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的漢唐舞蹈是從古代宮廷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流傳并逐漸發展起來的,經過了幾千年專業舞者的提煉、加工和創新傳承下來的。古詩詞歌曲屬于聲樂的范疇,是古代詩詞與音律的結合體,承載著中國古代民族聲樂文化,并對民族聲樂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介紹了古詩詞歌曲的淵源興起和特點,闡述了漢唐舞蹈的歷史背景和審美特征,結合《關雎》舞蹈作品,分析漢唐舞蹈與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融合性。
關鍵詞:漢唐舞蹈;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合性;《關雎》
一、概述
(一)漢唐舞蹈與古詩詞歌曲的淵源興起和特點
漢唐舞蹈與先前具有典禮性功能的周代舞蹈不同,它不僅保留了部分典禮性,更多的是具有了娛樂性,最終成為雅俗共賞、體現審美特征的藝術作品,這與漢唐時期的歷史、經濟、文化以及社會背景密不可分。漢唐舞蹈融合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技藝與宮廷舞蹈,體現了漢唐舞蹈精湛的技藝,它是以中國輝煌的漢唐文化和藝術美學為理論根據,通過漢畫磚舞人及敦煌壁畫的樂舞形象展現出來,展現了中國古老的東方神韻和民族精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度的藝術水平1。
古詩詞歌曲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西方藝術的綜合體現2。古詩詞《關雎》產生于先秦兩漢時期,具有詩、歌、舞一體的特點,對它的藝術性分析可以從詩義、音樂性兩方面進行理解。首先,《關雎》的詩義體現的是民俗生活風貌,主要描寫了古代男女之情,充分體現了民俗文化與現狀。從音樂性方面來說,《關雎》重視聲調的和諧,多次采用了疊韻、疊句,具有音樂性的特點,因此它是可歌、可舞、可弦的。
(二)漢唐舞蹈的歷史背景和審美特征
1.漢唐舞蹈的歷史背景
(1)漢代舞蹈的形成
漢唐舞蹈是指依托漢、唐以及魏晉時期的古代歷史文化、精神和藝術審美特點發展起來的,傳承了中國古代舞蹈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在中國舞蹈文化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漢代舞蹈具有多元化的形式特點,主要有“百戲”民間舞蹈,漢代女樂歌舞、四夷樂舞以及自娛舞蹈等,這與先秦時期相比不僅形式內容豐富,且包含了較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樂理元素,更容易讓大眾接受和喜歡。
(2)唐代舞蹈的興盛
唐代是中國古代樂舞發展的最高峰時期。樂舞的發展與唐代國勢的興衰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唐代對樂舞的管理也逐漸變得規范化、體系化,浪漫主義的樂舞風格逐漸替代了先前寫實風格,更加注重提升人們的精神享受。唐代的樂舞風格變化多樣,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出現多種樂舞風格為一體的現象,自成一派,綜合了古代詩、樂、舞于一體的特征,如:宮廷樂舞、健舞等,是盛唐時代的文化的藝術展現。
2.漢唐舞蹈的審美特征
漢唐舞蹈的教學體系是圍繞中國傳統宮廷舞蹈以及民族文化來進行,并借助文獻和圖畫的記載進行教學和學習,結合古代音樂和戲劇元素進行創編,具有十分濃厚的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特色和審美特點。漢唐舞蹈《關雎》就通過優美、活潑的風格體現了人們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社會安定的和諧景象,展現了漢唐舞蹈的藝術性和審美風格特點。
漢唐舞蹈的審美特征還包括“氣韻”的運用,“氣韻”是漢唐五最為重要的文化重心,生動的“氣韻”是漢唐舞蹈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充分體現漢唐舞蹈的特點風格,不僅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神,還要體現藝術性的表現方式,將“氣”“韻”深入到舞蹈表演中去,展現具有古代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形式。
二、漢唐舞蹈與古詩詞《關雎》的融合性分析
