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勝,田 密,張 帥,楊 磊,鄭啟龍,李文志
(1.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煙臺 264006;2.芝罘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煙臺 264006)
水是人們生存、生活和進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也是疾病傳播的重要媒介,與人群疾病的發生和傳播有著密切關系。在我國的法定傳染病中,介水傳染性疾病就有8 種,包括霍亂、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以及感染性腹瀉病[1]。學校飲用水安全直接關系到全校師生的身體健康,飲用水一旦受到污染,極易引起介水性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造成師生的健康危害和負面的社會影響。
近年來,水源污染事件頻發、自來水中消毒副產物增加、管網及水箱的二次污染,使得飲水機和凈水器逐步成為最常見的飲用水來源設備。飲水機使用方便,而且干凈整潔、省時省力[2]。凈水機則可以直接凈化自來水,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凈化性能[3]。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所有的中小學及托幼機構,包括農村地區的學校及托幼機構均安裝了凈水設備或直飲水設備。通過對2017—2019 年度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及托幼機構飲用水進行監測分析,可以了解其飲用水衛生狀況,及時發現凈水設備和直飲水設備存在的問題,加強飲用水的衛生監督管理,切實保障全區師生的飲水安全。
在2017—2019 年,分別抽取了75、76、79 所學校的凈化后水樣或直飲水水樣進行檢測,共檢測水樣230 份。
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指標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驗方法》(GB 5749—2006 GB/T 5750.1~5750.13—2006)進行水樣的采集、保存及檢驗,水樣采樣時間集中在寒假開學后,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指標》(GB/T 5749—2006)進行評價。所有檢驗項目均合格的樣品,判定為合格,如有其中1 項檢驗項目不合格,則判為不合格。
每份水樣均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驗方法》(GB 5749-2006 GB/T 5750.1~5750.13-2006)對除總α 放射性、總β 放射性指標、消毒劑指標外的33 項常規指標進行檢測,因區內只存在氯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兩種消毒方式,常規指標中的消毒副產物指標只檢測與消毒劑相對應的指標。
使用Excel2007 對檢測數據進行錄入、用SPSS20.0 軟件進行分析。
2017—2019 年共計檢測煙臺開發區學校及托幼機構飲用水樣品230 份,其中合格水樣173 份,不合格水樣共計57 份,水樣合格率為75.22%,各年度水樣合格率分別為56.00%(42/75)、81.58%(62/76)、87.34%(69/79),差 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74,P<0.01)。檢測分析結果見表1。
2017—2019 年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托幼機構、小學、初中及以上學校的水樣檢測合格率分別為72.66%、85.46%、72.2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77,P>0.05)。檢測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2017—2019 年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同類型學校飲用水水質合格情況
2017—2019 年230 份學校及托幼機構飲用水樣品中,農村地區16 份,城鎮地區214 份,監測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飲用水合格率農村地區學校為68.75%(11/16),城鎮地區為75.70%(162/21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P>0.05)。
2017—2019 年230 份學校及托幼機構飲用水樣品中,農村地區不合格指標為菌落總數、硝酸鹽氮,城鎮地區不合格指標為菌落總數。菌落總數農村地區合格率為75.00%(12/16),城鎮地區為75.70%(162/21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6,P>0.05),硝酸鹽氮農村地區合格率為68.75%(11/16),城鎮地區為100.0%(214/214),fisher 精確檢驗P<0.001,檢測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2017—2019 年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不合格指標分布情況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50 余萬人,陸域面積360 km2,全區轄有4 個街道辦事處和1 個鄉鎮。本次檢測分析涵蓋大部分托幼機構、小學、初中、高中及技校。調查結果顯示2017—2019 年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飲用水合格率逐年上升,與疾控中心開展學校飲用水檢測并及時向學校反饋檢測結果和衛生、教育部門不斷加強監管有關。
檢測結果顯示不同類型學校間水質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77,P>0.05),城鄉之間差異也沒有統計學意義(χ2=0.10,P>0.05)。從不合格指標來看,農村地區和城區學校及托幼機構均存在飲用水衛生安全風險,菌落總數均有25%水樣不合格。部分學校及托幼機構的飲水機放置位置學生流動較大,容易塵土飛揚,飲水機缺少專人管理、不能定期消毒均會造成細菌微生物污染。
硝酸鹽氮指標不合格情況主要出現在農村地區的學校及托幼機構,這與王松松等[4]和徐迎春等[5]等報道的煙臺市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情況相吻合。由于農村地區常用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硝酸鹽合格率較低,村級水廠沒按要求進行凈化和處理。而作為飲用水最終端的學校及托幼機構,雖然安裝了凈水設備,卻未能定期更換濾芯、未正常使用消毒設備。特別是節假日后或新開學,未能及時清洗水箱、更換濾芯,凈水設備的濾芯已經嚴重超負荷使用,起不到凈化效果,甚至造成二次污染,也造成硝酸鹽氮超標。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學校及托幼機構應建立一套完整的供水安全保障制度,配備兼職供管水人員,接受培訓并負責飲用水衛生安全管理工作。安裝凈水設備的學校及托幼機構,應定期對凈水設備進行清洗消毒,及時更換濾芯耗材并做好記錄。特別是在假期后或開學前,對凈水設備、水箱進行徹底的消毒[6]。水質應定期檢驗,確保供水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