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光
1993年1月12日,我已在部隊當了半年排長。休探親假時,我在故鄉所在的縣城新華書店里買了一本磚頭厚的《古文觀止》。它是岳麓書社于1992年5月第9次印刷出版的,定價8.5元。當時買書還沒有打折一說,我的工資是100元多點兒,用8.5元買一本書算是很貴啦。
之所以花這么大的價錢買《古文觀止》,我是想借此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夢想。我的夢想是什么呢?說來話長,那還是上小學三年級時的一個雨天,我突然對父親說:“長大了,我要當個作家?!备赣H的表情看上去變化不大,只是說:“人從小要有理想,有理想就好。”
當時我還是生長在遼西一個貧困的小山村、從沒出過遠門的11歲的孩子,為什么會有這個不著邊際的想法呢?這得感謝會講故事的奶奶。奶奶是裹足的小腳老太太,帶我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她怕我在外面惹是生非,便不斷地給我講故事。奶奶目不識丁,可滿肚子都是故事,隨便講一個便夠我聽一會兒的。有時,如果奶奶說她累了,便讓我給她講故事,我便挑自己能記住的故事,盡可能地復述一遍,若是忘記了便現編現賣。一來二去,我不僅記住了許多故事,還能講出來。
小學三年級開始寫作文,奶奶的訓練幫了我的大忙,我寫的第一篇作文不但字數是班里同學中最多的,還是最好的,老師批改后當成范文讀給同學們聽。老師讀完,還點評了十來分鐘,這讓我差點找不到北了。嘗到了甜頭,每寫作文時,我總抓心撓肝地盼著上作文課,寫作文時全心全意,幾乎每篇作文都被老師當范文讀給同學們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豐富自己的詞匯量,我還專門用一個筆記本記下好的詞句,開始讀些能找到的兒童讀物。
聽說《紅樓夢》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初中一年的寒假時,我從鄉里的新華書店買了一本《紅樓夢》第一冊(一共四冊),它屬于殘書,定價0.8元。拿回家,父親說它不適合我讀,加上我看了第一回看得如墜霧里,便丟到了一邊。而我真正將全書讀完,是30歲之后的事了。
自從那個雨天,我跟父親說出了想當作家的想法后,這個想法便在我的頭腦里生了根。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看到《新少年》雜志進行“我的家鄉”征文活動,便在假期里寫了一篇郵了出去。這是我第一次投稿,由于征文是我胡編亂造的,自然是不在入選之列的,不過我也沒把它放在心上。
平生買了第一本《紅樓夢》之后,我開始買文學書籍了。我完整閱讀完的第一本書是《金河短篇小說選》。書里面的《大車店一夜》《杏花山下的孩子》等寫的都是土里土氣的農村生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我也生活在農村,說不準也能寫出這樣棒的作品呢??晌以囍肇埉嫽⒌貙懥艘粌善?,都因為沒有生活半途而廢了。但我記住了金河這個作家,再到書店時把他的書作為重點搜尋對象,只要發現他的作品,便毫不含糊地買下來。
我見到金河是在24年之后的2004年的秋天,是詩人胡世宗幫我介紹認識的。以后,我們常往來,他的真知灼見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倆交往的事情要是展開寫,將用去很長的篇幅,只能在另一篇文章里說了。
我當兵的第二年,考上裝甲兵指揮學院排長大專班。在上學期間,我開始借閱圖書館里的文學作品閱讀,也開始給院里的“軍營之聲”寫廣播稿。第一學期的上半年,我寫了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散文《故鄉的雪》被廣播了,這應該算是我發表的第一篇“作品”吧。
我個頭不高,長得也不壯,當排長不占優勢,要想在部隊干長,只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了。我的僅有的優勢便是寫作,業余時間寫,認為好的就投出去。最初不是廣種薄收,而是如泥牛入海有去無回。但我沒灰心,邊讀邊寫,終于在駐軍的市報上發表了第一篇散文《奶奶》。它用文字白描出了奶奶看我的往事,盡管現在看很幼稚,但我卻十分珍愛它。
因為發表了幾篇印成鉛字的文章,我當排長一年多,便被團里調去當報道干事。團部駐地比較偏僻,少有報社記者來,我又是在沒人傳幫帶的情況下摸索著前進,自然是廣種薄收,但架不住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寫新聞上,加上團里以前一年也上不了多少稿,反倒顯得我很有本事,成了領導表揚的對象。
隔了三年,我被師里挖去搞新聞報道。半路出家的我,嘗到了勤奮的甜頭。又過了幾年,我調到了集團軍從事報道工作。干勁不減的我在新聞報道中仍然高奏凱歌。在集團軍搞了八年新聞報道工作后,我調到戰區出版社當了編輯。
