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璇 (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鄉村規劃的本質特征是從鄉村的問題導向、發展思路、村規民俗、概念、范圍所決定的,而鄉村規劃的主體卻是鄉村,所以我們從兩個維度理清鄉村規劃部分內容,即什么是鄉村,什么是規劃。
鄉村是指我國欠發達地區的人口聚集地,即村民居住的區域,形式有鄉村或者古鎮等。鄉村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鄰里和諧且空氣環境非常適合人類長期居住。鄉村的各種新型生活方式層出不窮,他們看似分散但是互相之間卻有著緊密聯系的關系。農民自己的土地是農村首要的生產資源,農業產品的銷售是居民維持生活的主要手段。相比于我國較為發達的地區,例如城市,農村的建筑比較分散以及凌亂,人口密度相對較低,是一個生活節奏緩慢的區域。
規劃是指一項全面的長期發展計劃。他是對未來的總體,長期和根本問題的思考和考量,也是對未來行動的完整設計。規劃的形式取決于干預農村發展的方法。因此,所有可能影響農村地區的政策工具,制度工具和規劃方法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
基于鄉村和規劃的概念,本文認為鄉村規劃是作用于城市之外廣闊范圍的區域規劃,城市空間結構將從集聚向分散轉移,但分散集中,呈現大大小小的集聚態勢。技術進步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在太空中產生了“時空壓縮效應”,人們將更好地追求與大自然親近的生活,鄉村規劃使區域整體化,是一種管治型的政策工具。
1.2.1 核心內容:三農問題需平衡
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基礎薄弱,耕地少,區域發展不平衡。鄉村規劃面臨的基本目標保持不變,即農業、農村和農民。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民區和主題標識的三合一的問題,但是這三個重點不同,必須綜合考慮。也是一個短期內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鄉村規劃要在保護和利用有限的鄉村資源的基礎上,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營造出更高品質的農民生活。
1.2.2 升華內容:文化內涵豐富
一個民族的文化血統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一個鄉村如果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與文化振興相結合,要持續豐富鄉村文化內涵,用鄉村文化培育鄉村精神,使得鄉村精神擁有生機與活力。如果離開了鄉村振興,離開了文化振興;鄉村精神就只是一個沒有能量的空殼,更談不上得到可持續發展。隨著對鄉村的日益重視,鄉村規劃文化內涵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建設形態上風貌傳承到村民精神文化內涵提升,從空間布局來看,從居住和公共的雙重空間延伸到生產、生活和生態的三元空間。
2.1.1 城鄉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目前,國家實行全面控制和減少建設用地的戰略,以過度依賴建設用地的發展來抑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勢頭,迫使土地利用方式轉變。部分地區土地的閑置、低效利用造成的土地浪費與部分地區土地緊缺形成巨大矛盾。比如,案例中的村頭村、瓦杜村,村民建設用地指標較為緊張,與村莊的規劃定位難以統一,村頭村、瓦杜村處于西河旅游風光帶上,要發展旅游,發展民宿,按一戶一宅政策,以及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基本上很難通過村內的建設用地劃補平衡來支撐產業的發展,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對鄉村振興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
2.1.2 村莊規劃模式較為單一
隨著我國城鄉協調發展的進程不斷推進,很多村莊根據城市的規劃方案來開展鄉村建設,導致鄉村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同質化、缺乏當地特色等問題。鄉村規劃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確保能夠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切實要求,從而確定建設模式與建設規模。因此做好相關的資料收集工作,在結合村莊發展要求的基礎上,不應盲目照抄城市發展規劃模式,讓規劃更具本土特色。
2.2.1 注重形象而不注重實施
大多數村莊所處的地緣位置、民俗文化、建筑風貌都具有一定的保護延續價值,真正的鄉村規劃本應達到雙受益,村莊規劃應該通過對村莊空間協調布局,使經濟有序地發展,從而減少人口的流失與村莊的蕭條。對村民生活水平提升直接相關、促進村莊可持續發展的村莊經濟與產業則缺乏充分研究與引導,喪失以“造血”為功能經濟產業為基礎的村莊實施,往往造成發展動力不足,逐漸衰變的困境。
2.2.2 注重成果而不注重互動
規劃編制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村民的積極性,公眾參與明顯不足,對村民意愿調查不重視,導致無法得到村民認同,規劃成果難以實施,出現“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尷尬局面。大多鄉村缺乏規劃管理人才,而村委班子基本上對鄉村規劃也是一知半解,造成村莊規劃缺乏管理機制,無法推進規劃穩步實施。
要實現鄉村振興;要培育好鄉村特色產業,“一村一品”差異化發展,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活力;要完善基礎與公共服務設施,“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為鄉村發展注入吸引力;要創新管理模式,摒棄固化的村莊領導班子,為村莊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按照“產業+旅游”的理念,實現多產融合發展。市場化運作產業發展,讓每一塊土地都產生經濟效益。深入研究村莊自有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如特色農業種植、農副產品加工等,培育一些產業結合優美的生態環境,打造鄉村旅游,實現產業升級。
規劃以人文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筑風貌物質文化為基礎,以民俗文化、精神層面挖掘一些傳統節日活動為內核,將文化與生活、生產空間結合,為村莊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力。
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及其旅游產品。將有形的物質設施帶入無形的自然意境,打造山、水、村融為一體的景觀體系。依托鄉村現狀綠地、水系等景觀資源,遵循顯露出山露水的規劃原則,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鄉村發展注入吸引力。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影響下,為解決鄉村田地荒廢、建筑破敗、環境雜亂、設施陳舊、產業單一、空心化嚴重等問題,棲鳳渡瓦杜村、村頭村從產業振興、文化復興、生態修復、組織構建四個方面探索了村莊振興的發展路徑,規劃實施后村莊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發展與村民回流等方面有了初步成果,也為“多規合一”村莊規劃試點工作探索新策略、新方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