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漢錚, 侯 俊, 王彩云, 張翔宇*, 阮培均
(1.大方縣綠塘鄉林業環保站, 貴州 大方 551600; 2.大方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貴州 大方 551600; 3.畢節市中藥研究所, 貴州 畢節 551700)
天麻(GastrodiaelataBl.)是蘭科植物,又名赤箭、定風草、獨搖芝,是我國常用的名貴藥材。《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2002年被列為國家保健食品名單,有“治風之神藥”之稱,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天麻含有機酸、多糖、甾醇、核苷以及天麻素、天麻苷元等酚類化合物[1],主要藥用活性成分為天麻苷元和天麻素[2]。作為我國傳統名貴中藥之一,具有熄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等功效,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手足不遂、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頭痛眩暈、風濕痹痛、破傷風、經前期緊張、癲癇抽搐、小兒麻痹等癥[3-5]。天麻是貴州省畢節市重點支持的道地藥材大品種,已成為畢節市天麻主產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并已開發形成以中成藥和保健食品等為主的系列產品。由于當地天麻產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限制產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分析畢節市天麻產業發展現狀、優勢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旨在為畢節市天麻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自明代開始,畢節地區大方天麻就已作為貢品,經過600余年的發展,2020年年底畢節市天麻種植面積達0.46萬hm2,產量達9 013.35 t,各縣區均有分布,核心種植區為大方縣、七星關區,其中七星關區種植面積最大,達0.22萬hm2;其次是大方縣,達0.15萬hm2;66.67 hm2以下的有黔西縣、金沙縣、納雍縣、威寧縣、百里杜鵑管理區等。全市13.33 hm2以上規模化基地50個,面積達0.35萬hm2。
全市直接或間接從事中藥材生產經營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59家(合作社/種植大戶51家,企業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分別為貴州省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貴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境內有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貴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達靈藥業、貴州省藥材大方藥業公司4家天麻(GMP)加工企業,有貴州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貴州黔隆天麻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加工生產天麻產品。天麻系列產品有天麻飲片、天麻膠囊、天麻酒鮮、天麻凍干粉等。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集科研、種植、營銷為一體的公司,被評為貴州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其“九龍騰”天麻系列產品被評為貴州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貴州烏蒙菌業有限公司成功研發試產的產品有“保鮮天麻”“即食天麻養生粉”“天麻凍干片”“天麻酒”等。此外多等級干品天麻藥材、保鮮天麻、天麻飲料、天麻蜜餞、天麻茶、天麻宴席等在市場上都有銷售。天麻初加工作坊達30余家,僅大方縣天麻加工業年產值就達1.5億元左右。
2008年8月27日,大方天麻因品質較好,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認證,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畢節市大方縣“中國天麻之鄉”稱號。同時,大方縣還獲得“全國天麻生產先進縣”“貴州省天麻規范化生產科技示范推廣基地縣”“貴州省名牌農產品”等稱號,獲“貴州省著明商標”2枚,著作版權2項。目前全市天麻產品已注冊有“九龍騰”“烏蒙騰”“云上烏蒙”“大定”等品牌商標,其中“九龍騰”天麻系列產品被評為貴州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
