次,在合適的天氣環境下,對經過篩選的稻種進行晾曬,以減少稻種自身含有的部分水分,同時,還能夠起到殺菌作用,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最后,需要將經過晾曬的稻種放入一定溫度的熱水中浸泡,不但能夠加快種子的生長,同時能夠縮短稻種處理的所需時間。
3、水稻播種
在進行水稻的播種前,需要事先對種植環境的天氣狀況做好勘查工作。由于水稻的最佳種植溫度大約為7攝氏度,因此,需要根據環境條件和種植要求,將水稻種植溫度控制在7攝氏度左右,同時,還需要將地下5厘米的溫度控制在8攝氏度左右,使得水稻能夠更加健康的生長發育。
在完成播種后,還需要在稻種表面覆蓋1厘米左右厚度的土壤,以更有效地為水稻的生長發育提供所需營養成分,同時,也能夠起到保溫作用,為水稻提供穩定的種植溫度。
二、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常見病蟲害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病蟲害是難以避免的。例如,常見于水稻生長過程中的立枯病、葉枯病和稻瘟病等病害,以及二化螟、水稻象甲等蟲害,對于水稻的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進而降低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并造成經濟損失。
2、防治措施
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應堅持以“預防為主”,因為常見的病蟲害種類較多,且不同病蟲害所造成的危害也并不相同,即使是病發后及時發現,相關處理也較為繁瑣,同時,還會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影響,因此,要重視種植過程中對病蟲害的預防工作,減少后續防治的工作量。
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因農藥本身具有殘留性,且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不可過多使用農藥抑制水稻的病蟲害。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必須要采用副作用較低甚至無副作用的方法,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也能夠保障食品安全。
在水稻的選種階段,需要選擇對病蟲害有著較強抗性的稻種,同時,去除已經感染病原體的稻種,以免播種時發生病害傳染。即使去除了已經感染病原體的稻種,依然需要對其進行消毒處理,進而將病蟲害遏制在選種階段。
對于耕種土地方面的處理,也是水稻預防病蟲害的關鍵。在進行播種前,需要將土地進行翻耕,清理可能潛藏有病原體的雜草,并適量使用藥劑對田地進行消毒處理,以破壞病原體的生長環境,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此外,對于生態環境中害蟲的田地,要加以保護,并為其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
在發生水稻的病蟲害時,可通過非藥物手段或生物農藥手段進行防治,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降低水稻種植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也保障水稻的食用安全性。
非藥物手段主要通過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前者主要通過殺蟲燈或物理隔絕的手段進行物理防治;后者通過害蟲的天敵對蟲害進行防治,例如:通過青蛙、蜘蛛、步行蟲等進行防治。此外,還可通過信息素對害蟲進行誘殺,實現對蟲害的防治。
生物農藥則通過微生物作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對環境污染較小,對人畜無毒害作用,因原材料來源較為豐富,使得生物農藥的生產成本較為低廉,作為一種安全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其有著較高的性價比。
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中,病株的處理同樣重要,如果處理不及時,則會導致病害在田地間的擴散。因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一旦發現病株,則需要將染病部位進行摘除,以防病情進一步擴散,確保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長;如果植株發病狀況較為嚴重時,則需要將其整株拔除,并將其進行無害化的銷毀處理,之后將田地進行翻耕,以減少病害在田間的傳播。
此外,還應加強向水稻種植戶宣傳水稻病蟲害防治的相關知識,通過公開的主題講座和相關的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以更好地普及對病蟲害防治的相關知識。同時,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治機制,通過檢測、預防和治理的完整體系,以最大程度上降低病蟲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