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艷秀 圖/董欣
鞍山因鋼興市,以礦興業。鐵的儲量居全國首位,菱鎂儲量占世界四分之一,豐富的礦產資讓這座東北小城聞名于世。不僅擁有著“共和國鋼都”、“中國鋼鐵工業搖籃”的美譽,同時被稱為世界鎂都。這些礦產資源支撐著鞍山市的經濟發展,然而隨著礦產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也讓鞍山這座城市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與困難,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工作迫在眉睫。
黨的十八大以來,鞍山市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頂層設計,從政策完善和資金保障入手,推動生態環境從量變到質變。自2012年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以來,鞍山市累計投入生態修復治理資金13.42億元,恢復總面積達4990公頃。鞍山采取總量控制、產能置換、能耗壓減,提高生產工藝,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走出了一條可借鑒、有特色的礦山修復之路。

鞍山市是依托鐵礦業和鋼鐵工業發展起來的大型工業城市,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和礦業基地,有祖國鋼都之稱。這里有一座有名的大孤山鐵礦,位于鞍山東南12公里的千山腳下,占地面積10.6平方公里,素有“十里鐵山”之稱。這是鞍鋼集團下的9座礦山之一,也是亞洲最深的露天鐵礦,有著百余年的開采歷史。由于受技術條件限制,開采礦山的廢石料,經過長年累月的堆積形成的排巖場面積高達79萬平方米,放眼望去,整個礦區塵土飛揚。
礦區內排巖場由于長期的開采活動,露天礦表土剝離、棄土排渣,毀壞了大量地表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觀。寸草不生的排巖場,與周邊自然景觀極不協調。而每每遇到大風天氣,礦區及周邊的村莊也都籠罩在尾礦粉中,周邊的百姓對此也是苦不堪言。排巖場的存在造成了項目區及周邊土地砂礫化、荒漠化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淤塞污染水體,增加揚塵,嚴重破壞了生態自然環境。
如何在礦山開采與生態修復中間找到平衡點,這成為鞍山市迫切要解決的難題。
生產不能停,而修復工作必須做。鞍鋼集團最終根據“邊生產、邊復墾”原則,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通過削坡、擋土墻及截排水等工程,消除或減輕地質災害隱患;通過覆土、種植、灌溉等工程,恢復礦山及周邊環境,減輕礦山生產對周圍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通過十余年的努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總治理面積超過350公頃。鞍鋼大孤山鐵礦先后投入7575萬元,對東山包排巖場進行場地平整、客土回填和綠化復墾。根據地形特點,對排土場坡頂、坡面、坡腳、采空區采用垂直綠化、魚鱗坑種苗綠化、植樹綠化等方式,栽植20多個品種的綠化類和觀賞類樹種,開辟了100萬平方米的休閑游覽區和山上復墾區。其中,休閑游覽區占地約8萬平方米,建設梨樹園5萬平方米,李子園3萬平方米,栽植南果梨達4000棵,山楂、蘋果、棗、板栗、萊陽梨、杏樹等果樹約3000棵;山上復墾區占地約92萬平方米,以栽植適合貧瘠土壤生長的火炬、刺槐為主。修復區共鋪設供水管線5000米,建3個蓄水池。經過治理,消除了二次揚塵和水土流失隱患,恢復了生態環境。
幾年時間,鞍鋼集團圍繞礦山生態修復,打造了總面積為368萬平方米,集旅游、科普、休閑健身、生態農業開發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園,被評為“國家綠色礦山示范基地”。如今的大孤山鐵礦,滿眼綠色,使用中的排巖場繼續堅持一邊使用,一邊修復的工作方式。山變綠了,樹上結了果子,生態環境的改善,讓周邊群眾再也不用忍受曾經的“烏煙瘴氣”,幸福指數也提高了。

