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現代社會文化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于互聯網的文化交流與傳播逐步成為主流。伴隨著讀者閱讀環境和閱讀習慣的變化以及出版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出版在傳播時效性、傳播媒介多樣性、盈利模式靈活性等方面均表現出短板與不足,難以滿足大眾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難以保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數字化轉型成為出版業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學術圖書作為出版行業的一個分支,廣義上不但包括學術著作和學術專著,還包括學術論文匯編、學術會議錄、大學及以上程度的教材和參考書、學科工具書、學術隨筆等。學術圖書一般由相應專業領域中術業有專攻的學者完成,由專業素養較高的編輯負責編輯出版工作,涉及內容高度專業化,往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更多深層的內容可以通過嵌入二維碼、鏈接等形式進行積極拓展,數字技術為此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二者有較為廣闊的結合空間。
數字出版作為一種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新型出版形式,指利用數字技術對內容進行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產品形態主要包括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地圖、數字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數據庫出版物、手機出版物等。①數字出版以先進技術為支持,以內容集成、環保低碳、運營靈活、高度市場化為特點,給各國出版業突破產業困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尋求新的利益增長空間帶來了啟發和突破。數字出版的蓬勃發展,將為整個出版產業注入新的生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傳統的學術圖書出版在全球范圍內都普遍面臨著成本較高、受眾面較小、經濟效益不高等困境。首先,學術圖書的出版周期普遍較長,從作者定稿、編輯審稿到最終清樣,往往反復修改,“多年磨一劍”;其次,學術圖書編輯、校對、印制成本不低,但印數不會太高,導致單位成本過高;最后,學術圖書銷售渠道比較單一,零售銷量不大,而圖書館館配作為學術圖書的一個重要銷售渠道,近年來也受到數字期刊、在線數據庫等數字出版物的沖擊。鑒于此,學術圖書出版在數字化浪潮中積極求變,尋求轉型之路勢在必行。
從出版社層面而言,綜合性出版社和專業性出版社均會從事學術圖書出版工作,但是不同出版社對于學術圖書出版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有很大的差別。由于學術圖書經濟效益往往不高,在某些出版社中處于邊緣位置,數字轉型問題更是遲遲提不上日程;即使是充分重視學術出版工作的出版社,其數字轉型之路也面臨重重困難,如傳統體制束縛、創新意識不足、資金短缺、觀念落后、專業人才缺乏、盈利方式模糊,等等。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意味著產品形態的改變,業務流程、產業鏈、價值鏈、企業組織架構以及行政管理方式都將隨之發生變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我國電子學術期刊平臺較多,如萬方、知網等,但電子圖書平臺則比較分散,覆蓋面也較小,多數出版社仍然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在尚無占絕對優勢的共享平臺的前提下,從各家出版社層面而言,學術圖書的數字化出版如何順利展開?一個理想路徑是出版社建立數字出版一體化平臺,形成出版(包括制作電子書、制作音頻和視頻、建立專業數據庫和開發App等)、發行、銷售、閱讀一條龍產業鏈,通過網絡預售、實時圖書信息發布等方式做到即需即印、按需印刷。
不過打造這種使用便捷、運營流暢、用戶體驗良好的平臺,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和后期維護資金,這對于出版社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而傳統學術圖書普遍經濟效益一般,很多靠出版社自身“以書養書”才得以出版;學術圖書數字化轉型盈利模式不夠明確,前景不夠明朗,且相關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有待提高,盜版既難預防也難維權,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出版社學術圖書出版業務。
在數字出版的沖擊下,當前很多讀者習慣通過移動終端進行碎片化閱讀,傳統紙質圖書越來越乏人問津。碎片化閱讀看似便捷高效,但是往往導致讀者浮于表面、懶于思考,雖然一目十行瀏覽一下通俗娛樂性電子書不成問題,但如果讀者難以集中精力認真通讀專業性強的學術圖書并進行必要的深入思考,其創新能力將隨之大打折扣。碎片化閱讀大行其道,對傳統圖書出版業形成了進一步沖擊,學術圖書對讀者的專注度要求更高,因此受到的沖擊更大。
20世紀90年代末,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共同發起了一場旨在利用互聯網自由傳播這一特點推動科研成果普及的行動,即開放存取(open access,亦稱開放獲取)。通俗地說,開放存取即作者直接在互聯網公開發表自己的學術成果,允許社會公眾自由獲取、復制、傳播或用于其他合法目的,但不得侵犯作者保留的權利。開放存取文獻主要分為開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和信息開放存取倉庫(open access repository,主要指其他學術研究資料)。
