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馬鈴薯屬于黑龍江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其產量對當地經濟發展與蔬菜供給有著直接的影響,要給予足夠的關注,而影響馬鈴薯產量的原因有很多,因此,要對各種原因進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大幅度提升馬鈴薯產量,增加種植戶收益。
一、黑龍江地區馬鈴薯低產的原因
1、種薯質量差
在黑龍江地區,種薯大部分為農民自留,一些種薯可能已經連續種植很多年,因為長時間的無性繁殖,病害越來越嚴重,導致產量下降速度加快,而農戶在購買薯種時面臨著一些困難。另外,馬鈴薯種薯市場存在亂、多、雜的情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產量的提高。
2、病菌積累
部分地區每年都會種植馬鈴薯,會造成土壤中的養分不充足,病害越來越嚴重,影響產量。經調查顯示,每年由于病害導致的損失達到大約20%,常見的病害包括早疫病、晚疫病、軟腐病、黑脛病、卷葉病毒等。這些病害會引發大面積的爛薯,是導致減產的主要因素。
3、旱田耕作
馬鈴薯是一種深耕作物,要借助深耕整地讓土壤更加松軟,有助于其根系的正常生長與塊莖的形成。一些農戶采用粗放式旱田耕作,長時間施用一種化肥,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持續下降,宜耕性差。若沒有做好深耕耙耱,會導致種薯位置深淺不均勻,部分種薯甚至完全暴露出來。
4、施肥不科學
有些種植方式忽視了有機肥的作用,沒有很好的向土壤中補充微量元素。造成土壤中有機質減少,土壤通透性不佳,嚴重限制了馬鈴薯吸收營養,無法及時供給氧氣,施加過量的氮肥會使地面部分植株迅速生長,消耗大量養分,結薯率降低。若缺少鉀元素與磷元素,會導致其出現生長遲緩、抗病能力差、植株矮小等情況。
二、黑龍江地區馬鈴薯低產的解決對策
1、精選種薯
要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挑選脫毒薯作種薯,明確種薯類別與種植年限,要選擇健壯薯,將不良性狀的薯塊淘汰掉。馬鈴薯的產量和抗病能力息息相關,成活率與種子有直接聯系。選種階段,要盡可能選擇適合本地生長的種子,若種子存在霉爛與缺水等現象,會嚴重影響成活率。
2、做好消毒
種薯在播種之前30天左右出窖,種植人員要在室內實行種薯催芽處理,催芽溫度維持在約10度,當種芽長到1厘米時做切塊處理,然后在2天內播完。切塊過程中,要將頂芽分成兩部分,形狀呈楔形,不可切成片狀或條狀,保證每個切塊都有芽眼,同時,使用酒精進行消毒,把切好的薯塊風涼,將甲基托布津與石膏粉混合進行拌種。
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先要掌握當地的常見病蟲害種類,采用合適的治理措施,可以開發出一個專門的病蟲害管理軟件系統,將所有的病蟲害類型與相應的防治方法都錄入到系統之中,種植戶可以隨時查閱,當遇到馬鈴薯罹患病災時,可以迅速找到有效的治理方案,及時止損。要樹立“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播種之后,使用將辛拌磷均勻撒在土壤中,然后在覆土。每半個月使用樂果500倍液進行噴施,每次噴藥時適當融合高錳酸鉀或病毒A等藥物,還要預防病毒的其他傳播途徑,對于晚疫病來說,可噴施瑞毒霉進行防治。
3、選好種植田
土地是馬鈴薯賴以生長的場所,土壤中含有的砂石與地膜會對馬鈴薯的生長產生干擾。為提高馬鈴薯產量,要保證種植田的地勢平整、通氣性佳、土層深厚,酸堿度不可超過7,前茬為玉米、麥類,不可與茄科蔬菜、白菜進行連作,輪作年限超過3年。
由于黑龍江地區的氣溫較低,開發出地膜覆蓋種植技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馬鈴薯產量,在使用這項技術時,要注重地膜回收處理工作,若回收不徹底,殘膜會出現降解反應,降低土壤的透氣度,影響后期生長。
大壟栽培技術非常適于種植馬鈴薯,壟臺寬度大概為80厘米,大壟有著較強的透光與通風效果,有助于進行光合作用,促進快速生長,同時有著較好的抗旱能力,使用此方法后,種植地的存水量下降,加強了抗澇性。土壤厚度提升,由于黑龍江地區的夏季晝夜溫差大,大壟可以縮小溫差,有利于塊莖的產生,有效儲備淀粉,實現高產。還能夠大幅度降低病蟲害發病幾率,確保馬鈴薯的快速生長。
4、科學施肥
施肥與灌溉要按照馬鈴薯的具體長勢來決定,實時關注天氣狀況,進行合理灌溉,適當補水,采用滴管施肥技術,科學配置營養液,補充生長所需營養,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防止營養浪費和土壤板結。
在施加基肥階段,要盡可能進行一次性充足施肥,使用腐蝕的有機肥,每畝用量不超過4000kg,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方法,要確保氮、磷、鉀與微量元素的搭配合理,通常氮磷鉀的比例是4比1比2.在施肥階段,采用等同純氮、磷、鉀含量的復合肥用作種肥,條件允許情況下,農戶可以噴施葉面肥。
精細的田間管理可以讓產量得到提升,在出苗之后要少培土,降低水分蒸發,保證幼苗的健康生長,鏟地可以清理雜草,以免雜草與馬鈴薯爭搶養分。在發棵階段要多培土,為后續的澆水工作做鋪墊,防止灌溉階段根部暴露。種植人員要加強田間巡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