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
乳腺腫瘤為臨床常見疾病,早期多無自覺癥狀,隨腫瘤發展逐漸出現腫塊、乳頭溢液、觸痛等癥狀,侵及周圍組織時可表現為乳房變形[1],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威脅其生命安全,需積極治療。外科治療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其中傳統治療常采用改良根治術方案,具有病灶清除完整、術后復發率低等優勢,但術后患者乳房美觀度下降,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保乳手術及乳房重建在乳腺外科治療中應用頻率逐漸上升[2],可較好保持患者乳房外觀,改善患者社會功能及角色功能,降低其負性情緒,提升其生活質量。本次研究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期間本院64 例乳腺癌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組,評價保乳手術+乳房重建對乳腺腫瘤外科手術患者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期間本院64 例乳腺癌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2 例。對照組年齡26~63 歲,平均年齡(45.25±6.44)歲;腫瘤部位:左側12 例、右側20 例;腫瘤直徑0.69~2.35 cm,平均腫瘤直徑(1.41±0.35)cm;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21 例、黏液癌5 例、導管內癌6 例。研究組年齡24~65 歲,平均年齡(45.36±7.18)歲;腫瘤部位:左側14 例、右側18 例;腫瘤直徑0.71~2.43 cm,平均腫瘤直徑(1.43±0.34)cm;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19 例、黏液癌6 例、導管內癌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均經穿刺病理組織活檢、B 超確診為Ⅰ~Ⅱ期乳腺癌;均為原發性乳腺癌;符合乳房重建標準且手術耐受[3];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符合醫學倫理。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出現腫瘤部位皮膚病變者;合并精神疾病、溝通障礙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改良根治術?;颊呷砺樽?仰臥位,依據腫瘤位置、大小、乳房大小等情況做縱向梭形切口或橫向月牙形切口,切口位置超過腫瘤邊緣>3 cm;游離皮瓣(皮瓣下保留0.5 cm 厚度脂肪層);由下至上切除乳腺組織及深層胸大肌筋膜,清掃胸大肌淋巴結,清掃期間注意保護神經及血管;向鎖骨部位靜脈下緣解剖,進行腋窩淋巴結清除術;術后術腔放置負壓引流管,創面止血并逐層縫合。術后依據患者免疫組化、腫瘤惡變情況確定放化療治療時間及治療方案。
1.3.2 研究組 實施保乳手術+乳房重建。①保乳手術:患者全身麻醉,仰臥位,依據腫瘤位置、大小、乳房大小等情況做放射狀或弧形切口,以腫瘤為中心,清除腫瘤周圍3 cm 正常組織,清除深度為達到胸肌筋膜,所切除基底及組織均定向標記,病理組織送檢,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擴大切除范圍。淋巴結清掃中,清掃范圍為背括約肌、腋靜脈、胸小肌深面內。②乳房重建:乳腺后間隙做2 cm 寬皮下隧道,協助患者改變為健側臥位,切取其背部肌皮瓣,依據術前雙側乳頭標記位置及乳房大小選擇皮瓣切取范圍,于肩胛下角做橫向梭形背括約肌皮瓣切口,確定與乳房切口皮瓣長度相吻合,皮瓣下保留脂肪層、毛細血管網;經皮下隧道將皮瓣向患者胸前區轉移,背部皮瓣切口止血,留置引流管并常規縫合;協助患者半坐臥位,對肌皮瓣塑形,使其完全填充乳腺缺損區,縫合四周將其固定于胸壁上;重建乳房下皺襞,腋窩位置留置負壓引流管。術后依據患者免疫組化、腫瘤惡變情況確定放化療治療時間及治療方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的術后康復用時,包括術后引流時間、開始輔助化療時間。②比較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積液、水腫、皮瓣壞死。③比較兩組的術后乳房美觀度:優:雙側乳房對稱,乳頭水平差距<2 cm,未見明顯瘢痕及變形;良:雙側乳房對稱,乳頭水平差距2~3 cm,患側皮膚顏色、手感、外形稍差于健側;差:未及以上標準。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④隨訪1 年,比較兩組的復發、轉移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康復用時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引流時間為(7.97±2.34)d,開始輔助化療時間為(9.24±2.57)d;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引流時間為(7.35±2.10)d,開始輔助化療時間為(8.11±2.25)d。兩組患者的術后引流時間、開始輔助化療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15、1.871,P=0.269、0.066>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1.88%,其中積液5 例,水腫1 例,皮瓣壞死1 例;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其中積液4 例,水腫2 例,皮瓣壞死2 例。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87,P=0.768>0.05)。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觀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觀度優良率為90.63%,高于對照組的65.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觀度比較[n(%),%]
2.4 兩組患者的復發、轉移情況比較 隨訪1 年,研究組患者的復發率為3.13%(1/32),轉移率為3.13%(1/32);對照組患者的復發率為6.25%(2/32),轉移率為3.13%(1/32)。兩組患者的復發率、轉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0、0,P=0.554、1>0.05)。
乳腺外科手術歷史悠久,至今發展已接近百年,手術理念從最開始的“最大耐受治療”已經發展到現在的“最小有效治療”。從初期病灶組織切除進展到兼顧患者生理、心理及美容等多方面需求。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相比,具有操作簡單、手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等優勢,可幫助患者縮短術后康復用時,改善乳房美觀度[4]。但對于手術切除范圍較大患者而言,保乳手術后同樣會出現患側乳房皮膚塌陷、乳頭不對稱情況[5]。為進一步提升乳腺腫瘤外科術后乳房美觀度,近年來術后即刻乳房重建術在臨床備受好評。目前乳房重建中主要應用假體及自體組織重建[6],本次研究應用乳房重建術完成患者保乳術后同期背括約肌皮瓣重建,不僅可保證依據患者自身情況對乳房形態塑形的效果,同時可改善腋前襞缺損及鎖骨下凹陷情況,提升乳房美觀度,保證患者美觀度需求[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術后引流時間、開始輔助化療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改良根治術相比,保乳手術+乳房重建并未明顯延長術后康復用時,且未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考慮原因為,盡管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相比,創傷相對較少,操作簡單,但同期背括約肌皮瓣重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手術創傷,因此康復時間相對延長,但整體康復用時并未較對照組顯著增加,且應用此種術式對病灶及淋巴結清除效果理想,可保證手術維持效果,因此在整體手術效果比較中,兩種術式康復用時、復發、轉移及并發癥相關比較中并未見顯著差異。在兩者美觀度比較中,研究組患者的術后乳房美觀度優良率為90.63%,高于對照組的65.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紤]原因為,改良根治術后患者術腔較大,乳腺結構喪失,乳房皮下脂肪缺乏支撐力可出現凹陷、變形等情況;而乳房重建技術中應用自體組織重建,可降低排異反應,改善乳房形態,同時背括約肌皮瓣顏色、厚度等基本情況與乳房相近,重建后對乳房外觀影響較小,進而達到提升美觀度的效果。所得結論與陳利東等[8]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在乳腺腫瘤外科手術患者治療中,與改良根治術相比,保乳手術+乳房重建治療效果與之相似,治療效果理想,且可有效提升患者乳房美觀度,整體而言優勢顯著,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