目前,開放存取在國際學界已取得了較大發展,諸多國際知名出版社亦積極參與其中,建立了諸多影響較大的開放存取平臺,如High Wire Press、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等。而目前我國開放獲取的應用范圍并不廣泛。我國學術圖書的作者大多為高校教師,而目前國內高校的職稱晉升標準依然以紙質學術出版物為準。另外,我國學術圖書的一大讀者群體是高校師生,目前國內高校授課方式仍然以教師教授、學生利用紙質教材教輔學習為主。因此無論從作者資源角度而言,還是從讀者群體角度而言,紙質學術出版物仍有市場,開放存取暫時不會在國內成為主流。盡管如此,開放存取在未來必然獲得飛速發展,極可能對傳統學術評價體系、傳統學術出版形成巨大沖擊,屆時出版社、作者、讀者將會經歷一個較長的陣痛期。
學術圖書的數字化出版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第一,學術圖書擁有其他類型圖書無可比擬的內容優勢。無論是數字出版還是傳統出版,本質上都是內容為王的。學術圖書專業指向性強,作者均為相關領域的專業學者,編輯亦需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因此學術圖書的內容質量一般較高,且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時效性更長。第二,學術圖書具有穩定的受眾優勢。學術圖書的讀者一般是相關領域的專業研究者和在校師生,群體比較穩定,保證了長期的需求量。長遠來看,數字出版將極大降低出版成本,使讀者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內容。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數字化浪潮為學術圖書出版帶來了機遇。如前文說書,學術圖書出版的數字化轉型需要依托出版社的整體規劃,才有可能取得切實的發展。在出版社層面,學術圖書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應對:
一是積極開發電子書。隨著各類閱讀終端的興起,學術圖書出版社也要盡快將學術圖書數字出版與電子書結合,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針對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盛行這一現狀,學術圖書編輯在推出學術主題電子書時,必須與時俱進、更新理念,在宣傳營銷中突出作者的學術影響力和出版社的品牌優勢;在版面設計中突出內容的閃光點,并以分級標題、超鏈接等手段盡可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是建立專業學術數據庫,搭建一體化平臺。目前諸多國際知名出版社均已推出專業學術數據庫,以提供免費開放性資源和付費購買版權相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內容獲取渠道,具有借鑒意義。鑒于建立專業學術數據庫成本非常高,出版社可積極探索與大型傳媒集團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對方的宣發渠道,篩選目標讀者,從而有效實現內容傳播與推廣。
三是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相結合。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并非無法共存,而是互相結合、互為補充的出版形式。數字出版包括傳統出版業數字化的全過程和結果,也包括新型的數字媒體,因此數字出版物是新技術與紙質出版形式的優化與整合。出版社在搭建數字出版一體化平臺過程中,可推動學術圖書與其他圖書共同上線,互相引流,并通過免費開放資源與收費訂購相結合、按需印刷、即需即印等方式,靈活開展學術圖書的出版工作。
四是實施品牌戰略,強化IP思維,提升優質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權威學術出版社或者知名學術圖書系列具有品牌優勢,在數字化時代其優質產品更容易從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方便讀者快速提取信息,從而進一步增強讀者黏度和忠誠度。長期以來,國內很多權威出版社在學術出版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推出了眾多優秀的學術專著。可以想見,這批產品在數字化時代,其傳播力和影響力必然會更上一層樓。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學術研究的日趨精細化使學術圖書內容必然隨之精細化,傳統點對面的傳播方式需要向點對點傳播方式轉變。數字出版時代,深入挖掘用戶需求,保證學術圖書內容的精準投放變得更加重要。
注釋
①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0-08-16)[2021-05-17].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23777.shtml.
② 胡榮.大學出版社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冷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5(6):213-214.
③張來勝.專業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淺析[J].編輯學刊,2018(5):104-109.
④ 曹靖.學術圖書編輯如何破解碎片化閱讀的沖擊—基于數字化出版背景[A]//培養編輯名家 打造出版精品—中國編輯學會第16屆年會獲獎論文.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4-211.
⑤ 耿海英.媒介融合背景下學術圖書的出版問題研究[J].出版廣角,2018(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