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鳳娟
摘 要:在我國糧食的作物中,水稻是其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我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要切實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結合病蟲害的主要特點和發生規律等等,采取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治措施,進而使其產量和質量能夠得到顯著提升。結合這樣的情況,本文重點分析水稻病蟲害的主要類型和發生規律等等,從而提出與之相對應的綜合防治措施等相關內容,希望本文的簡要分析能夠為水稻綜合效益的提升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引言
水稻是我國十分重要的作物類型,當前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水稻的種植規模也進一步擴大,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病蟲害對其產量會造成極大的影響,使其綜合效益無法顯著提升。對此,需要充分掌握水稻病蟲害的相關特點和規律,從而進一步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體現出綜合防治效果,以此使水稻能夠在整體上實現增產穩產,為種植戶經濟效益的提升提供基本的前提。
一、水稻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現狀
1.并沒有從根本上有效把握好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周期。
從實踐情況來看,因為種植戶并沒有相對應的技術水平,綜合素質欠缺,對于水稻病蟲害發生規律和周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細致的研究,往往沒有著重做好病蟲害的前期預防工作,由此導致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很多病蟲害對水稻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例如,水稻負泥蟲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是比較常見的害蟲,其幼蟲和成蟲會啃食水稻的葉片,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全葉變白,以致腐爛枯死;其他的蟲害還包括二化螟,蛀食莖稈,造成水稻枯鞘、枯心、枯孕穗和白穗等;潛葉蠅,其幼蟲潛入葉片組織內,吃掉葉肉,留下表面,形成不規則的白斑,并且造成腐爛,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水稻葉子發黃,呈現出脫落的情況,甚至死掉。針對此類情況,沒有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的掌握,并不能充分明確相應的發生規律,就會導致其產量受到嚴重影響。
2.水稻病蟲害種類多樣,且分布范圍廣。
水稻的病蟲害種類特別多,而且分布特別廣泛,使得病蟲害防治工作面臨極大的挑戰。通常情況下比較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螟蟲、穗枯病、稻縱卷葉螟等,他們不僅生長周期長,且分布廣泛,嚴重危害水稻的生長質量和產量。對于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雖然年年都在進行防治,但是整體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氣候溫暖潮濕的時候,就會使得絕大多數的病蟲害出現快速的繁殖傳播,而且反復多次發生,由此使水稻的危害程度進一步加重。
3.病蟲害防治技術比較落后。
在水稻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所呈現出的防治技術比較落后,不能與時俱進,大多數種植戶往往是中老年人或者婦女,他們的技術素養不高,文化水平很低,對病蟲害缺乏深入的認知,不明確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典型特征,因而不能采取對癥下藥的方法,無法呈現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在應用農藥機械等方面也比較落后,很多種植戶往往采用手動噴霧器的形式,所呈現出的噴射效果不夠理想,覆蓋面特別小,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造成很大限制。
4.多種類型新的病蟲害不斷出現。
當前,全球溫室效應進一步加重,氣候變化顯著,化肥使用量進一步增多,雜交稻和水稻制種等相關方面的變化使得很多全新的病蟲害不斷出現,而針對這種全新病蟲害缺乏基礎性的研究,對其發生規律和防控技術等等并不能有效掌握,研究力度不足,由此導致發生此類病蟲害的時候,種植戶和農業技術人員都不知所措,無法呈現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因而造成十分嚴重的損失。
二、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分析
1.農業防治技術措施。