掐指算來,我從事新聞報道工作整整16年時間了。我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新聞報道上不假,但我沒有放棄文學創作也是真的,只不過投入的時間相當少罷了。跟發表的新聞作品的數量是沒法比,發表的文學作品數量連個零頭都不到。
當了編輯后,我的業余時間都由自己支配,便把這些時間都投入到文學創作中。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陸續發表出來??晌矣X得自己讀書太少,寫出來的作品分量太輕,便開始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如《靜靜的頓河》《紅與黑》《包法利夫人》《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等,其中外國名著占的比重相當大,有一年創下了閱讀一百多部的記錄。讀名著,確實幫了我很大的忙,不但發表的作品塊頭大了,個別作品還被選刊轉載了。
不過,我沒有忘乎所以,相反,我覺得自己的文學功底太薄了。一天晚上,偶爾看了一篇介紹國學的文章,對我的觸動很大,便產生了好好閱讀古代文學經典的想法。按說,我雖沒體會到古代經典到底有多么好,但之前還是讀了些古代文學作品,只是它讀起來太費勁,便不了了之。這回我因為認識到了古文的重要性,終于下決心讀古文了。先從《論語》讀起,接著讀《孟子》《老子》《莊子》,一遍不行便讀兩遍,兩遍不行就讀三遍,每讀一遍都有新收獲。讀過了這幾本書,我才啃起多少年來一直被冷落的《古文觀止》。
老實說,此書我不是沒有讀過,只是沒有一次讀完過。這次在閱讀之前,我立下了“軍令狀”,說什么也要把里面的222篇文章啃完嚼碎。一是我的決心大,另外是隨著我的閱歷增多,理解能力也強了。總之,這時讀《古文觀止》我不太費勁了。
上面說了,《古文觀止》我雖從沒讀完過,但首篇《鄭伯克段于鄢》是每次必讀的。這次由于讀得格外認真,發現讀的次數不少的這篇文章卻因為粗心大意、自以為是而沒有真正地讀進去。
“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边@句話在整篇文章里相對直白,不難理解,可問題恰恰出在“京城大叔”的“大叔”上。子女們管父親的弟弟叫叔,這不需要解釋,是天經地義的事,大叔就是除父親外他的年歲最大唄!然而,在這篇古文里“大”卻是通假字,實際上應為“太”字??梢郧埃疑鷽]有注意到這一點。盡管在歲月的磨礪下,自己的臉皮很厚了,但是當意識到近三十年都因不認真上了當后,臉還是發燒了。
這不僅暴露出了我的古文功底差,還暴露出我的淺嘗輒止的毛病。如果看注解,即使是古文功底差也能一目了然,可只需舉眼之勞的事,我卻從沒有做。人常說,做事要心細,心細才能把事做好。這是有道理的。進而我又反思了自己的閱讀經歷,為了追求數量,我以前采取的是“大躍進”式的閱讀,只圖數量多,不求質量好,往往是讀過了也拉倒了,沒有在頭腦里留下多少印跡,更談不上有深刻的理解。雖然讀總比不讀強,但對自己起的作用不大倒是真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位“粗心大意”的著名人物讓我佩服,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谑琼椓耗私碳ǎ笙?,略知其意,又不肯競學?!绷硪晃皇菚x朝的大山水詩人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只“每有會意”,才能“欣然忘食”。這兩位一武一文的歷史人物,在讀書上都有“馬馬虎虎”的毛病,但態度又不相同,項羽是半途而廢,陶淵明在泛覽的同時,只對有共鳴的內容廢寢忘食地閱讀。試想項羽如果精讀兵法,掌握了其中的精髓,也許不至于自刎烏江,留下“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千古慨嘆的文詩;陶淵明如果不吃偏食,全面吸收知識營養,他也許不只在山水田園詩上獨有建樹。
我孤陋寡聞,雖然不知道其他“粗心大意”讀書而有成就的人物還有誰,但如果還有的話,他的作用肯定因此打折扣的。這樣的人,照我的理解都是天賦極佳的人,而我只是個資質平常的人,如果不好好地吸收文學營養,想有所作為,那也是癡人說夢!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京城大叔”這事,更讓我進一步地體會到作為一個中國人深入閱讀古代經典的重要性。只有盡可能地把歷史證明是經典的書籍學好,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所創造。所以,閱讀不僅眼睛向外,還要眼睛向內,不單“外國的月亮圓”,中國的月亮也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