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日網絡突然罷工,我趕緊打電話報修。“嘟”的一聲之后,就開始了復雜選擇題:“普通話請按1、英語請按2”;下一步,“業務請按1、報修請按2、投訴請按3”;再接下來,“您可以將需要語音留言,系統將自動答復”……跟機器對話,你的問題就像拳頭打在棉花上,急得人抓耳撓腮。此刻,我比任何時候都期待一個會說人話的出現。
幾經折騰,終于坐在了營業廳。詭異的是,明明是坐在一米之外活生生的人,卻像個機器,三緘其口。我只好涎著臉反復發問:是這樣嗎?是那樣嗎?到底是A 還是B?是不是還有C 的可能?
別怪我煩,巴爾扎克不是說過嘛,“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不問清楚,真會吃虧。有一次在窗口辦理勞動就業事務,柜臺里面一溜兒制服男女,我雖有百般問題,但毫無疑問,里面坐的都是“機器”。果然,一問三不知,相關政策一句不解釋,一點不提醒。等你事后醒悟過來,人家把掃描件直接往你面前一放,白紙黑字,想抵賴也不成。更有甚者,視你為無物,默默操作電腦良久,扔還你證件,再默默起身離開,讓你搞不清楚該走該留。
《禮記·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意思是,提問由簡而難,問也講究個方法。我一個朋友就擅于此道。遇上為選擇而焦慮的同事,他心平氣和地問:“你當初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你享受做的過程嗎?現在的狀態是你想要的嗎?”在提問中幫助同事理清思路。
提問,其實是敞開自己,拋出一根又一根橄欖枝,遞上一把又一把鑰匙,直到對方開啟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