在綜合防治措施中,農業防治措施是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主要是在水稻種子的選擇處理,科學施肥,水分管理等相關方面來有效操作。首先,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高質量的更適宜的水稻種子,使其具備抗病蟲害能力,在適應性,產量和品質都能夠得到顯著提升。其次,針對于水稻種子,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做好消毒殺菌工作,可以有針對性的應用惡苗靈、咪鮮胺浸種進行消毒,一般在10—15℃的水中浸泡6-7d,或使百克與殺螟丹,浸泡3-4d;包衣處理,使用水稻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這樣能夠有效防治水稻惡苗病、紋枯病以及水稻的白葉枯病等相關方面的病蟲害問題。第三,針對水稻生長情況,包括肥料種類對水稻病蟲害及其天敵的具體影響,合理選擇,科學搭配,高效施肥的同時確保施肥量適中、施肥均衡,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所需的各類營養成分,維持、提升田間土壤肥力,在防控病蟲害過程中保證水稻產量與質量。第四,水分管理在農業防治技術中也是特別關鍵的要點內容,要針對水稻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用水情況進行全面的掌握,確保澆灌適中,使田間的小氣候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以此確保水稻的病蟲害抵抗能力顯著增強。
2.化學防治技術措施。
在當前的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特別廣泛的應用化學防治技術措施。在針對該防治措施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要對水稻不同時期高發的病蟲害類型進行深入分析,在確保對癥下藥和遵循生態環保原則的基礎上,選擇相對應的化學藥劑。在使用該方法的過程中,要著重關注化學藥劑的使用標準和質量規范,要確保其無毒無害,不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例如,對于稻瘟病而言,在化學藥劑方面要選擇三環唑、稻瘟靈,對于稻縱卷葉螟,要用甲維鹽、阿維菌素,針對農藥的劑量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從根本上有效避免農藥殘留量超標的問題。在防治稻飛虱中,結合水稻品種以及稻飛虱發生情況,選擇適宜的農藥,要具有高效、殘效時間長、低毒等特征,比如,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和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達到同步防治飛虱、三化螟等,科學兌水的同時將其均勻噴灑到水稻植株中部與下部。
3.物理與生物防治技術措施。
物理以及生物防治技術措施的有效應用,可以針對各類病蟲害進行多層次、更高效的防治,以此使水稻的種植效益得到更顯著的提升。在物理防治技術措施的應用過程中,主要是結合實際情況充分應用器械驅趕或者殺死各類病蟲害,借助不同光譜、防護設施等作用下的物理效應,如誘蛾燈,防蟲網。在生物防治技術措施的應用過程中,要注重把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以此進行對癥治療。這項技術與其他技術措施進行對比,有更為顯著的優勢,它的安全性更為顯著,操作更簡單,能夠呈現出更加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在未來的農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可以作為關鍵手段進行應用。
針對具體的操作措施而言,首先是通過培養和增加自然天敵數量的方式對于相關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比如,益鳥、青蛙、蟾蜍、寄生蠅、寄生蜂等,有效控制病蟲害生長的同時,將病蟲害種群繁殖能力降到最低,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其次,是以菌治蟲、治病,利用微生物及代謝來防治害蟲害,有益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病毒來治蟲,利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井岡霉素防治紋枯病等。
4.加強信息化建設和農技推廣。
當前是信息化時代,要進一步有效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病蟲害的監測和預警平臺,著重做好預測報道工作,在病蟲害發生之前,就要作出應急反應,做好預防處理工作。除此之外,要進一步加大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為種植戶進行相對應的指導,使其更有效的做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加大預防的力度。農業技術人員可以通過下鄉指導的方式進行集中培訓和教育,通過多種傳播途徑、線上和線下互相融合的方式,使各類病蟲害防治知識和技術能夠推送到每一個種植戶手中,使病蟲害防治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得到顯著增強。
結語
總而言之,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水稻作物對于我國糧食安全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因此,要高度關注水稻的種植、養護等相關工作,特別是針對病蟲害,要全面分析和研究,把握病蟲害的類型和規律,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充分落實各項綜合防治技術,以此提升水稻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吳小棟,周悅智.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J].南方農業.2017.11(27):9-10.
[2].許明發,水稻病蟲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21):199.
[3] 孫志宇.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及防治[J].新農村(黑龍江),20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