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順欣,王傳明,張麗宏,張艷紅
作者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154007
“美容辨證調護技術”是醫學實驗技術專業(醫學美容技術方向)的專業課,是運用中醫理論闡明與美容相關的常見內科、婦科和其他病癥的一門臨床應用技能課。課程涉及的知識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針灸學、推拿學等多學科內容。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簡稱,即“問題導向學習”,它是基于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模式,強調把學生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倡導學生鉆研、討論、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評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的能力,從而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學科整合型PBL,又稱跨學科并行式PBL,將PBL作為獨立課程,病例以器官系統為核心,將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同時還涉及病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保健理念等人文因素。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本研究首次將基礎學科、臨床學科及美容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在醫學實驗技術專業(醫學美容技術方向)的主干課程“美容辨證調護技術”中引入學科整合型PBL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加拿大的麥克瑪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后經不斷推廣,直至90年代,被公認為自主學習和小組互動式學習的典型模式,并引入亞洲各高等院校的醫學教育改革當中。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醫學院校均開展了PBL教學模式的試點與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PBL已廣泛涉及基礎、專業、人文課程及臨床見習教學,成為我國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趨勢。目前我國PBL的應用模式主要有學科內的PBL模式和跨學科并行式單列課程,后者即學科整合型PBL。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南通大學醫學院、武漢大學臨床醫學系、廣州中醫藥大學等相繼開展了學科整合型PBL教學模式。
前期相關研究表明,醫學實驗技術(醫學美容技術方向)專業課程結構基本上能夠涵蓋美容業人才市場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不足之處是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有待提高。該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除專業技術能力以外,還包括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目前在醫學美容專業應用的PBL教學模式多是針對單一學科內容,尚未涉及多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本研究通過在“美容辨證調護技術”課程中引入學科整合型PBL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復雜而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改變以往被動的接受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將現實問題轉化成多學科知識,進一步自主學習、刻苦鉆研、集體討論、合作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其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此外,對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等具有很大益處。
目前學科整合型PBL教學實踐已經應用于2015級和2016級醫學實驗技術專業(醫學美容技術方向)學生,共計105人,建有PBL教室4間。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首先組建學科整合型PBL 教學團隊。針對“美容辨證調護技術”課程涉及的相關學科知識,組建來自基礎、美容及臨床學科的骨干教師共同組成學科整合型PBL 教學團隊,對其開展相關培訓、定期研討。同時對擔任PBL 導師角色的團隊成員進行PBL 導師角色的剖析和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PBL的理念、實施方案、學情分析及學習目標等。
其次撰寫PBL專用教案。該教案需結合醫學實驗技術專業(醫學美容技術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美容辨證調護技術”課程教學大綱,由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合作完成,以中醫的五臟系統為核心,以生活、臨床或美容情境為學習的載體,整合基礎、美容及臨床學科的知識內容。它是對真實病案進行巧妙加工,教案中不光涉及主人公的病情,還有他的家庭、工作、社會關系等,以及圍繞病人或美容顧客的社會背景和現象,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從而將醫患溝通、社區保健、職業道德、人文關懷等內容融入其中。PBL教案的撰寫過程一般包括:明確學習目標、選取合適病案、對病案進行合理加工及修改試用等。
再次實施PBL 教學模式的過程。學科整合型PBL 教學模式一般以8~10 名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討論選出組長和記錄員。組長負責小組討論的組織與實施,掌控討論的時間和內容,可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記錄員負責在討論過程中在黑板或白板上記錄學習的要點和過程,尤其是記錄下本次指導課上沒有解決的問題。每個PBL教案一般歷時三次指導課。第一次指導課,導師發放病例資料,學生列出關鍵信息、提出問題、以頭腦風暴的形式討論問題的答案,對于沒有得到明確答案的問題由記錄員記下,學生在課下繼續收集信息,并在下次指導課上進行分享和討論。第二次指導課,學生首先解決上次指導課留下的問題,將查閱的資料或研究得來的信息整合到病案中,保證對問題的理解達到一定深度。然后導師繼續發放病例資料,學生在材料中發現問題,列出要點,深入討論并解決問題。第三次指導課,學生繼續分享并分析獲取的知識,導師給出更多的病例信息,學生進一步展開討論并合作解決問題。最后一次指導課,導師需要檢查是否還有未達到的學習目標并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同時鼓勵學生對小組和案例的討論情況進行反思和總結。學生在分享學習成果時,需要批判性地看待討論中呈現的信息和獲取信息的來源,這也是促成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