鞍山不僅是鋼鐵之城,鞍山的海城還是世界的鎂都,菱鎂保有儲量達26.4億噸,占世界菱鎂儲量的四分之一。然而,由于多年礦業開采對礦區地形地貌和地質景觀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大量森林資源被損毀。海城市東部礦山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礦山的廢水及固體廢棄物嚴重的破壞了土地、森林資源,同時還威脅著地表水及地下水資源;而采礦活動引發崩塌、滑坡、泥(渣)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也讓周邊的群眾日子過得也不踏實。
如何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考驗著鞍山市政府的能力。為了鞍山市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海城的百姓能夠擁有綠水青山,鞍山市響應并落實黨中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神,通過開展地形地貌重塑、土壤生態化重建,推進礦山及土壤生態化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以恢復礦山地質環境為目標,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合理開發礦產資源,將生態環保產業導入礦山及土壤生態化修復中,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最大程度地治理并修復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
海城市對現有菱鎂礦山周邊區域及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進行生態恢復治理,治理范圍遵循“兩線一區一重點”的原則,即主要高速(丹錫高速)、公路(大盤公路、吉高公路、湯析公路、鐘李公路、通海大道)沿線兩側,白云山自然保護區,中央、省、市環保督查重點的礦山。根據市政府生態治理總體規劃,制定3年、5年、10年的短期、中期、長期治理實施方案,分批分重點逐步完成礦山生態治理。
海城結合礦山實際情況,按照“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在張家溝排巖場采取客土栽植為主,團粒噴播為輔的方式,具備客土栽植條件全部采用客土形式,覆土厚度50cm(密實厚度),主要地形是以坡度小于35°,具備施工機械運輸土方能到達此地塊。而在牌樓鎮楊店子村大立壁,對于這種巖質邊坡高陡,坡度在65°以上地塊,按技術要求應使坡度控制在45°~63°之間,土方無法運送至項目地的地塊,選用團粒噴播技術,且邊坡應鋪勾花網加固,依據巖質不同選用5cm~7cm厚度噴播。
海城在礦山治理與修復工作中采用了政府直接領導與間接領導相結合的工作模式。白云山自然保護區內原有八家礦山企業,在中央環保督察期間全部退出,繼而實施生態修復。海城市政府對八家礦山統一勘察、統一設計,企業有能力和意愿的自主施工,企業沒有能力和意愿的政府代為施工。
經過近幾年的治理與修復,目前已經累計修復235公頃,通過利用客土栽植、團粒噴播、微生物菌劑、噴灌和蓄排水等技術,針對性修復土壤、水分、微生物、植物等要素,加速生態系統各要素及生態鏈條的重建,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保障區內水分的涵養和供給,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揚塵,凈化大氣環境。


鞍鋼集團的大孤山鐵礦和海城菱鎂礦修復治理只是鞍山市礦山治理與修復工作的一個縮影。礦山開采造成的環境破壞是日積月累的結果,而要修復與治理這樣的結果勢必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要行之以誠,持之以久。從2012年以來,鞍山市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資金投入解決礦山歷史遺留問題的有利契機,爭取國家、省投資共8.39億元,開展了城市周邊鐵礦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國家級示范工程,到2019年治理結束,城市周邊共治理排巖場、尾礦庫415公頃,使鞍山市城區周邊損毀山體基本得到修復。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全市啟動實施了《鞍山市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以“三區兩線”為重點完成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611公頃,在全省率先開展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攻堅。專項行動通過兩年來的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果:目前已完成修復治理374.58公頃,占三年行動總任務的61.30%;計劃到年底,力爭完成423.35公頃,實現占比60%以上;到2022年底,確保三年行動完美收官。
2021年7月,鞍山市政府再接再厲,在三年行動方案的基礎上,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倍增計劃”,堅定不移制定和落實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控增減存的政策目標,努力還清舊帳的同時,杜絕產生新破壞。充分利用菱鎂資源整合、露天開采轉為地下開采的有利契機,在三年行動的基礎上持續發力,再整理出城市更新可修復治理面積480公頃,到2025年治理完成。
……
鞍鋼的百年老礦近些年變身成了綠色生態園,鞍鋼的工人和周圍的百姓都吃到了礦山環境治理與修復收獲的果實,甜蜜而幸福。世界鎂都正在走出一條綠色轉型發展之路,讓原來受到干擾或者破壞的生態系統,重新煥發活力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在這場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的“戰役”中,鞍山市各級政府部門齊心協力,不推諉,不懈怠,從始至終都敢于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積極探索更合理地更科學的治理與修復模式,并在實踐中加以驗證,事實證明,他們是成功的,但生態環境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里,我們希望鞍山,這座“鋼鐵工業搖籃”能夠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馳而不息,走得更遠,變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