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朝瓊


【摘要】目的:通過循證護理實踐找到新生兒氣管插管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以本院選擇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收治經口氣管插管的住院新生兒112例作為研究對象,兩組新生兒均使用氣管插管方式改良固定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氣管插管護理,循證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結果:護理干預后,循證組插管位移、導管脫出例數均低于常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循證組膠布殘留、皮膚損傷例數與常規組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循證組非計劃性拔管率、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新生兒經口氣管插管改良固定方法應用于臨床以來,我院NICU患兒的氣管插管患兒的非計劃拔管率明顯下降,氣管插管相關性皮膚損傷也持續減少,同時減少了對患兒的二度傷害,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以及不必要的死亡和住院時間的延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新生兒;改良固定法;循證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114
前言
近年來,很多研究報道了新生兒氣管插管固定方法,缺乏的新生兒經口氣管插管最有效和最安全的固定方法的證據。本次循證護理實踐旨在找到新生兒經口氣管插管的最佳證據,結合我院臨床護理情景,以最佳證據應用于臨床,從而減少新生兒氣管插管非計劃拔管率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1]。本文對新生兒氣管插管的改良固定法實施循證護理,觀察其護理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收治經口氣管插管的住院新生兒112例。對照組:以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氣管插管56例新生兒,其中男31例,女25例;日齡3~26d,平均(5.44±0.82)d;體重1000~4000g,平均(2874.33±500.28)g;呼吸窘迫綜合征37例,窒息8例,重癥肺炎7例,氣胸4例。循證組: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改良固定法后循證護理56例新生兒。其中男33例,女23例;日齡4~25d,平均(5.59±0.69)d;體重1000~4000g,平均(2994.51±514.37)g;呼吸窘迫綜合征35例,窒息10例,重癥肺炎9例,氣胸2例。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均為經口氣管插管住院新生兒;(2)無經口氣管插管禁忌證;(3)病歷資料完整,能正常獲取研究所需資料。
1.2方法
兩組新生兒均使用氣管插管方式改良固定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氣管插管護理,循證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護理干預后新生兒氣管插管情況(插管位移、導管脫出)、膠布殘留、皮膚局部損傷(壓傷、炎癥、破潰),統計新生兒非計劃性拔管率、并發癥發生率。(1)插管情況:氣管位移為膠布滑動超過原固定位置1cm,排除呼吸機障礙。(2)非計劃性拔管:痰痂阻塞、護理不當、固定不牢、患兒不適。(3)并發癥:肺部感染、膽瘺、膈下感染[2]。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數據均采取雙人錄入EXCEl表格,計量資料以Mean±SD(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時,兩組間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例數(%)表示,無序分類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Mann-Whitney 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為雙側檢驗[3]。
2 結果
2.1新生兒氣管插管、膠布殘留、皮膚損傷情況
護理干預后,循證組插管位移、導管脫出例數均低于常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循證組膠布殘留、皮膚損傷例數與常規組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循證護理新生兒插管位移、導管脫出例數低于對照組(P<0.05)。自新生兒經口氣管插管改良固定方法應用于臨床以來,我院NICU患兒的氣管插管患兒的非計劃拔管率明顯下降,氣管插管相關性皮膚損傷也持續減少,同時減少了對患兒的二度傷害,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以及不必要的死亡和住院時間的延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碧瓊,唐澤玲,付莉,等.新生兒經口氣管插管導管放置部位的效果比較[J]. 中國醫藥指南.2012,(36):402-404
[2]解鵬,李紅新,黃穎蘭,等.經口、鼻氣管插管在新生兒急救中的應用效果對比觀察[J].山東醫藥.2014,54(7):64-66.
[3]汪慧,錢宇,王小合,等.醫務人員工作滿意度測評量表的研制及驗證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7,37(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