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笑 梅展展

【摘要】目的:通過臨床分析病例研究探討軀體化障礙患者應用疼痛心理干預治療措施對此類患者心理治療后的依從性及患者臨床心理治療應用效果的觀察。方法:從中選取我院在2019年6月~2020年9月期間收入治療的40例診斷為軀體化障礙的患者病例作為本次臨床實驗的主要調查研究對象。此次臨床實驗主要采取隨機進行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平均分成兩組,每組有20例,一組對每例患者進行各項常規護理干預為對照組。另一組疼痛心理干預為實驗組。分別通過觀察、比較并分析記錄兩組患者在不同的護理干預模式下對于軀體化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疾病恢復情況以及患者對護理干預模式工作的滿意程度。結果:實驗組的患者干預后的治療依從性為平均95.37%,對照組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治療依從性平均為86.35%;一個實驗組的患者對治療效配合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患者護理組的滿意度綜合評分平均為(92.56±3.43)分,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平均評分較低為(83.56±2.36)分。結論:通過臨床實驗室的數據綜合分析研究可得:在目前實施各種常規臨床護理措施的基礎了上加之疼痛心理干預措施,將其有效應用推廣到軀體化障礙患者當中,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患者的心理治療工作配合度,促進治療患者健康的狀態得到進一步有效恢復,并且它還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患者對臨床護理護患工作的治療滿意度。
【關鍵詞】軀體化障礙;護理滿意度;疼痛心理干預;治療配合度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054
軀體癥狀障礙是一類精神障礙,特征為患者長時間擔心或堅信自己得了某種軀體疾病。這類患者會反復強調自身的身體出現了各種不舒服,感到焦慮并不斷就醫、檢查,對于無異常的檢查結果或醫生告知其沒有身體疾病,表示懷疑。即使患者真實存在某些身體疾病,但這類疾病遠不能導致患者描述的身體癥狀和嚴重程度,患者的這種主觀疼痛和焦慮感,會影響到日常的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等。此次實驗便是研究疼痛心理護理干預對軀體化障礙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報告如下。
1 實驗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選取來自我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間被我院診斷為軀體化障礙被收入我院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本研究實驗的主要調查研究對象。此次臨床實驗主要采取隨機分組將以上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平均年齡在26-69歲,男性12名,女性8名;實驗組平均年齡在25-68歲,男性10名,女性10名。參加調查的兩組患者對本次實驗均有知情同意權,同時患有其他精神系統疾病或影響實驗觀察的疾病均排除在外。
對照組采取傳統的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加上疼痛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操作如下:
支持性心理治療是治療軀體形式障礙的基礎,主要通過反復耐心的講解,幫助患者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同時,慢慢引導患者將注意力慢慢從自身轉移,關注其他娛樂活動等,從而減輕癥狀。通過幫助患者充分認識心理社會因素,例如生活中的應激事件、人際關系的沖突等,意識到心理因素會影響軀體癥狀,從而接受疾病可以是由于心因性而非器質性的說法,減少繼發性獲益。軀體形式障礙一般為慢性波動性的病程,患者常表現為特定的行為模式,對患者進行行為分析與行為治療,達到行為矯正的目的,以減緩軀體癥狀。可采取暴露療法、行為強化訓練等。由于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1.2效果評價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不同護理模式下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以及對患者對護理模式的滿意度評分。
1.3統計學方法
我院選取的所有參與實驗的確診為軀體化障礙的兩組患者,此次實驗他們所涉及的所有個人基本信息均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分析。
2 實驗數據及結果
通過此次實驗數據可以分析得出,采取疼痛心理護理方法進行早期干預的疾病患者,其早期治療效果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疾病復發率明顯低于兩個對照組,且以上兩組實驗數據評分差異較大具有重要統計學事實意義(P<0.05)。因此,將疼痛心理護理綜合干預法的應用引入到軀體化障礙疾病患者的早期護理中來也是很具有一定的臨床上和應用研究價值的,值得在我國臨床上廣泛進行研究推廣。
3 總結
軀體癥狀障礙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該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多數專家認為主要同心理社會因素及生物學因素有關。基本病因中心理社會因素例如患者敏感、多疑、固執、自我中心、自憐、對自身健康狀況過分關注等性格特點,可能導致軀體形式障礙的發生,過分關注身體感覺,將其夸大,并被這些不適所困擾。該病的患者對自己身體的感受要比一般人敏感, 他們對身體痛覺的忍耐較低。要詳細了解每一位患者的情緒狀況和心理狀況,加強疼痛的心理護理干預,針對不同情緒采取相應應對措施,并讓患者盡快恢復疾病、減少疾病復發,并增強患者治療和恢復疾病的信心[5]。
參考文獻:
[1]李凌江,陸林.精神病學(第3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44,375.
[2]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精神病學分冊[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62.
[3]陸林.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530.
[4]鄧云龍,王東方.軀體癥狀障礙診療策略[J].醫學與哲學.2017 (581).
[5]王琪,耿在香,王愛鳳,王萬章.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06).
[6]韓長遠,張繼軒.新編全科醫師手冊[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80.
[7]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