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肇沂
(廣東省肇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肇慶 526000)
傳染病監測與預警是疾病監測信息體系的關鍵內容,同時也是降低公共衛生安全事件風險的有效措施,確保從源頭上保證治療的前瞻性和有效性。結合國外先進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經驗,為我國實施重點人群食源性傳染病監測預警,提供了積極的參考與借鑒。早在1996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便啟動了全球流行病疫情警報和反應系統(GOARN),幫助國際社會實施傳染病監測預警及應對[1]。食源性傳染病作為我國疾控中心的重要職能,尤其是利用先進技術,針對重點人群的監測預警,將具有關鍵價值和意義。
食源性傳染病具有傳播速度快、渠道多、覆蓋廣等特點,尤其需要加強對重點人群的監測與預防。所謂重點人群主要包括餐飲服務場所、學校等人員集中區域,一旦出現食源性傳染病問題,勢必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因此需要通過對重點人群的監測,及時發現食源性傳染病流行軌跡,從而為有效應對提供支持[2]。通常需要加強食品加工、銷售、餐飲等行業的健康狀況監測,對食源性傳染病源頭早發現、早處理,由此強化監測預警系統應用勢在必行。2008 年4 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全國啟動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試運行工作,依托網絡直報及癥狀監測等方式,進一步提升了傳染性疾病的防范能力,也使其成為早期的監測預警模型[3]。因此,必須用好衛生信息平臺功能,關注重點人群的健康數據及醫院系統(HIS)中的流行病學、臨床診斷及調查,從而掌握食源性傳染病的發展流行規律。
依據食源性傳染病的發病特點,應在重點人群中將易爆發的食源性傳染病作為監測目標,主要包括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沙門菌腸炎、急性胃腸炎、慢性胃腸炎等,并進行以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腸道感染等為基礎的分類。監測預警的方法主要是依據食源性傳染病的防控需求,利用公共衛生區域的信息數據平臺,建立重點人群基本健康信息庫,以及結合相關區域的醫療服務性系統,將其作為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的來源,通過食源性傳染病的診斷ICD編碼實施比對,從而確認食源性傳染病的具體渠道,由此作為監測預警的主要依據,對相關的機構及單位發出預警信息,由具體的實施機構進行甄別及制定應對措施[4]。
系統由MVC 框架為基礎,將視圖層與業務層實施分離,因此無需重新編繹模型及控制器代碼。此外,預警系統還應用了B/S 架構,即瀏覽器/服務器結構,結合XML(可擴展標識語言)和Web Service 技術,將客戶端與信息端融合,實現便捷的操作與使用。
依據系統應用的特點和需求,主要采取計算機模塊化的設計方式,通過各個模塊間功能的組合,形成系統化的數據信息分析能力,具體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系統流程圖
基于網絡信息化時代下,實現食源性傳染病監測預警信息化,已不再是無法突破的瓶頸問題。隨著醫療信息服務水平的提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將具備更顯著的特征,包括快速化、實時化和融合化,利用監測預警區域內的異構、多源衛生信息數據,可以快速完成信息的交互與處理,借助信息資源的融合,快速確定傳染風險。在此基礎上,結合監測預警系統優勢的發揮,可以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及業務對接,將衛生系統中所采集的相關數據,通過系統模塊的分析與處理,包括電子病歷數據、社區健康數據、衛生體檢數據等,綜合采集及存儲,以完善疾病控制信息檔案,從而更全面地掌握居民健康數據。
對于食源性傳染病的監測,必須要以詳實的監測信息為基礎,因此在食源性傳染病的監測預警過程中,要切實把握關鍵節點和環節,通過職業范圍、生活習慣、健康水平等內容的調查,以及實施健康宣教干預,進一步強化相關信息網絡水平,為食源性傳染病的預防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撐,確保監測預警信息的可行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尤其是針對重點人群而言,要借助持續、系統的信息收集,在食源性傳染病爆發早期快速反應。
依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在食源性傳染病的流行中,往往是食品從業人員方面的風險較高,無法為居民提供健康的食品保障。WHO 所發布的相關資料顯示,餐飲消費行業中大部分從業者未掌握食品安全意識,大幅提升了食源性傳染病的發生概率,這也是導致風險上升的因素之一[5]。另外,食源性傳染病擴散的另一主因還源于學校、企事業單位等機構安全意識淡薄,或者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未有效執行食品安全要求,導致食品生產、加工及食用環節受到傳染源的污染,導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因此,鑒于食源性傳染病的產生及傳播特點,必須要充分掌握其規律,針對系統應用的優勢進行監測預警,尤其是側重于重點食品環節及從業人員的監測,開展多樣化、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同時做好實時的監測和檢查,切實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早處置,在有效的干預中提升防范效果,將食源性傳染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促進公共衛生管理。
為提升重點人群食源性傳染病監測預警效能,應遵循全天候、全過程的監測預警原則,保證預警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相較于以往的國家網絡直報系統,其優勢在于可以完成實時數據上報,避免了渠道滯后性所產生的防范空白期,全面提升了監測預警的整體效能,使流行病學調查及健康宣教能夠及時開展,使中間環節、人為干擾、報送錯誤等問題得到改變,實現食源性傳染病病例的實時監測。在系統應用環節,要應用專業疾控人員進行系統分析,第一時間進行分析判斷,以提升信息質量水平。另外,可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拓展信息傳播的渠道,利用手機籌集、APP 程序及網絡平臺,推送健康宣教信息,推進針對重點人群監測預警的響應速度。在重大節假日等場景下,要注重值班監測和預警管理,保證系統的高效順暢運行,提升監測預警的整體質量。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針對重點人群食源性傳染病監測預警,可以依賴綜合系統的技術優勢,不斷提升疾病控制的能力水平,加強實時的傳染病信息監測,進一步規避可能產生的公共衛生風險,推動食品安全監管邁上新臺階,保證社會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