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生
(福建省委黨校 福建行政學院,福建 福州 050025 )
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全球茶葉的主產國和消費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如今已有60多個國家種荼,30多億人口飲茶,茶成為世界流行的三大飲品之一。
茶文化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喝茶是修身養性、提升生活品位的重要手段;茶葉是小中見大的特色富民產業。2019年11月,第74屆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設為“國際茶日”,以贊美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020年中國茶葉總產量全球第一、在世界茶葉出口量排名中位列第二,全球60多個種茶國家和地區茶園面積約480萬公頃、年產茶葉近600萬噸、有飲茶習慣的國家和地區達160多個。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產茶國,茶園面積占全球60%以上、茶葉產量約占全球50%,茶產業總規模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從數據來看,中國茶葉的產量是十分巨大的,茶業的消費額呈增長趨勢。全球范圍內看茶葉也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在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茶產業發展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家庭式、作坊式生產經營模式的比重較大,茶葉種植和加工零散化、手工化普遍存在,茶資源的整合程度較低。二是茶樹品種優化、茶園生態化、過程管理信息化、工藝標準化、質監可溯源等現代生產加工技術的水平有限。三是茶企茶商品牌意識不強,品質創造品牌、品牌提升競爭力效應還沒有形成。四是茶文化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側重于純粹的茶文化。五是茶文化傳承挖掘不足。茶文化傳承和茶產業、茶產品發展需要進一步融合。
茶產業既連著千家萬戶茶農,又關系著廣大消費者,中間還有茶企茶商,產業鏈條長,管理環節多。各產地、各級政府著力把發展茶產業,振興鄉村經濟,提升消費者對茶的美好追求做為重要經濟抓手,基于此,梳理茶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為加快發展尋找思路、模式有現實意義。
如圖是茶葉產業鏈相關環節。

產業上游:茶樹資源利用與品種選育、優化茶樹新品種(提升茶樹良種普及率)、茶樹綠色生產(茶園耕作、茶樹修剪、鮮葉采摘、收購、病蟲害統防統治)、農藥和化肥減量化(替代工程)、茶葉采摘。
產業中游:茶葉的生產加工、產品品質檢測、質量保障監督體系、工藝繼承與創新、循環經濟、衍生品加工(+食品、+飲品、+美容品、+保健品、+功能茶、+禮品)等。
產業下游:實體店、網絡電商、出口公司、跨界(+旅游、+研學、+民俗、+體育、+民宿)。
科技的發展有力的促進了茶產業的進步,為茶產業的提升插上了翅膀。歸納起來有:土壤改良、品種優化、綠色生產(化肥、農藥替代)、基因分析、功能研究、茶葉機械研發制造、茶葉加工工藝、茶葉標準制定等。
茶文化既有挖掘、傳承,又有創新發展。主要有:茶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茶文化與新發展觀、茶起源考證與名人故事、茶習俗的整理挖掘、茶馬古道與萬里茶道、茶的非遺傳承、涉茶影視制作、短視頻拍攝、茶博園建設、茶會展等。
互聯網的應用有助提升茶產業發展。主要有:信息溯源。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從茶葉種植到商品終端銷售,形成信息化、數據化,使整個產品的生產流程動態化、可視化,讓消費者通過信息技術就可以對產品進行溯源。信息透明。解決茶農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新媒體營銷。借助網站、廣告、新媒體等方式進行宣傳推廣,擴大品牌效應。創新銷售。訂單接受、物流配送,茶產業企業之間營銷的整合發展。互聯網金融。小額貸,利息低,運作快,有利于茶企茶商運作。
龍頭企業有成熟的技術、資源和管理模式,以龍頭企業為中堅力量,帶動小、散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主要形式有:"公司聯基地,基地帶農戶"、"公司+合作社"的茶葉專業合作社、“企業+村領導領辦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龍頭企業+旗艦店”的模式、“龍頭企業+加工廠”、“公司+專業合作社+市場”的運作模式。
