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黎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蘭州 7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后,“三農”工作已進入鄉村振興的新階段。但當前,部分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仍然存在著返貧的風險。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在印發的關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政策性文件中頻繁的強調“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問題。
要想真正喚起貧困者的脫貧斗志、激發其內在發展動力,不能僅僅以政策制定者的視角進行設計,更重要的是了解和解決貧困者長期存在的心理阻礙問題[1]。認知心理學認為,貧困會消耗個體有限的心理資源(注意力、意志力和認知控制),進而會削弱貧困者的認知表現,使得貧困者更傾向于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本文基于認知圖式理論的視角,通過深入分析貧困戶的自動化思維、中間信念、核心信念,明晰貧困戶部分消極的認知圖式,從而建立積極的認知圖式,進一步豐富創新精細化、針對性的鞏固脫貧措施,轉變貧困戶思想觀念、激發穩固其內生動力。
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姆爾哈特(Humelhart)認為,圖式是知識包,以不同等級地形式存儲在人的大腦中,各級之間彼此制約,相互聯系。人們基于圖式解釋周圍的現象并進行預測。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把圖式看成是認知結構的核心或起點。
社會心理學家巴特利特(Frederic CharlesBartlett)認為,認知圖式是人腦對過去經歷或經驗的一種主觀性的體驗和感受。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認為,人腦的認知系統是動態活躍的,不斷地對外界信息進行著重組和轉換,或者將其納入原有的認知圖式中;或者調整、改變原有圖式,以適應新的經驗。認知圖式理論認為認知圖式是一個發展、開放、動態的認知微觀機能系統。
綜合心理學家們的觀點,我們把認知圖式看成人腦中對過往經歷和體驗、客觀事物的認知結構模式。
通過對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張掖市臨澤縣部分貧困村實地走訪調查,運用敘事研究法,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微觀層面利用三欄記錄表,精準識別出貧困戶的自動化思維及由此導致的情緒和行為。宏觀層面基于微觀層面內容的探討,進一步歸納總結出貧困戶的中間信念、核心信念。
貧困戶認知圖式的微觀分析見表1。

表1 貧困戶認知圖式
由圖1可知,自動化思維是個體在面對情境時無意識自發產生的一系列思維,是認知中最淺表的部分。它常常不被留意到,較容易覺察到的是與其有關的情緒和身體感覺。在消極的情緒下很容易影響個體的行動力。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動化思維,但大部分時間我們是意識不到它的。

圖1 貧困戶認知圖式
中間信念是規則、態度和假設,個體需要建立自己的策略、態度、規則以及用于組織自身經歷的具體方法來形成適應性功能。它是一種比自動化思維更深刻,更不容易被覺察,影響力更大的思維。在認知的系統中,它處在自動化思維和核心信念之間,被稱作潛在假設,或者叫中間信念。
核心信念是最早期形成的、核心的且不可能再被簡化的信念,關于自己或其他人和事最核心的觀念,這些信念往往是個體組織信息的基礎,被個體視為“絕對事實”或不需證實的公理。它的形成和早年經歷有關,一些錯誤觀念和認知逐漸形成固定的思維習慣被保存下來,一旦形成后,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這種影響很隱蔽,一般不容易被人意識到,在特定的情境下,當遇到類似事件時,會觸發核心信念。
貧困戶受過往生活經歷和教育水平的影響,傾向于從負面消極的角度看問題,較難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或者說積極思維不能被有意識的用于指導貧困戶的生活。因此,需要通過專業的心理工作來改善這一問題。
從提高扶貧策略的有效性上看,政策推行與經濟幫扶的效果直接受扶貧政策與目標群體之間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聯結、能否發生良性的心理互動的影響[2]。
扶貧工作者與貧困戶平等、尊重、信任關系的建立是心理工作、扶貧工作開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也是雙方建立合作關系的基礎。扶貧工作者與貧困戶的關系不應是居高臨下的,施與受的關系,而是互相啟發、合作共贏的關系。我們應采取專業的方法循序漸進的建立信任的關系,允許和鼓勵貧困戶發表不同的觀點、看法,要積極關懷和接納貧困戶的所思所想。
走訪入戶時需要認真、專注的傾聽貧困戶,同時也需要有耐心。這樣的態度,不僅是為了讓貧困戶感覺到被尊重與關注,也是為了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和反饋。在傾聽的同時,需要對貧困戶予以充分的共情。從而讓貧困戶體驗到被理解與關懷。真誠的態度會使貧困戶感受到安全,要以客觀、關懷的角度對待貧困戶,其中不含討好,不帶責備,不說假話。在給予貧困戶建議時,需要考慮貧困戶的接受程度。這樣更容易被貧困戶接納、認可,消除他們的防備、恐懼、冷漠、疑慮心理,也能更好地激發貧困戶的自信心和向上的信念。
