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鈺玲
【中圖分類號】R243 【文獻標識碼】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242
在中醫學持續發展下,重要湯劑屬于中醫藥有效治療方法,伴隨人們觀念變化,許多人選取中藥致病,然而,許多中藥很難下咽,會往藥中加糖,以保證順利喝藥。眾所周知,“良藥苦口利于病”,即中藥湯劑治療效果理想,但藥味偏苦,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通常很難接受,嘗試在湯藥中加糖,但不苦口了還是良藥嗎?對此,我們結合臨床經驗進行具體分析,通過健康宣教和科學指導,明確注意事項,可以充分發揮重要作用,實現疾病有效治療,以保證患者身體健康。
1 喝中藥是否可以加糖?
許多中藥比較苦,但具有較為理想作用和價值,許多人喝中藥時會增加糖,但這種行為是否合適呢?對每種藥方劑來講,藥方中藥物藥味表現為酸苦甘辛咸等,藥性還表現為寒熱溫涼,呈現不同特征。糖類具備相應藥性和療效,選擇糖可以潤肺和中,發揮補脾緩肝作用,比較常見口干舌燥與肺燥咳嗽等病癥。在中醫學中,糖類屬于藥材范疇,是一味中藥,嚴禁隨意使用,同時還會存在一定禁忌癥,特別表現為以下幾點:(1)吃太多糖,可能會助熱,如果患者出現腹脹仲滿與舌苔厚膩病癥,通常禁止加糖,預防出現不良反應,因此,有痰者嚴禁加糖,防止加糖造成患者病情加重。(2)因白糖性涼與紅糖性溫,如果溫熱藥劑時添加白糖、白糖,則會導致藥劑寒涼,均會造成藥性減弱,很難保證藥效,無法達到預期治療效果。(3)中藥化學成分比較復雜化,糖類包含許多元素,特別是紅糖,包含許多鈣與鐵等,在中藥方中,蛋白質和鞣質成分與其混合,極易出現化學反應。與此同時,藥液內部分成分會出現凝固變性,從而發生渾濁與沉淀情況,會直接影響藥效,致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4)蜂蜜發揮止痛與潤燥作用,比較適合應用在肺燥干咳與脘腹虛痛等患者治療方法,如果中藥具有清熱解毒與清熱潤肺功效,其作用和蜂蜜比較相似,根據醫生指導增加蜂蜜,除了會影響藥效之外,還會加強其藥效,但如果中藥發揮其他作用,不推薦增加蜂蜜,預防削弱藥效。
對于中藥來講,雖然對于人體好處較多,但同樣較苦,雖然如此同樣不建議隨意加糖,其原因為:加糖會對藥效造成影響,嚴重會引發不良反應,如果無法忍受,可以在喝藥后吃些甜食,以減少苦感。
2 喝湯藥時的基本原則
為了保證喝湯藥效果,應該堅持以下基本原則,具體包括:(1)掌握患者服藥時間,24小時內,最佳喝藥時間為上午8:00-10:00、下午14:00-15:00,是人體喝藥“黃金時期”,此階段服藥可以輕微降低苦味,以保證藥效。(2)控制藥液溫度,在服中藥時,通常是按照“熱者寒之與寒者熱之”標準進行,但需要特別注意:苦味中藥服藥嚴禁拘泥此道,調查研究表明,舌頭溫度超過37℃時比較敏感,將中藥湯液溫度維持15℃-37℃標準,除了可以避免燙嘴之外,還能減少苦澀感。(3)調味品添加,喝中藥時適量增加蜂蜜,可以實現中和藥味,特別是對于腥草與黃連等中藥材,應該盡量避免增加調味品,可以少量增加甘草與大棗等。(4)確定含、咽部位,結合臨床經驗顯示,人對于苦味感受主要表現為舌頭前半部位,舌尖尤為突出,飲藥液后會快速含在舌根后部,同時自然咽下,或者選擇湯匙送服,保證藥液順利咽下。(5)控制服藥速度,口中湯液停留時間偏長,會感受強烈苦味,應該盡量做到中藥干凈飲用,盡量加快喝藥速度。(6)服藥后飲用溫開水,在患者服藥后,及時選擇涼水漱口,飲用適當溫開水,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藥液吸收,同時降低藥液苦味,保證其藥效。
3 喝湯藥注意事項有哪些?
(1)針對療瘡與皮膚病患者治療時,喝中藥時嚴禁食用咸水魚和豬肉、羊肉等;對于水腫病患者,禁止食鹽;在肝炎患者治療期間,嚴禁食用油膩與辛辣類食物。對于中藥成分,如果包含荊芥禁止食用魚或蝦等食物;如果中藥成分包含天冬,應該禁止吃鯉魚;如果中藥包含白術,切忌食用大蒜等。患者飲藥期間,盡量不吃白蘿卜,在選擇理氣化瘀類藥物治療時,減少食用白蘿卜,其原因為:此食物具有消食與破氣作用,特別是食用人參等中藥,吃白蘿卜會減少補藥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治療效果。
(2)對于消化道疾病患者來講,例如:慢性胃腸炎與肝炎等患者,選擇健脾和溫胃、胃藥治療時,切忌食用大蒜,其原因為:大蒜包含蒜素,如果喝湯藥時吃大蒜,會對胃腸黏膜造成刺激,同時還會造成粘膜充血,選擇中藥治療無法發揮其功效,甚至會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喝湯藥期間,患者應該維持飲食清淡,嚴禁食用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癥,選擇清熱涼血與滋陰降火類藥物治療,切忌吃辣椒,避免降低藥效。在中藥煎劑、丸藥治療期間,切忌食用生冷與油膩類食物,避免對患者胃腸造成刺激,預防影響藥物吸收效果,即油膩類食物很難吸收,如果和藥物混合,會造成藥物療效降低。
(3)喝中藥時嚴禁飲綠茶,即藥葉部分成分和藥物煎出成分會發生反應,致使藥物作用降低。由于藥葉包含許多鞣酸,極易和生物堿出現不溶性沉淀反應,其原因為:許多中藥有效成分為生物堿,如麻黃包含麻黃堿、偽麻黃堿,對于黃柏和黃連,主要有小檗堿等,如果和綠茶同服會出現沉淀,很難發揮藥效作用。除此之外,茶葉內鞣酸發揮收斂作用,預防蛋白等吸收,服用黨參與山藥等中藥,如果飲茶會對藥效造成較大影響,但在喝中藥2-3h后飲茶,不會對患者療效造成影響,飲茶量不能過大,需要特別注意。
結合臨床經驗可知,喝湯藥時應該隨癥加減配伍,確保服用后液體順利飲用,以促進完全吸收,特別是針對急性感染疾病與慢性疾病,均可以發揮理想治療效果。另外,中藥治療期間,中藥湯劑正確煎煮同樣發揮重要作用,正確掌握其注意事項,嚴格按照要求治療,是保證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的關鍵,以發揮湯藥作用。
近幾年,在中醫藥快速發展下,選擇中醫治療逐漸受到人們認可,虛弱患者開始選擇中藥治療方法,但喝中藥屬于比較痛苦事情,通常難以下咽,會直接在湯藥中添加糖飲用,雖然可以緩解苦味,但部分藥效會隨之減弱,很難達到預期治療效果。由此可見,中藥屬于許多疾病治療方法,許多人們無法承受,特別是小孩,喝中藥時嚴禁隨意加糖,避免對藥物療效造成影響。與此同時,喝湯藥時還需要特別注意日常飲食,盡量不喝茶,防止藥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