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媛 王桂玲
【摘要】近年來,周圍性面癱的發病率逐漸提高,臨床上許多患者因患此病此產生的不良心理影響了疾病的治療以及預后。因此,在面癱的治療過程中加以心理治療漸漸體現了其優勢。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針刺;調神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201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Clinically,many patients have advers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n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Therefore,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gradually reflects its advantages.
【Key words】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tuning
周圍性面癱又稱為貝爾麻痹,臨床主要表現為單側面癱,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健側歪斜等。由于其損容表現,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現代醫學認為,不良的情緒可以對神經及免疫系統造成影響,不僅加重面癱的病情,還可以延緩受損神經的恢復,降低治療效果。在針刺治療疾病過程中,重視心理因素的干預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現將近年來有關文章綜述如下:
1 針刺配合調神療法
針刺配合調神療法有利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整體氣血運行,使面部絡脈氣血得到充養,從而改善面癱癥狀。
(1)楚佳梅、劉小平[1]等選取11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電針面部局部腧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針刺調神中鎮六穴(足三里、神門、迎香、以及耳穴心、肺、神門),并治療后采用火針點刺患側腧穴,治療4周后對患者面部殘疾指數(FDI)、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價,結果兩組治療前后FDI及SA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后者對于面神經功能、社會活動能力及焦慮狀態的改善更明顯。表明在治療過程中采用中鎮六穴增加對心理精神因素方面調節有助于面癱患者的恢復。
(2)蔡南哨、于海波[2]等將符合納入標準的 48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 24 例。觀察組給予以疏肝調神為法的針刺治療(疏肝選穴:合谷、太沖、陽陵泉、蠡溝、足臨泣)、穴位按壓配合護理干預,而對照組進行常規針刺治療和護理。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療效及患者 Zung焦慮狀態自評量表(SAS)評分,結果發現觀察組有效率(83.33%)明顯優于對照組(66,67%),且兩組SAS評分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疏肝調神針法有助于機體肝氣疏泄,使得面部氣血運行通暢,從而加速病情的恢復。
(3)王海龍、宋永紅[3]等在西藥基礎上采用常規針刺配合疏肝調神針法(選穴:百會、印堂、四神聰、神庭、雙側本神、雙側內關、雙側太沖)治療50例急性期貝爾麻痹患者,50例對照組西藥基礎上常規針刺治療,結果發現觀察組面神經功能評分及恢復時間均優于對照組,疏肝調神針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精神心理因素,提高臨床療效。
(4)熊麗芳[4]教授通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調神針法治療難治性面癱,即在常規針刺基礎上取穴配穴更注重調神(四神聰、太陽等),通過調神針法可扶助正氣驅邪外出,也使肝郁得解,氣機通暢,加速疾病的恢復,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5)何一紅[5]也通過觀察情志護理干預配合針刺對急性面癱患者不良情緒以及睡眠質量的影響,表明對面癱患者增加情志方面的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態,使其以良好心態進行康復治療,促進面部肌肉的恢復,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
(6)李甜甜[6]采用常規針刺配合情志護理治療32例周圍性面癱患者,32例對照組采用單側針刺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能夠較好地改善患者負面情緒,優化治療效果。
2 結束語
周圍性面癱為臨床常見病,針刺治療此病具有顯著的優勢,同時,治療過程中重視心理精神因素的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心態,促進面神經的恢復,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黃波[7]探究面癱發病與心理因素的作用,總結分析出心理壓力與部分負面的人格因素會通過神經 - 心理- 免疫調節系統而對人體產生影響,損害免疫系統引起面癱,并明確建議在面癱的治療中要考慮到心理因素的作用,且在治療過程中有必要對心理因素加以干預。《靈樞.小針解》曰“粗守形,上守神”,也表明從古至今各醫家就深刻的認識到治神對治療疾病的影響。但目前,仍缺乏合理的實驗設計及大量臨床研究支撐,這些都需要中醫學子繼續不斷地去探索完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楚佳梅,陳飛宇,劉小平,陳東林,張雯舒.電針結合中鎮六穴及火針對頑固性面癱患者面神經功能及焦慮狀態的改善作用及其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0,27(05):726-728.
[2]蔡南哨,于海波,馬曉明.以疏肝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和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05):769-770.
[3]王海龍,宋永紅.疏肝調神針刺法治療急性期貝爾麻痹伴焦慮及睡眠障礙療效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20,32(11):2137-2141.
[4]王紫衣,熊芳麗.熊芳麗教授調神針法治療難治性面癱驗案舉隅[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11):55-56.
[5]何一紅.情志護理干預配合針刺對急性面癱患者不良情緒以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6,37(11):94-95.
[6]李甜甜.情志護理配合針刺對周圍性面癱患者SAS、SDS評分及睡眠質量的影響觀察[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20,7(05):158+164.
[7]黃波. 針刺治療Bell's面癱得氣、心理因素與療效關系的臨床觀察及心理因素與面癱發病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
作者簡介:周夢媛(1997-),女,長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9級針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
*通訊作者:王桂玲(1969-),女,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針灸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