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交往對于延續人類社會發展的血脈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翻開歷史的畫卷,民族交往一直是這幅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政治上的懷柔、會盟以及和親;經濟上的互市和貢賜;還是文化上的互動與互學,無一不是民族交往的生動寫照和鮮活反映。中華各族兒女在交往中建立了手足情深的感情并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廣袤疆域和錦繡河山,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和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深刻而豐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背景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在增進民族交往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民族交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引言
黨的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承載著偉大而光榮的民族復興重任。民族交往作為社會交往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民族共同體間的交流和往來,是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各民族通過在社會生活中的相互交往交流,不斷吸收接納彼此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精髓,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共同性因素,加深民族之間的了解,增進感情,促進民族團結1。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在交往內容上,要充分重視民族間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
民族交往的本質是社會交往,它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鞏固過程中起到基礎和前提的作用2。民族交往的內容涉及民族生存和發展所需的各領域和各方面?;厥浊奥?,從曾經的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興邊富民以及西部大開發再到如今的一帶一路策略。無一不在說明民族交往給我們帶來了豐碩的物質成果。從之前的閉關鎖國使得中國落后挨打到開放交往使得“東方睡獅”迅速發展并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這足以證明民族交往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即將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重要條件。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好持續發展,使得社會主義民族的經濟實力和水平有明顯的提高,民族交往意識觀念進一步增強。內地與民族地區交往互動更加頻繁,民族地區不僅是資源富集區還是生態屏障區和文化特色區,憑借著這些獨特的區域優勢與內地豐富的人才技術優勢相協調相發展,民族交往中物質交往要重視,精神交往同樣要重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都要硬,要把建設各民族共有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边@說明了民族交往中精神交往的重要意義所在。因此,在民族交往中加強物質交往的同時還要加強精神交往,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在交往方式上,要運用傳統手段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
當今社會是一個日益開放的多元化的社會,生活節奏隨之加快,促使民族之間的交往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而交往的效率和效益又是與交往的工具和手段密切相關。今天各式各樣傳播溝通技術迅速發展起來,加快了傳播的速度、廣度、以及深度。實現了跨越時空限制的互動性交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增加了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的快捷性和便利性,大大提高了交往的效率和效益。在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思維,合理有效地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傳播手段,同時不能弱化傳統交往的手段,加大民族團結故事的講解和傳誦,舉辦有關各種民族團結的活動,極推進傳統交往手段和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構建合理科學的交往方式。使得民族交往更加緊密更加頻繁更加和諧,達到像費孝通先生所言:“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交往境界。在增進民族交往中,真正地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實際行動。
三、在交往環境上, 構建更加良好的民族交往社會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為民族交往創造有利的互動空間,和諧的民族交往為社會環境提供祥和的社會氛圍。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協調各民族成員的行為,保持社會生活平衡、控制社會生活的節奏和秩序的調節器3。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時期,無一不是社會安定的時期。西漢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社會安定的情況下產生的。民族交往同樣需要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這樣才能民心所向,進一步交流交融。我們國家雖然有著和諧的社會環境,但還需構建更加公平、更加正義、更加文明、更加和諧的民族交往社會環境。要不斷完善民族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風險隱患工作機制,依法妥善處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4。要順應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積極構建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營造各民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氛圍,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5。在這樣的民族交往社會環境下,民族交往才能不斷解決民族之間平等的不完全性,不斷健全實際生活中的民族平等法律保障。不斷解決民族間互相合作的有限性,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各民族交往會更加協調,人民群眾會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構建更加良好的民族交往社會環境,有助于在增進民族交往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結語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也是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必將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交往互動。憶往昔,中華民族歷史征程波瀾壯闊,中華各族兒女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看今朝,中華各族兒女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中華各族兒女胸懷千秋偉業,恰似百年風華。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增進民族交往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去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篇章。
趙培云,性別:女,民族:漢 ,籍貫:烏蘭察布涼城縣,學校:內蒙古師范大學,學院:民族學人類學,專業: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地區法治建設。
①張楚.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影響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1(6)
②郝亞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國民族報 理論周刊 2019(3)
③李偉.中華文明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2019(7)
?閔言平.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國民族報 2021-04-13
⑤梁云;白絮飛.圍繞主線 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國民族報 202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