正山茶業有限公司地處武夷山,公司創新研發的“駿眉”紅茶經過多年的培養受到市場認可,成為著名茶品牌。公司在此為基礎上加以總結,制定出一套“駿眉中國”的駿眉紅茶體系,將科學的生產技術標準化,參數指標數據化,在全國多個落后的貧困產茶縣傳播推廣,帶動各地紅茶產業蓬勃發展。除福建外,在浙江、河南、四川、貴州、安徽、山東、湖南、湖北等地進行布局,駿眉中國紅茶產業體系成功打造傳播到全國多地,并以“正山堂”品牌作背書,提升了新研發地方特色紅茶的知名度、可信度,促進了共同發展。
武夷山茶葉出口持續提升,政府思路明確,通過加大出口,帶動發展。武夷山連續10多年舉辦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專門設置“一帶一路”展區,邀請專家學者、茶商參加“一帶一路”與武夷山茶文化傳承和傳播研討會;二是在海外,馬來西亞、法國等地成立“ 武夷山大紅袍品牌推廣中心 ”,到 沿線國家和地區推介調研,傳播茶文化,設立武夷巖茶銷售點 ;三是打造集文化、茶旅、基金為一體的“特色萬里茶道總部小鎮 ”,舉辦“萬里茶道”申遺推進會等系列主題活動,舉辦“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助推武夷山茶文化傳播全球。這一系列的舉措帶動了茶葉的出口量,促進了武夷山茶產業的發展。
A,打造實體品牌:品牌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眾多茶企在努力學習立頓,大吉嶺等世界知名品牌,在持續的發展中打造了諸如:武夷星、八馬茶業、天福等國內著名品牌。例:“天福集團”弘揚、傳播茶文化以“天福茗茶”創出中國名茶。
B,創建互聯網品牌:互聯網品牌是企業通過各種在互聯網上傳播手段,如建立企業專屬域名、電子郵箱、開展互聯網廣告、建設虛擬社區等等,通過一定的信息傳遞手段輔助,諸如微信、短視頻、直播,以此在互聯網上塑造出有一定認知度的品牌,吸引到消費者,提升產品銷量,實現價值轉化。
C,打造“地理標志”:地理標志是某個地區生產的產品,經審查后被批準定名為宜以地名的產品。它不僅僅是一種源頭產地標記,一種自然屬性;更是一種質量品質屬性和文化標志。形成“注冊一個商標、帶動一個產業、搞活一地經濟、富裕一方農民”的發展思路。
D,打造區域品牌:建立在區域內獨特自然資源或產業資源的基礎上,及借助區域內的農產品資源優勢打造的,為區域內相關機構、企業、個人等共同所有品牌。英德紅茶區域公共品牌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廣東茶葉所創建了英紅九號公共品牌,在加大科研投入、注入科技原動力的同時,注重英德紅茶區域公共品牌的宣傳、指導茶企塑造各自企業品牌、促進產品品牌之間的相互結合,采取一系列舉措加強英德紅茶地理標志保護的宣傳和授權使用。
茶旅產業融合發展是茶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對于促進茶產業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主要有幾種形式:一是打造茶文化主題莊園。將現有的資源轉換成為集觀光、休閑、度假、研學為一體的茶文化主題莊園,加入養生、餐飲、娛樂、體驗、表演等茶旅項目元素,打造出別具一格的茶旅主題項目。二是開發茶事體驗旅游產品。開發茶葉采摘、制作、品茶、茶藝等體驗系列旅游產品,讓消費者對茶的工藝和文化有更深刻的體驗。通過茶文化館,開發茶學課堂、茶藝表演、采茶制茶、工藝研究等研學活動,既傳授了茶知識、傳承了茶文化又豐富了休閑農業內函,讓游客既動眼又動腦動手。茶主題的觀光工廠和餐廳還可以促進茶葉消費,促進茶產業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進行有機融合轉變。三是開發茶主題民俗。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對茶葉的使用方法各不相同,飲茶的習俗、制茶的傳說、茶禮等大量的歷史痕跡至今仍保留著,這體現的是地域民俗,是民俗旅游的一種獨特形式。民俗文化內涵能夠給茶文化旅游增加獨具特色的魅力,讓茶文化旅游的的主題更為鮮明。四是打造主題民宿。民宿業已成為當前旅游的新業態、新熱點,茶園、景點、民宿結合有利于拓寬茶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總之,研究各地發展茶產業的各種實踐,歸納總結茶產業鏈的各環節、總結全國各地在實踐中因地制宜、摸索創新的新思路、方法,才能讓茶產業真正成為建設生態農業的綠色產業,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實現“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