畢節市是貴州喀斯特地貌及原始生態環境的典型代表,市內地形西高東低,最高海拔2 900.6 m,最低海拔475 m,平均海拔1 400 m;大部分地方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3.09℃,年平均降雨量1 129.04 mm,年均日照時數1 496.8 h,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土壤以黃壤、紅壤、黃棕壤等類型為主,土質疏松,排水良好,耕地未受到工礦業、重金屬、農殘污染,水質、大氣質量優良。畢節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多元化的氣候環境造就了適宜于天麻生長的生態環境,尤其是畢節市烏蒙山區等林木叢生高海拔山區的自然條件最適宜天麻生長。其次,畢節地區森林覆蓋率高,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60%,有利于天麻的伴生菌培育及林下仿野生栽培。畢節市天麻規模化種植程度高達76.28%,其中90%以上是林下仿野生種植。
畢節市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出了品質特異的天麻,特別是衡量天麻品質的核心指標——天麻素與對羥基苯甲醇含量較高。抽樣調查表明,畢節天麻中的天麻素含量為0.35%~1.40%,家種天麻的天麻素含量為0.46%~1.26%,而仿野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最高達1.46%,超過全國其他地區。
一是麻種退化嚴重,伴生菌生產技術落后。部分天麻種植縣區麻農多代重復種植,加上外地雜交麻種進入,使本地麻種退化,本地伴生菌蜜環菌、萌發菌篩選、分離和生產企業技術落后,多為小作坊式生產,質量不穩定,導致天麻產量不穩定。
二是投入成本高。天麻種植需要的蜜環菌、萌發菌和天麻種(即“兩菌一種”)投入成本為3 200元/667m2,導致部分愿意種植天麻的農戶,因經濟條件的限制難以發展規模種植,而初具規模的種植戶因周轉資金短缺難以實現大規模種植,需依靠產品收益進行逐步擴大,發展進程十分緩慢。
三是對生態環境的依賴性強。天麻的生長需以良好的雜木混交林生態環境和充足的水分為依托,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高。種植天麻木材原料需求為800 kg/667m2,對森林資源需求量大,如不按技術標準控制種植面積,將會給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加之基礎設施薄弱,天麻產量不穩定。
四是天麻輪作技術待攻關。天麻塊莖腐爛病嚴重,為控制發病率、提高產量,種植過天麻的地塊需3~5年后才能再次種植天麻,土地資源短缺。
五是野生天麻資源短缺。近年來,野生天麻遭到嚴重采挖,對天麻兩菌一種優良種質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產生極大影響。
3.2.1 企業融資難度大 企業規模小、固定資產投入低,缺乏有關手續、缺乏抵押擔保能力,融資、貸款難度大,規模化發展速度慢。
3.2.2 政府扶持資金不足 近年來天麻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扶持比例不協調,效益發揮不明顯;扶持資金少且大部分來源于扶貧資金、各級項目資金,沒有天麻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扶持。
3.2.3 技術攻關難度大 對天麻種植、加工、產品研發等方面技術投資高,缺乏相應的高端技術人才,依靠企業自身實力難以完成進一步的深加工研發。
3.2.4 銷售渠道單一 進入市場的天麻流通速度緩慢,規模化銷售量小,點面結合發展速度慢,大多以個體為單位拓展天麻產品的營銷渠道,與奢香文化、旅游等資源融入程度低,當地有關天麻的飲食文化發展緩慢,未形成更廣泛的營銷渠道。
3.2.5 品牌效應不足 在天麻種植、生產、加工過程中片面追求數量,對產品品牌質量的打造力度不強,缺乏天麻文化內涵包裝、打造。
3.2.6 市場監管強度弱 消費者對天麻產品優劣缺乏辨別,簡單洗烘的含硫偽劣天麻、外省流入的天麻次品因價格便宜而占據較大市場份額,使本地天麻產品受到嚴重沖擊,擾亂天麻市場秩序。
3.2.7 天麻產品認證難度大 目前天麻產品依然被列入藥品管理,同時也可用于保健品。天麻深加工產品要在市場上合法流通,須經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國家藥準字號或國家保健文號,企業申請國家藥準字號難度大、過程漫長,申請國家保健文號需建設GMP生產線,企業短期內難以承受,限制了天麻在市場上的流通渠道。
一是加大菌種生產研發力度,做好“兩菌”提純復壯和品種選育,研發適宜畢節市天麻生產用的高品質菌種,建設優質“兩菌”生產基地,形成具影響力的“天麻伴生菌”生產基地,保證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天麻產業發展的需求。