最后評價PBL的教學效果。根據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美容辨證調護技術”課程目標制訂PBL教學效果評價量表,包括學生對PBL 教案及教學效果的評價、學生對導師的教學評價、學生間的互評與自評以及導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通過學生對PBL教案及教學效果的評價,不斷修訂并完善PBL專用教案。通過學生間的互評與自評,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知識、能力、技能及團隊協作等方面的長處或不足。通過導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得如何,從而更有動力去學習。
在PBL教學模式里,問題或案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素材,是PBL教學實踐成敗的關鍵之一。因此,學科整合型PBL教學案例必須兼顧綜合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具體內容需結合人才培養目標,以生活中的實際或自編病例為基礎,將立體交融的空間多學科知識構成問題結構,打通基礎課程、美容課程與臨床課程的界限,開展學習議題,整合多學科知識點。同時,撰寫PBL教案要配合學習進度,給予學生討論的空間。
導師的引導與評價至關重要,也是PBL 教學實踐成敗的關鍵。PBL導師代表了一種適應性教學的理念。PBL導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面,還要具有善于引導學生的技巧。其任務不是傳授知識內容,而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和學習,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同時,導師還要觀察并評價每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鼓勵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激發學生表達自己的知識和理解,并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
PBL教學效果的評價是PBL教學實踐成為一個閉合環路最重要的環節,亦是其教學實踐成敗的另一個關鍵。建立起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的科學評估體系,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和引導,使PBL 教學形成良性的激勵循環。在PBL 教學中的評價主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每次指導課后,導師對每名學生的表現進行詳細記錄,包括該生對小組學習的貢獻、參與度等,并采用不同方式對學生表現進行反饋。二是通過制定的學生評估量表,客觀評價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分析問題和推理能力、信息管理與利用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等內容。三是在學期末,對學生進行該門課程知識內容的書面考核。
通過實施學科整合型PBL教學模式,學生基本能夠掌握課程要求的重點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醫學情景案例的引入,激發了學生對該問題的好奇和興趣,從而廣泛搜集與其相關的各種信息資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討論中交流彼此看法的過程中,學生重新整合信息,并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收獲了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思維創新意識等綜合實力。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由于學生自身性格內向等特點,羞于表述自身見解,需要導師在課下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克服各種障礙,樹立自信心。二是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尚可,但是欠缺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學術搜索的能力,需要導師建議學生登錄搜索引擎的學術搜索,同時借助國家圖書館免費開放的數據庫及中國知網等學術資源檢索學術信息。三是由于討論時間有限,有些問題并未展開深入討論,需要學生在課下通過微信交流平臺或“知到”手機客戶端,將課堂上沒有時間深入討論的問題,在網上繼續進行信息收集與討論。四是學生加工整理信息能力欠缺,沒有形成思維體系,需要導師鼓勵學生在向小組成員表述信息及見解時,可以在頭腦中畫出腦圖或在白板上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從而使表述更加清晰明了。
在“美容辨證調護技術”課程中施行學科整合型PBL 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與實踐,符合當代世界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動向之一。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塑造能夠做全新事情之人,而不僅僅是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之人;應該是塑造具有創造力和擅長發明之人,應該是塑造具有批判能力的發現者,可以證實而不是全盤接受給他們提供的東西。”傳統的教育模式強調教而非學,無論教的多么“出色”,沒有學習動力者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我國教育家劉道玉指出,學校的任務應當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要讓學生知道方法比知識重要,智慧比文憑重要,汗水比靈感重要。教育大家陶行知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PBL教學模式旨在激發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等。可以預見,隨著PBL 教學模式的推廣與應用,將會促進基礎、臨床、美容等多學科的深入融合,以及醫學美容領域高素質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大批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