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河》是中國古典舞中非常經典的群舞作品之一,無論是動作的編排,還是技術技巧的運用都與愛國主義精神有著緊密聯系,在舞蹈中蘊涵了奮進、博大、不畏艱難險阻、民族團結一心的時代精神。該文圍繞新時代“文化自信”,在古典舞《黃河》的教學中有機融合了黨史教育,把新時期黨的創新理論,黨的精神命脈,以及黨的宗旨,性質和文化藝術專業特色互相結合,促使學生擁有充足的黨史知識,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黨的宗旨,使命以及黨的性質。
《黃河》大體上包含4個篇章。第一,《黃河船夫曲》,描寫的是黃河上的船夫和海浪共同搏斗的宏偉景觀。第二《黃河頌》,描寫的是祖國大好河川美好場景。第三《黃河憤》,描寫的是復雜變化莫測的宏偉場景,展現出偉大的民族精神。第四《保衛黃河》,樂曲的末尾處《東方紅》音調,使得整部劇在驚濤駭浪中落下帷幕。
基于課程思政的前提下,筆者把課程和作品《黃河》融為一體,將情感體現,身體訓練以及歷史解析和所要呈現出來的精神特征融為一體,對其進行示范,同時進行仔細的講解,在舞蹈動作中融入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能夠展現出他們敢于拼搏,不怕困難的精神特征,就舞蹈教師而言,如果只是傳授學生舞蹈技能是非常簡單的,但是想要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內容則變得非常困難。首先,要求舞蹈教師需要對文化特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還需要教授學生一定的專業技能,使得思想政治內容能夠滲透到舞蹈專業中。
一、時代性價值
張羽軍、姚勇作為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比較年輕的演員來說,音樂對他們的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是他們靈感的來源。他們非常重視渲染情感,且將其和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結合在一起,利用古典舞中的特征與鋼琴協奏曲的樂章互相結合,促使樂章和舞段能夠有效的銜接在一起,從而產生一定的空間感。就形式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對情節進行淡化,如此不再使得作品在塑造人物時不借助情感路線與矛盾沖突,同時使得舞蹈具備的功能能夠充分的展現出來,防止舞蹈出現交代過程的現象。對于作品來說,重視揭露人物的內心情感,將戰斗過程中的人性力量充分的展現出來。編導在幕后融入黃河兒女的斗爭情懷,在呈現的時候,利用前臺人物的感情片段以及一瞬間的行為來體現出來,就形式而言,舞蹈語言能夠充分彰顯出古典舞具備的特點,但是在兩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就審美標準和運動邏輯來說對肢體語言做出改變,使語言呈現出中性化的特征。其次,借助中國古典舞的韻律以及語法特征,使動作變得更加個性,促使舞蹈中的人物感情與主體思想融為一體,從而能夠滲透到整個舞蹈過程中,這也是兩位年輕編導在最開始創作作品時所要達到的目的。
這部作品描寫的場面非常的壯觀,利用多樣化的舞蹈方式使得空間流動感變得更加強烈,如群舞、四人舞以及獨舞等等,使得黃河兩岸人民的偉大精神能夠充分彰顯出來,同時體現出在抗日戰爭過程中中國人民不畏困難、勇于拼搏的精神。正是借助這種精神,能夠將侵略中華的統治者驅趕出去,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
二、育人性價值
該舞蹈依照我國《黃河》的四個樂章將舞蹈動作場景一一顯現出來。隨著鋼琴音符的跳動,動作變得非常生動,利用紅色燈光照射在人體上,脊背慢慢凸起,軀干此起彼伏,使人們能夠感受到黃河的驚濤駭浪場景,體現出中華民族歷盡千難險阻,最終走向成功的偉大氣勢,舞蹈的第二個樂章是通過舒緩的旋律,利用組舞和雙人舞來呈現出黃河的圣潔情感。其中女子的舞蹈動作非常的委婉溫柔,能夠體現出黃河兒女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在粉色和藍色燈光的作用下,使舞臺變得更加溫暖。第三篇章是通過壓抑的樂曲,在非常零散且沒有順序的惶恐情緒中呈現舞蹈的圖形女子群體的舞蹈,使得場景顯得非常的厚重,能夠體現出人們在苦難面前煎熬的場景。隨著聲音的加強,一個男舞者從側幕猛然沖出來,出場的時候,利用強大有力的手臂,在回旋跳躍的場景中呈現美麗的舞姿,借助有力的舞步以及弧線特征從側邊蜂涌而出,多雙伸展出來的手臂疊加在一起,共同呈現出沉重的內心吶喊,將人們帶入到“怒吼吧!黃河!”的主題中。人們開始咆哮起來,不再忍辱負重,不再顯得驚惶不安,通過雙人舞以及變化多端的動作,呈現出一種沖動感,并且體現出渴望的情懷。借助非常難的跳躍的舞蹈動作體現黃河蜂擁而至的潮水,同時展現出偉大壯大的黃河之景。舞臺燈光在霎時由黃變為耀眼并帶有凝重的紅色,所有的舞者仰頭望天,在宏偉的“東方紅”的主旋律中,有人跪仰,有人高高地站立,蘊藏了在中國民族的革命歷史中,無數的戰士倒下又有無數的后繼者站起來,前仆后繼,不畏艱難,永遠朝著光明和希望前進的深刻含義。
小結
另外,通過肢體語言來體現出中華民族偉大且剛正不惡的精神,使得人們能夠增強對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借助舞蹈動作來展現出偉大的民族精神。該舞蹈在編排的過程中主要運用古典舞的特征,充分展現出新時代學院派舞蹈的創作特征,使舞蹈的結構更加明了,形象非常的生動化,同時流動性比較大,對于編導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將虛實結合在一起,同時通過寫意手法使得作品的內在情感能夠充分的抒發出來。從而使作品具有很強的歷史感與文化感,使學生明白了不畏艱難,永遠朝著光明和希望前進的深刻含義。
參考文獻:
[1]黃志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56.
[2]楊靜.榜樣教育與大學生人生觀培育研究,2014: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1982.
[4]王俏華.對學校道德教育中榜樣教育方法的倫理學追問[1].教育探索2011(4):32,33.
[5]萬美容.優選與創設---榜樣教育創新的方法論視角[J ].中國青年研究2006,(9).
課題項目:2020年度湖南文理學院課程思政專項課題《古典舞基訓》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ZX2028。
作者簡介:史朋偉,1992.01,男,河北省保定市,漢族,湖南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博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