二是加快推進天麻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內設天麻野生種質資源圃、天麻野生種源撫育基地、天麻良種繁育基地和天麻高產栽培示范基地,做好資源保護的同時,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是實行天麻種植總面積控制和有計劃種植制度,全市天麻種植面積穩定在0.4萬hm2左右,以銷定產,促進天麻種植規模數量與質量效益同步提升。合理規劃天麻種植,實行菌材林和天麻種植面積的聯動,按照菌材林與天麻種植面積比例不低于4∶1的要求,抓住“綠化畢節”行動、退耕還林等機遇,有計劃發展菌材林。
一是加強研發平臺建設。針對天麻專門成立研究中心,統籌開展天麻良種選育、質量控制、產品研發等相關研究及天麻信息分析,為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平臺保證。
二是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通過政策優惠、資金傾斜加大對中藥專業人才的引進,同時加大本土人才培養力度,培養一批能提供天麻科研技術支持的人才隊伍。
三是加強對外合作,聘請在天麻研究領域有影響力的專家為畢節市天麻產業發展把脈,加強和國內外高層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立天麻研究專項合作基金,共同開展畢節市天麻產品的深度研發,為天麻產業鏈的延伸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構建天麻信息平臺。內容包含“技術培訓”“天麻資訊”“購銷信息”“市場行情”“咨詢互動”等欄目,相關信息及時更新,成為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中藥部門溝通的橋梁,實現天麻科技和市場信息的快速交流。
五是推進電子商務平臺進程。在信息時代數據時代共建共享的大背景下,打造天麻銷售“互聯網+”電商平臺,并加強全國各地畢節天麻連鎖店專柜建立。
六是把現有的倉儲物流基地,如黔西北中藥材物流基地建成一流的中藥材物流基地,并建立天麻倉儲專區,健全天麻相關產品的市場檢查和篩選機制,從源頭保證產品質量,借助建成的物流和生鮮冷庫系統,保障天麻鮮品的運送及貯藏,引入資本投資建立天麻交易市場,通過租賃的方式獲得收益。
一是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以現有4家GMP廠以及烏蒙菌業公司為載體,在天麻正在申報藥食同源的大背景下,推動天麻作為具有保健、藥品、食品作用的新產品研發,加大天麻產品的附加值開發力度,繼續搞好天麻飲片、天麻膠囊、鮮天麻凍干粉的生產,實現天麻產品多樣化。
二是以大方縣藥品食品園區為中心,集聚貴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打造天麻產業園,天麻科技示范園,包括天麻產業科技服務中心,天麻種質資源圃,天麻良種選育、繁育基地,天麻文化博覽區,天麻體驗休閑區,天麻科技展示區。打造天麻特色小鎮,在小鎮中發展天麻康復治療服務,引入縣醫院、中醫院、推拿按摩店及民間傳統中醫療法等使用天麻進行康復治療美容;同時發展美食養生服務,整個小鎮餐館均以地方特色天麻、豆制品為主要食材,再打造天麻種植體驗基地等旅游方式,開發具有特色的天麻食品特產。
三是天麻于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成為皇室貢品,依托大方“奢香故里,古彝圣地”濃厚的少數民族文化背景,打造天麻文化博物館。主要展陳畢節市烏天麻、紅天麻、黃天麻、綠天麻等品種,結合掛畫天麻原植物蠟葉標本圖、浸葉標本、天麻發展歷史介紹以及用于天麻種植、加工的傳統工具,設計游客體驗區,加深天麻文化印象。以復原場景和文字圖版、雕塑等為輔助,揭示畢節市天麻的發展歷程以及至今取得的成就,介紹畢節大方天麻特征特性與藥用價值;宣傳畢節天麻的優質特點;展示畢節傳統天麻從種植到采收加工流程。同時,每年12月打造一個“天麻文化節”,利用彼時天麻正在采挖、加工的時機,設立“參觀-體驗-購買”于一體的天麻文化活動,將天麻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促進天麻產業由單純的種植業向服務業等產業的融合發展。
制定畢節市“大方天麻”品牌培育規劃,制定畢節市“大方天麻”公共品牌使用標準。充分利用畢節市大方現有的天麻品牌,結合“中國天麻之鄉”及“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的優勢,打造以名醫、名藥、名企等為支撐的品牌體系,加大宣傳工作,培育一批畢節市天麻的新興品牌。建立天麻育種、“兩菌”提純復壯及生產、規范種植等標準化質量技術規范體系,統一天麻良種、“兩菌”、菌材林等生產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天麻產品可追溯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對天麻種植、加工、營銷的全過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