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雷,鄒聰聰,孫序磊,劉 琳
(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聊城 252000)
在自然狀態下,芍藥生長在溫帶地區的高海拔地區(1100~3700 m)。它們生長在干燥多風地區的陡峭、陰涼的斜坡上,開花受季節性生長所驅動:夏末,芍藥花蕾在多年生的草本植株上生長,在暴露于冬季寒冷后才恢復發育。正是由于這一特性,使得芍藥在春季,秋季甚至冬季時,在強迫條件下開花,需要通過低溫來釋放休眠。在長期休眠中,經過促成栽培處理的芍藥種苗中,有88%至93%的休眠在5周內結束。但是,在芍藥的促成栽培中還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即芍藥的敗蕾率問題,這也是嚴重控制促成栽培條件下,芍藥生長開花的關鍵問題。
2.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在聊城冠縣芍藥種植基地展開,選取的試驗的芍藥為3年生的“雪源紅花”,如圖1所示。

圖1 試驗品種“雪源紅花”
所搭建的花房為全剛架、無立柱的智能溫室,采用“雙層薄膜”,兩層薄膜之間距離為10 cm,透光率在80%以上。溫室高3 m,寬9 m,跨度56 m,采用智能控制技術,內部設有遮陽系統和風機水簾降溫系統,外部設有頂部卷膜通風系統和側面卷膜通風系統。溫室以燃氣鍋爐供熱,并利用燃氣鍋爐產生的氣體對溫室補充CO2。
實驗于2019年9月挑選適宜的種苗上盆,所選種苗要求長勢一致且無明顯病蟲害。選取100株種苗,依據隨機原則分作4組,每組25株。其中,甲組為對照組,乙、丙、丁均為觀察組。
在種苗的栽培基質上,底土選擇草炭和蛭石,拌以十分之一比例的腐熟雞糞,能夠提供芍藥種苗所需的土壤環境。為了進一步的增加種苗的移植成功率,防止移植過程中造成種苗根莖損傷引起感染,還需要對種苗根莖進行處理,具體處理為浸泡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加甲基異柳磷1000倍液。
2.1.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對比試驗的方法。作為對照組的甲組種苗,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放置于室外,使其自然越冬。
作為觀察組的乙、丙、丁3組種苗,采用促成栽培的方式,其中,乙組種苗經冷庫低溫(0~4℃)處理后直接移入溫室;丙組種苗不經冷庫低溫處理,僅施加赤霉素溶液150 mL,濃度為100 mg/L,頻率為2天一次,施加3次后移入溫室;丁組種苗經冷庫低溫(0~4℃)處理,施加赤霉素溶液150 mL,濃度為100 mg/L,頻率為2天一次,施加3次后移入溫室。溫度控制溫度15~30℃,濕度50%~70%。
為了確保觀察組三組種苗能夠在同一時間移入溫室,對3組種苗的處理需要設置一定的時間差。其中,乙組種苗僅需要低溫處理,因此,在丙組和丁組處理完畢后可以直接移入溫室;丙組種苗不需要低溫處理,因此,需要晚于丁組種苗一天時間施加赤霉素溶液,確保在施加赤霉素溶液完畢后,能夠同乙組和丁組同時進入溫室;丁組種苗既需要低溫處理,又需要赤霉素溶液處理,因此,乙組和丙組種苗需要等待丁組種苗完成后,同時進入到溫室。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全部種苗在生長期期間,每周一次,分別使用硫酸鉀、過磷酸鈣、尿素進行施肥,濃度分別控制在1.92 g/L、0.48 g/L和2.40 g/L。
2.1.3 評價指標。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為葉片起始率(LIR)、成花率(FR)和敗蕾率(POAFB)。其中,葉片起始率為在處理期間開始的葉片數除以處理時間。通過計數獲得起始葉片的數量(每種處理在開始和結束時對每種處理的8株植物進行破壞性測量)。通過在立體顯微鏡下解剖頂芽,對頂芽中非常幼小的葉片和葉片原基進行定量。成花率為每株芍藥的開花數和成蕾數之比。敗蕾率為每株芍藥的敗育蕾數和成蕾數之比。
2.1.4 數理統計。對本次研究所獲取的數據,應用SPSS22.9進行數理統計分析,以獲得不同因變量對芍藥生長開花的影響。其中,所得數據以X±的形式表達。
2.2.1 促成栽培對芍藥葉片起始率的影響。在芍藥的生產開花中,葉片起始率在此范圍內對溫度表現出相對陡峭的響應:葉片起始溫度低于基本溫度時停止,在最佳溫度以上葉片起始率會降低,直到葉片開始再次在最高溫度以上停止。因此,應用葉片起始率量化芍藥對溫度的響應十分準確。
觀察組在各組中種苗的株高、葉片起始率、小葉數目、小葉鮮質量的差異,結果顯示,差異顯著。具體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組之間芍藥葉片起始率情況比較表
2.2.2 促成栽培對芍藥成花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各組的成花率、花徑、始花期、以及整花數量存在差異。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赤霉素加快了細胞分裂,進而增加了心尖下分生組織中的細胞分離速度和細胞數量。具體對比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組之間芍藥成花情況比較表
2.2.3 促成栽培對芍藥敗蕾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芍藥花蕾較小且顏色暗淡,相比對照組,觀察組的芍藥敗蕾率較高,差異顯著。在觀察組中,丁組敗蕾率最低,同乙組和丙組差異顯著;乙組和丙組敗蕾率差異不大。具體對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組之間芍藥敗蕾情況比較表
對比四組芍藥種苗的始花期、蓓蕾率、成花率和葉片起始率,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各組芍藥生長開花綜合對比圖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研究證實在自然栽培下的芍藥敗蕾率更低、花朵更大、成花率更高,但同時,花期也更晚,不能滿足非芍藥花期的市場需求。采用促成栽培技術后,芍藥葉片起始率上升、花期提前,能夠滿足非芍藥花期的市場需求,但同時,由于促成栽培技術強行打破芍藥種苗的休眠,使得芍藥種苗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態,影響到芍藥的育蕾和成花,導致促成栽培種植下的芍藥葉片敗蕾率增加、花朵減小、成花率降低,這是促成栽培的不利的一面。在三種促成栽培處理中,種苗不經冷庫低溫處理,僅施加赤霉素溶液的方式能夠獲得最早的始花期,將芍藥花期提前到1月份;種苗經冷庫低溫(0~4℃)處理后,施加赤霉素溶液的方式,是所有促成栽培中,葉片起始率最高、敗蕾率最低、花朵最大、成花率最高的。因此,綜合研究結果,建議在實踐中采用經冷庫低溫(0~4℃)處理后,施加赤霉素溶液的方式能夠獲得芍藥栽培的最大效益。同時,建議在萌芽后追加液肥,以便進一步的降低促成栽培導致的敗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