在良好關系建立的基礎上,逐步引導貧困戶全面客觀的認識自我,辯證看待自身的優勢劣勢,長處短處,不盲目自卑或攀比。學會合理的比較,善于學習他人的優點,且對自己保持樂觀自信。學會接納自己,包括成長經歷、家庭環境、教育經歷等。不一味的抱怨不能或很難改變的事情,而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現狀。不斷的提升自我,培養平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要重視心理健康,要將貧困人口的心理保健納入基本醫療的范疇,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邀請專家開展心理輔導,鼓勵社會工作者開展心理服務[3]。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和不合理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CT),以及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認知行為療法的主要著眼點放在咨詢對象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咨詢對象對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善心理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動化思維,自動化思維有健康和不健康的,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心理工作者首先要識別和評估貧困戶的自動化思維和不合理認知。只是單純的改變自動化思維還不夠,要想讓貧困戶徹底放棄一些不合理的認知,必須逐步改變貧困戶的中間信念以及核心信念。
部分貧困戶對于過往的挫折和失敗,很難通過自身努力去排解和釋放,由此可能會出現認知偏激、情緒消極的問題,對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心理工作者應引導貧困戶敢于面對人生的挫折和失敗,把其當成人生的寶貴體驗和提升自我的重要資源,而不是僅僅看到失敗和挫折消極的一面。學會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看問題,吸取經驗教訓,積累人生經驗,不斷提升心理素質。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或小組的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交流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認識自我、探索自我,增強自信,緩解壓力,引發團體成員正面的改變,促進團體成員的互助與支持的過程。
有些貧困戶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容易錯誤的把原因完全歸結在自己身上,他們會認為自己能力弱,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導致個體表現出消極的情緒和行為。在團體輔導活動中,通過彼此的分享和對比,觀察和模仿,有利于貧困戶形成準確積極的歸因,改變不合理的歸因方式,增強對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信心。
在當前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心理工作人員稀缺的情況下,可以針對貧困戶的共性問題采用團體心理輔導進行集中心理幫扶,培養貧困戶合理的認知和正向的思維習慣。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生動有趣,形式多變,有利于調動貧困戶積極參與;可以彌補個體輔導專業力量不足的問題,增強心理輔導的獲得感和參與度。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過教育扶貧的重要性:通過教育可以端正貧困人口的思想態度,提升科學文化素養培養,進而提高貧困人口的學習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貧困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逐漸消除貧困。教育扶貧面對的對象是現在和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因此,通過增加教育投入來發展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具有長遠和現實意義。
進一步加強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讓兒童從小接受和培養正確、科學、文明、現代的認知思維,建立對自我概念、刻板印象、社會認知偏差的覺察和自省意識。通過對榜樣人物的學習,讓更多的孩子認識到貧窮是可以改變的。要不斷努力學習,從各方面提升自我,靠自己的雙手去贏得美好的生活。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第一課堂,也是兒童思想道德、行為習慣以及心理素質培育的重要基地。現代社會中,女性在家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母親更多的承擔起了與子女心理溝通和壓力緩解的任務[4]。加強對婦女的家庭教育培訓,提高婦女的綜合素質,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積極的認知圖式和健康的心態。實現婦女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是鄉村振興、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