漢唐舞蹈《關雎》為了讓表演形式更豐富,視覺效果更好,將漢唐舞蹈與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合起來,靈感來源于古詩詞歌曲《關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漢唐舞蹈中“舞袖”時柔美舒緩的動態可聯想在一起,所以最后呈現的作品《關雎》中有很多舞袖的動作,如:拂袖遮面、向下搭袖以及靜態時保持翹袖的姿態。《關雎》中男子青睞女子采摘荇菜時優美的身姿,所以《關雎》在開頭才采用了背對著觀眾的造型,讓觀眾能一下被帶入。
(一)《關雎》音樂與漢唐舞蹈基本動律的編排
舞蹈動律是舞蹈表演整個過程中的主題性動作和配合性動作的組合。漢唐舞蹈基本動律主要包括腰部動作技法、手勢以及動靜結合的舞蹈動作編排。
漢唐舞蹈《關雎》通過女性輕快、細膩的舞蹈動作變化體現了“溫柔含蓄”的舞蹈表演風格特征,與音樂旋律相得益彰。其中大部分的腰部動作更加體現了漢唐舞蹈特有的動作技藝。漢唐舞蹈講究“靜、動”結合之美,在“靜”之中要呈現出一定的“動勢”;在“動”之中也要體現出一定的“穩重”與“靜勢”。在《關雎》的編排中所有動作中都會有一個動勢,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這與歌曲高潮部分“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前會加強,“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結束前漸弱是相呼應的。作品《關雎》充分體現了漢唐舞蹈動靜結合的形式與審美觀念,也是這個作品與舞蹈編排表達意象的重要韻律手段。
(二)《關雎》的音律意境與漢唐舞蹈線條流動性的融合
音中見興,景中見情,意境優美。漢唐舞蹈《關雎》中舞蹈動作結合音律,通過一頓、一流具有行云流水之勢的動作變化,展現了外柔內剛的女性姿態,豐富了舞蹈的藝術效果,讓人們不禁沉浸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樣的音律意境之中。如《關雎》舞蹈作品中設計了舞者身體忽左忽右,雙袖與軀干一同左右拋灑,這樣左右一來一去,若行云流水,結合“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音律,體現了生動的意境。此外,漢唐舞蹈《關雎》中音律意境與漢唐舞蹈線條流動性的隊形的融合還體現在虛實結合的美感之中,如舞者通過“折腰”的線條流動性結合音樂節奏,舞者形態與行云流水的音律意境充分的結合滲透到舞蹈作品當中,虛實結合產生了特殊的意境之美。
(三)將《關雎》詩詞韻律與漢唐舞蹈風格相結合
漢唐舞蹈重點體現了女性含蓄、柔美、俏麗相統一的特點,通過女性舞者動作強弱的變化結合,展現了婉約俏麗的舞蹈風格特點。漢唐舞蹈《關雎》的開始部分與詩詞中的展現順序一致,主要起到鋪墊的作用,先從靜態出發,以平緩、舒緩的節奏和姿態,細膩的舞蹈動作,形象的塑造了古代少女的婉約的形象;后半段與詩詞韻律一樣,刻畫了男子追求女子的場景,通過舞者的多變的肢體動作展現出來,主要體現了女子含蓄和歡快的矛盾心態特征,呈現了婉約俏麗的意境。
結語
漢唐舞蹈是我國傳統舞蹈藝術發展的第一個巔峰時期,成為最能展現我國傳統舞蹈風格特征、美學內涵的一種舞蹈樣式,是以漢、唐、魏晉時期古代歷史文化、精神的風格、表演形式特點以及審美觀念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在作品《關雎》的編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它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因此,漢唐舞蹈與古詩詞的融合不僅體現了漢唐舞蹈的發展歷史,也將中國上千年的藝術素養和文化傳承鮮明的展現在大眾面前,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注釋:
李思嘉:《中國漢唐舞蹈藝術的解讀》,《吉林藝術學院》,2015年。
2蘇玲芬:《從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看聲樂中國話語重要性》,《藝術教育》,2018年第3期第6頁。
參考文獻
[1]劉偉婷:《趙季平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演唱的情感表達》,河北師范大學,2018年。
[2]王常琳:《中國漢唐古典舞的風格特點與審美探析》,《黃河之聲》,2018年第8期,第109頁。
[3]楊帆:《談論中國漢唐古典舞的風格特點與審美》,《戲劇之家》,2016年第23期,第125頁。
[4]趙田田:《漢唐古典舞的古韻新篇》,吉林藝術學院,2017年。
[5]付鈺:《漢唐古典舞〈群伎獻藝〉的藝術特色和表演分析》,《農家參謀》,2018年第5期,第263頁。
作者簡介:
胡胤琦 女 1996年8月5日 中國 研讀生 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