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要: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在個人日常生活中擁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質量,還會影響人類工作效率。個人信用可以說是個人在社會上的通行證,是得到他人認可、得到法律保護的重要前提,也是促進經濟穩定運行、保證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在明晰個人信用體系重要價值的前提下,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得到了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其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我們國家重點關注的建設內容,同時也是整個社會層面所熱議的民生話題。在本篇文章中,筆者以解析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為主題,查找有關文獻資料,展開了深度的探究。
關鍵字:個人信用體系;民商法;融合路徑
引言: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是國家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我們國家在積極倡導的建設內容。對當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發展的現狀進行探究,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還需要不斷的變革創新。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也需要法律的有效保護。但是當前我國民商法中信用原則內容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個人信用體系在現實中的建立健全帶來了阻礙。探索個人信用體系建立健全的阻礙,促進問題的有機解決,推動社會的整體發展是我國政府的重要工作職責。在本篇文章中,筆者立足于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價值和重要作用,分別從民商法、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現狀、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融合的現狀出發,深度探析了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種種難題。并在此基礎上,筆者積極提出了促進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融合的現實性策略。
一、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重要性探究
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無論是對個人生活的發展,還是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從個人生活出發,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影響著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對人類生活中貸款的影響、對人類生活消費的影響等等。這是因為當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中的個人資料所囊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工作單位在內的一類身份識別信息;包括貸款銀行、貸款記錄、貸款金額在內的二類個人貸款信息;包括授信額度、還款記錄在內的三等信用卡信息等等。可以說,通過健全個人信用體系,能夠有效對個人的信用情況進行真實的反饋,大到有關個人的民事判決,小到個人日常生活中瑣碎的水電費等等。這些信息的采取以及信用體系的健全完善,能夠促進人類生活的數據化發展,有效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效率。
從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價值出發進行探究,我們可以發現,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對經濟運行同樣有著無法替代的基礎性意義。甚至可以說,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是經濟運行的基礎。在經濟市場中,如果個人信息嚴重缺失,這會大大降低市場經濟的透明度,一些犯罪違法分子為賺取高額的利潤,會利用由于信息缺失所帶來的漏洞,屢屢滋生違法犯罪行為。這是經濟市場個人信用信息缺失所帶來的直接影響,而這一影響會擾亂經濟市場的秩序,影響經濟市場的安穩,影響社會的安定。而在經濟市場中,關注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健全,這會使得經濟的運行存在陽光之下,增強經濟市場的透明度,大大提升了違法成本,也有效提升了個人的失信成本。這在某一定程度上會減少違法行為的產生,能夠保障經濟市場的運行秩序。
二、個人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究
(一)從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現狀出發進行探究
對于當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發展來講,其仍然處于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許多阻礙因素和問題急需解決。在本文中,筆者對當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現狀和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分析。首先,當前我國國民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的缺乏,致使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和發展速度緩慢。而國民信用意識和信用觀念的缺乏則是受我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直以來國家和社會所倡導的優良品質。這導致了國民在其日常生活得各個方面都較為節儉,也包括國民的消費活動。許多消費者是以量入為出的消費方式為主。這樣的傳統文化背景和消費方式致使許多國民并不贊同超前的信用消費觀。而受這種文化和消費方式的長期影響,國民信用消費觀念極度缺乏。其次,當前我國個人信用評價體系并未統一。統一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能夠對個人的信用行為進行良好的規范,但是當前我國與個人征信有關的信用等級、數據內容等等,都并不具備統一化的標準,缺乏可行性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最后,個人信用缺乏立法支持。我國相關法律中缺乏與個人信用有關的統一管理制度和執行法律。而法律法規的缺乏,會產生一些投機倒把和危害個人信息隱私的現象出現,這對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同時這一點也為民商法立法的完善帶來了需求。
(二)從民商法信用原則出發進行探究
信用是民商法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企業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信用的價值和作用不言而喻,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健全也勢在必行。而民上法中有關信用原則的內容產生了一定的問題,影響了民商法對個人信用體系健全的融合。首先,民商法中對信用原則缺乏具體的、科學的概念界定。信用原則更多是是我國傳統信用文化的影響、自然而然的發展形成的。甚至可以說,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則理論上是一種約定。其次,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則具備滯后性。這一滯后性體現在誠實信用原則在立法中的排序較為滯后。其具體的體現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序位,要落后于自愿原則和公平原則。但是,誠實信用原則,又是民法中的最高價值追求和最高行為標準。也就是說,誠實信用原則的地位和地位嚴重不符。最后,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則缺乏法律的支撐保護。信用原則雖然貴為指導性的原則,但是其并沒有確立應有的法律地位。民商法中信用原則出現的種種問題,導致民商法和個人信用原則在融合過程中出現現實性的阻礙,速度緩慢。
(三)民商法在個人信用原則健全中融合的障礙探究
1、民商法中信用原則內容的不完善,對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帶來影響
在上文中筆者提到,在我國民商法中,其對信用原則并沒有統一的、具體的定義,一些法學家雖然提出了有關信用原則的具體外延和內涵,但是意見并不統一。而信用原則不同的概念,使其在運行過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則標準不同、所產生的意義也不同。直白的來講,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則在運行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差異。而這一差異也對民商法和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融合帶來了影響[1]。
