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宏鳳
人類受生活環境惡化等一系列改變的影響,肺癌的臨床發病率日益增長,已被認為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各類肺癌中,肺腺癌臨床發病率占全部肺癌數的37.26%~63.29%。臨床隨著影像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肺結節的檢出率顯著提高[1]。因此,如何準確診斷肺腺癌一直是學者關注的問題。為探討CT表現在浸潤性肺腺癌中的臨床評價價值,肺腺癌在臨床上通常分為浸潤性以及非浸潤性,其治療方法存在不同,但病理診斷不能做出準確鑒別分型,國際肺癌研究學會提出了一個新的肺腺癌國際學科分類,根據浸潤程度,將浸潤程度≤5 mm 腺癌定義為微浸潤腺癌,浸潤程度>5 mm 的定義為浸潤性肺腺癌,WHO 肺腺癌新分類也重視腫瘤細胞浸潤程度[2]。循證醫學結果表明,不同細胞浸潤程度腫瘤的臨床治療和預后存在較大差異,肺毛玻璃樣結節是一種見于如炎癥、局灶性纖維化等不同類型疾病的病理異常表現,非特異性CT影像,術前無法進行活檢,新的診斷分類標準對疾病類型的判斷提出新的要求,CT 影像特征能準確區分浸潤性以及非浸潤性肺腺癌,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為此作者選取肺腺癌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對不同浸潤性患者實施CT 影像特征探討,觀察分析其影像不同,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遼寧省葫蘆島市中心醫院的60 例肺腺癌患者,根據是否為浸潤性分為對照組(非浸潤性)和試驗組(浸潤性),每組3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1~62 歲,平均年齡(52.53±3.85)歲。試驗組患者年齡42~63 歲,平均年齡(53.01±3.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情況良好,預計生存期>1 年;CT 診斷為肺腺癌,手術證實結節病理性質;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轉移為全身性腫瘤患者;影像學資料無法清晰觀察者;臨床資料不完整,存在嚴重心臟病,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經CT 掃描確診。成像設備為128 層CT,掃描參數為:片厚5.0 mm,管電壓120.0 kV,管電流130~145 mA,矩陣512×512,層間距,螺距固定,設置參數后,患者在屏氣狀態時進行掃描,觀察肺毛玻璃樣結節,依次掃描肺不同部位,測量其病變的CT 值,在病變不同部位測量多次后取平均值,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同層面血管組織,并計算相對CT 值。相對CT 值計算公式為病灶最大層面平均CT 值與同層面正常肺組織平均CT 值的比值,并且在病灶最大截面上觀察其平均直徑,最后觀察肺部邊緣光滑、毛刺特征,以判斷是否有存在血管集束、空泡、空氣支氣管、胸膜凹陷等征象,并根據肺毛玻璃樣結節征象區分結節類型。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CT 征象及CT 表征。CT 征象包括病灶直徑、CT 值、相對CT 值。CT 表征包括病灶邊緣光滑及存在血管集束、空泡、空氣支氣管、胸膜凹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CT 征象比較 試驗組患者CT 征象中病灶直徑(1.97±0.07)cm、CT 值(-504.23±71.03)HU 大于對照組的(1.33±0.06)cm、(-661.42±89.30)HU,相對CT 值(0.58±0.05)低于對照組的(0.96±0.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CT 征象比較()

表1 兩組患者CT 征象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CT 表征比較 試驗組CT 表征存在空氣支氣管、存在胸膜凹陷占比分別為56.67%、73.33%,均高于對照組的16.67%、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CT 表征病灶邊緣光滑、存在血管集束、存在空泡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T 表征比較[n(%)]
肺癌為臨床高發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惡性腫瘤的首位。肺癌早期無特異性表現,臨床很難發現,肺癌的惡性程度高、進展快,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效果欠佳,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非常必要。影像學篩查為臨床常用的篩查方法,肺毛玻璃樣結節為其典型征象,對肺癌有鑒別作用。隨著肺毛玻璃樣結節肺腺癌發病率的不斷提高,對肺毛玻璃樣結節的臨床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在目前技術條件的支持下,浸潤性肺腺癌鑒別診斷主要依靠CT 檢查。CT 掃描對肺毛玻璃樣結節有較好的檢出率,且與非浸潤性肺腺癌有一定的區別,治療和預后因其侵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相關報道提示,通過觀察肺毛玻璃樣結節CT 征象,可以預測肺腺癌的侵襲,且有效評價肺結節浸潤情況,是治療的重要參考指標,因此進行術前診斷有利于提高治療的準確性[3]。目前關于肺毛玻璃樣結節病變直徑與CT值的相關報道較多,外國研究人員認為CT 值和病灶直徑閾值是區分肺毛玻璃樣結節浸潤性病變的良好分界值[4]。也有學者認為病變直徑是評價其侵襲能力的重要參數,且浸潤性病變的平均直徑明顯增大。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浸潤性與非浸潤性病變直徑與CT 值的差異,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結果也證實,結節直徑和CT 值是預測浸潤程度的有效指標,本研究認為其對臨床鑒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肺毛玻璃樣結節病變CT 圖像中,一些特征性CT 征象強烈提示惡性傾向,這與結節浸潤密切相關,是腫瘤進展的表現。CT 圖像中顏色變化表現為病變密度變化,是由腫瘤細胞貼壁生長、細胞肺實質浸潤所致,病變成分與肺毛玻璃樣結節的浸潤直接相關,病灶分葉征是腫瘤生長過程中不同生長速度、方向分化不均形成的標志,提示結節內異質性更強,是腫瘤生長的標志,是隨著浸潤部位對周圍組織的牽引而逐漸形成的,提示病灶邊緣毛刺或分葉是病變惡性程度的重要指標,能反映病變的浸潤程度[5]??諝庵夤苷魇侵覆∽兘櫟椒伍T區時,與大支氣管組織對比,肺組織病變區有支氣管。相關報道發現,對于浸潤性肺腺癌,空氣支氣管征象增加,這與本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其可能受病變組織生長方式的影響,導致支氣管組織發生改變,大量腫瘤細胞組織沿肺泡壁生長,導致支氣管壁保存完整,形成氣支氣管征,從而實現對肺腺癌浸潤的鑒別診斷[6]。胸膜凹陷是胸膜與纖維組織相鄰形成的凹陷,與結節的浸潤有關,有學者認為胸膜凹陷征主要是靠近胸膜處肺腺癌纖維化收縮所致,其隨著病變浸潤而逐漸增多,浸潤性病變更易出現胸膜凹陷,其被認為是肺毛玻璃樣結節浸潤的重要指標,但單獨胸膜凹陷不能作為判斷浸潤程度的獨立指標,臨床應結合其他指標。本研究以肺毛玻璃樣結節病變為主,不研究結節和胸膜間距,但其仍可為臨床初步鑒別診斷提供重要參考。但本研究樣本量相對不足,缺乏外部驗證,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同時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選擇偏差。浸潤性與非浸潤性肺腺癌病灶直徑和胸膜凹陷是預測侵襲程度的可信指標,可為臨床鑒別診提供可靠參考。
綜上所述,CT 影像能區分肺腺癌的浸潤性,臨床可以作為一種輔助診斷,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