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林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農民培育,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當前,農業職業教育、農民技能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業繼續教育等工作迫切需要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建設和混合教學模式的創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傳統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尤其是當下大學MOOC、翻轉課堂、SPOC等成為熱門,混合式教學已逐漸成為互聯網+時代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教學模式。在農村和農民教育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充分發揮線上和線下兩種教學形式的優勢,探索適宜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有效提升農業教育和培訓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農業技能培訓中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以漢中市為例,介紹漢中市農業技能培訓的現狀,并提出在農業技能培訓中可應用的混合教學模式,為探索適宜農民技能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參考。
農業教育培訓的目的主要是針對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和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具體任務進行培訓,培訓的對象是農村全體農民,包括外出務工的農民、農民企業家、致富帶頭人、農民種養業者、農村手工業者及農村其他人員。他們主要從事傳統農業,經濟效益差,以維持生計為主。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過程中,大批有文化有技術、身強力壯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耕種的多為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和殘疾人,他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整體素質差,貧困戶居多,致貧原因多為缺技術、缺資金,接受新事物能力差,思想保守,對技能培訓興趣不濃,學習能力較差。筆者對250名培訓學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參與培訓的農民年齡在35歲以下的占7.2%,56歲以上占84%;初中及以下學歷占92%;過去3年他們所參加過的農業技術培訓均為政府主導的線下集中培訓,即“老師講、學員聽”的“滿堂灌”單向封閉教學,缺乏考核評價機制;78%的學員認為學習效果不佳,交通不便,與農事活動沖突,學習不方便,學習的目的是為領取政府的培訓補貼。
全市農業教育培訓的組織管理工作存在條塊分割、各自為陣、單打獨斗、協調性差的問題。培訓的組織管理部門主要是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如人社局、扶貧辦、殘疾人聯合會、民政局、保險公司、婦聯等(表1),以及專業職業教育機構如漢中職業技術學院、漢中市農業干部培訓學校、漢中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部門,其圍繞各自分管的業務內容,組織開展培訓。具體培訓的實施單位主要有4個部分:一是漢中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主要面向農村、農業、農民開展成人中專學歷教育和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組織協調各縣(區)農廣校的教育、教學和農民科技培訓,指導全市“一村一品”工作。二是市農業干部學校,主要從事全市農業干部培訓、職業農民培育、基層農技員培訓、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三是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為陜西省教育廳確定的首批“高校農民培訓基地”。該基地以深度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著力提升貧困地區農民學歷層次、致富技能及文化素質,成立2年來已完成農民學歷教育招生283人,開展扶貧技能培訓1 475人,為漢中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四是民辦技能培訓學校,據統計,2018年全市共有職業技能培訓機構175家,其中參與農民技能培訓的民營農民技能培訓學校有30余所,承擔了全市80%貧困村的扶貧技能培訓任務。

表1 漢中市農民教育培訓開展情況
全市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普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缺乏穩定的專業教師隊伍,除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市農業干部培訓學校有專業師資隊伍外,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以及民辦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均無專業的教師隊伍,其培訓師資主要依靠臨時聘請當地大學、專科院校、科研院所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在職或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中青年專職教師[1]。聘請的師資隊伍良莠不齊、極不穩定,而且教師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缺乏現代化、信息化教學手段,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解決難題的能力難以滿足教學需求,難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脫貧技能培訓,實踐操作訓練不足,學員滿意度低,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
農業教育培訓的主要對象是農民,缺乏適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材、考核方式不夠全面科學、缺乏適合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的教學場地和教師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展熱情不高等[2]。一是教學模式和培訓內容與農村學員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求較不匹配,農民學習欲望不高。二是農村真正在家從事農業的大多為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婦女和老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線下集中培訓學習的成效與其投入的精力、時間和生活成本相比收效甚微,影響其參加培訓學習的興趣。三是培訓老師往往是臨時安排,沒有精心備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不能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流于形式,無法真正發揮教育培訓的作用,挫傷農民的學習熱情。四是培訓時間與政府主導的中心工作、農民的農事活動相沖突,特別是在作物收種季節,農民忙于收獲,學習熱情降低。
基于創新創業的農業技能培訓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集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教學與課內(教學)課外(實操)相結合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要求學員帶著問題學,帶著需求學,邊干邊學,先學后教的模式,在課外學習與線上學習中逐步了解知識與技能,在線下課內授課和實際操作指導中提高技能,學以致用。農民技校需要配置智慧教室,引入先進的教學互動設備,如平板電腦、錄像機等,為線上線下學習同步提供基礎。農業技能培訓混合式教學模式流程如圖1所示,培訓前教師根據學員的創業需求將翻轉公告發布到課程平臺上,學員結合自己的創業需求選課,了解具體要求與完成時間,主動接受線上學習。線上學習中教師及時提供指導,為學員答疑解惑,重點是指導與監管學習困難的學員。學員登錄平臺后認真觀看視頻與課件,與教師或其他同學探討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并完成前測作業。教師結合大數據分析,將全面掌握農民培訓前任務完成狀況,保證線下教學活動設計更加合理[3]。培訓中先對學員培訓任務完成狀況進行通報,運用小組匯報、學員互評和教師點評等方法,為學員培訓前學習情況進行糾偏。引導學員進行交流研討、進階練習、分組答辯和小組競賽等,逐步消化理論知識,提高農業技能。培訓后,教師提供實操指導,并對學員知識消化情況進行檢查,并根據學員學習反饋建議,不斷進行梳理總結與修改完善,提高農業技能培訓效果。

圖1 農業技能培訓“三段四步”混合式教學模式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農業技能培訓中要注重采取信息化教學手段,積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盡快共享已有的優質教學資源,如MOOC課程建設,微課建設和信息化教學設計等。隨著信息化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依托超星網絡平臺的課程建設數量日益增多,農業技能培訓中也能充分共享精品優秀資源[4]。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能夠完成對線上與線下的無縫對接,學員登錄課程SPOC平臺后,可以掌握翻轉學習任務單,觀看教學小視頻,學習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學員也能針對問題展開交流與互動,并完成測試題。學員可以自主掌控線上學習節奏,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有利于提高農業技能。教師借助平臺將全面掌握學員學習進度、知識掌握情況和存在的疑難問題,為學員提供一對一的指導。在線下教學中,教師有針對性組織教學活動,靈活運用分組討論、個人搶答、學習小報編制、論題答辯、實操指導等方式,讓學員在合作、訓練和互評中鞏固線上所學理論知識,有利于對農業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達到內化與升華的目的[5]。學員在線上完成測試題與拓展資源學習后,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強化了農業技能,更能對線上資源給出相關建議。教師接收這些信息后能夠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將顯著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和農業技能培訓效果。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農民培育,對農業技能培訓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信息化教學在農民技能培訓中勢在必行。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在農業技能培訓中也得到廣泛應用。該模式中,教師在線上要主動發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積極構建多維主動的學習方式,線下引導學員在農業技能培訓中全面參與各個實踐活動環節,為多樣性、復雜性、分散性、季節性參差不齊的農業技能培訓,探索科學便捷且適用高效的教學模式,保證農業技能培訓效果實現顯著提升。為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農業技能教育中的應用,需加強師資隊伍和在線教育課程建設,也要通過社會機構在農村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自身解放思想,積極參與繼續教育活動,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