2、我國民商法運行以及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缺乏經驗支撐
無論是民商法,還是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其在我們國家運行的時間都太短。這些先進的觀念是我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由于世界各國背景的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性,這導致了無法對國外在這一方面有關的經驗進行學習和借鑒。而對于我們國家自己來講,其在個人信用體系建設活動中,由于時間的限制、并沒有積累經驗。這些原因導致了個人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兩者的融合。
3、所屬范疇的不同,對兩者的融合帶來了影響和制約
眾所周知,個人信用體系和民商法是不同的范疇,所以其所屬的部門也是不同的。而不同的部門擁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并且不同部門之間的交流有限,信息的跨部門傳遞必然會產生一些誤差。這會直接使得兩者的融合出現漏洞和問題。
三、促進民商法和個人信用體系構建融合的積極策略探究
(一)積極普及國民的信用觀念,增強國民的信用意識
要想促進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首先必須要關注國民信用觀念的普及。國民信用觀念的加強能夠減少個人信用體系構建意識層面的問題,減少個人信用體系健全的阻力。針對這一方面內容,可以從國家層面出發,積極展開個人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的宣傳活動。通過廣泛的宣傳,引導國民樹立正確的信用觀念,引導國民明確個人信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轉變國民個人的消費觀、信用生活觀等等。例如,國家可以組建個人信用觀念宣傳的專門宣傳隊伍,而宣傳隊伍要走進居民的日常生活,走進大街小道,走進社區,幫助居民有效了解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積極意義,并且倡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個人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例如,國家可以立足于信息經濟時代的背景,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信息經濟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等等,來專門構建與信用觀念普及有關的網絡平臺、網站、app等等,在這些平臺網站上,投放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重要意義、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重要倡導以及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日常方式等等。通過這一措施,來有效促進我國個人信用觀念的線上全面普及,來促進個人信用觀念的社會性傳播。除此之外,國家政府部門還可以及時借助社會力量,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活動中,共同為信用體系的構建助力。其可以和我國現有的各大銀行進行聯系合作,為居民推出有關信用體系構建的業務,推動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有效構建。
(二)有效完善個人信用管理制度,采取統一的信用評價標準和體系
其次,要有效促進個人信用制度和評價標準的完善。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對經濟市場的運行有著無法替代的影響。國家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離不開個人信用體系的有機構建。所以,國家必須要關注個人信用制度的完善,關注個人信用評價標準的完善。例如,國家可以對個人征信的信用等級、數據內容、資質認證、信用數據庫建設等等進行統一化的完善,積極構建信用等級程序,為社會提供科學統一的信用等級評估標準[2]。同時,國家還需要出臺與個人信用管理有關的制度方案,并將這些方案落到實處,以此來對整個社會的信用管理采取統一的管理制度。統一化的管理制度減少了個人信用管理活動中不明確的行為,使得個人信用管理活動具備制度的支持,這也能夠促進個人信用管理制度的發展。
(三)發揮政府在兩者融合中的積極作用
政府在民商法和個人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政府應該積極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嚴于律己,有效增強自身的法制觀念、增強自身的信用意識。在此基礎上,在采取的舉措促進兩者的有機融合。例如,政府可以積極發揮其在立法層面上的作用,其要有效促進民商法的合理化、完善化、透明化發展,減少民商法中有關信用原則的模糊用詞,明確準確化的法律用語,增強民商法的公正性和效用性,使其法律所涵蓋和針對的內容具備真實性和合理性,以此來促進民商法對個人信用原則的法律支撐[3]。而政府在其個人信用體系建立健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要有效增強政府工作人員的個人信用素養和工作素養。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直接關乎到其工作成果的發展,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專業性也能夠為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專業的措施方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政府在工作過程中還必須要堅持群眾路線,積極體察民情,了解整個社會有關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發展的現狀和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有效結合當前我們國家與個人信用體系構建活動有關的內容,對其進行更改和完善。
(四)從立法層面出發,促進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
最后,是有關國家立法,這里的立法是指有關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在個人信用體系建設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從而導致個人的隱私和個人的信息出現泄露的現象,這使得個人的信息安全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會危害國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等等。針對這一方面的漏洞和問題,國家要在法律上進行積極變革創新。國家可以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深度調查,根據實際情況的調查來對于個人隱私信息有關的法律條文進行建立和完善。使得這些法律條文和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實際環境、實際情況相符合。除了有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國家還要嚴厲出手打擊犯罪分子。一旦發現有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現象出現時,國家相關部門可以抓典型,對此行為主體和犯罪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以此來維護法律的尊嚴,來為社會大眾做警醒。這樣的嚴懲行為能夠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能夠對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進行某一定程度上的保護。
結束語:以上就是筆者有關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現實融合的建議。總而言之,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對整個社會的運行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力,同時其也是現代社會、尤其是經濟社會運行中的支撐。可以說,構建個人信用體系已經勢在必行。而對民商法以及個人信用體系發展現狀的解析,能夠為兩者的融合和健全提供有效的支撐,能夠積極構建健全的個人信用體系,為社會發展做貢獻。所以,國家相關主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要明晰民商法中有關信用原則問題內容,要探究當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構建的難題和現狀,并且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參考文獻:
[1]房紹坤,張玉東.與改革開放同行的中國民法[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9-24.
[2]楊錕.民商法與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1):128-130.
[3]周綿杰,王曉明.淺析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J].法制與社會,2019,0(3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