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健 徐穎 李芷萱
口腔頜面部容易在外力劇烈打擊下出現受傷骨折,尤其是頜骨[1]。口腔頜面骨折不僅會影響正常的咀嚼功能,還會直接影響人的面部形態,造成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降低[2]。因此,臨床常遵循面部外形和咬合關系恢復等實施治療。傳統治療主要采用鋼絲栓結法,但操作復雜,術中易造成牙齦疼痛,術后不適感較強,且容易引發牙周炎癥。基于此,本次研究將本院2018 年5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80 例口腔頜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40 例患者應用頜間固定螺釘固定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5 月~2020 年2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口腔頜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16~65 歲,平均年齡(41.43±8.64)歲;骨折原因:17 例交通事故、21 例外力打擊、2 例其他;開放性骨折18 例,閉合性骨折22例;骨折部位:上頜骨6例,頦部9例,下頜骨體12例,下頜角部7 例,下頜骨多發性6 例。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16~67 歲,平均年齡(41.58±8.95)歲;骨折原因:18 例交通事故、20 例外力打擊、2 例其他;開放性骨折17 例,閉合性骨折23 例;骨折部位:上頜骨5 例,頦部8 例,下頜骨體11 例,下頜角部8 例,下頜骨多發性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傳統手術治療,針對不同骨折類型選擇適宜手術入路。對上頜骨骨折患者,在口內上頜骨位置對應的前庭溝黏膜處做切口;對下頜骨正中骨折、頦孔區骨折的患者,在其下頜骨前庭溝位置做一個切口;對下頜角部骨折的患者,依據面部特征在下頜下方或者下頜后方切口。完成切口之后,首先清除骨折部位遺留的骨塊、骨片,其后合理選擇鈦板,并保證骨折線和鈦板相互垂直,制成貼合面部的弓形夾板,最后實施牽引,手術縫合。
1.2.2 觀察組 患者給予頜間固定螺釘固定治療。選用頜間固定螺釘,直徑為2.0 mm,長度為8 mm 與10 mm。手術前,先借助X 線影像觀察患者的受傷部位,明確骨折的具體位置與嚴重程度。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然后將頜間固定螺釘植入牙槽。使用足夠數量的頜間固定螺釘,植入牙槽嵴頂部下方或者上方1 cm 左右處,在與骨面垂直的位置進行鉆針鉆孔,擰入螺釘。植入一定數目的螺釘后,調整患者的咬合關系。使用直徑為0.25 mm 的雙股鋼絲從前至后依次穿過上頜植入螺釘孔洞,從下頜將螺釘釘頭自孔洞內穿出,查看患者的咬合情況。采用相同方法結扎對側鋼絲,并注意用螺釘刀擰緊固定,讓鋼絲處于緊繃狀態。仔細檢查患者的咬合關系,確定一切無誤后剪斷鋼絲,手術后患者要保持固定螺釘1 周左右。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6 個月,借助影像學檢查進行療效判定。顯效:患者的面部形態恢復正常,咀嚼功能、張口度及頜骨運動未出現任何異常,X 線檢查結果為一切正常;有效:患者頜面部形態良好,咀嚼功能、張口度及頜骨運動正常,X 線顯示骨皮質連續性相對較差;無效:骨折愈合情況不佳,出現植入物排異或者斷裂等不良事件。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咬合恢復情況,將咬合關系恢復如常判定為優;咬合關系進行簡單調整可恢復判定為良;咬合關系出現干擾判定為差。咬合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35.22±3.50)min、骨折愈合時間為(1.04±0.24)個月,均短于對照組的(45.08±4.34)min、(3.24±0.34)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10 例顯效、22 例有效、8 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80.0%(32/40);觀察組患者15 例顯效、25 例有效,0 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40/40);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889,P<0.05)。
2.3 兩組患者咬合恢復情況比較 對照組咬合恢復13 例優、18 例良、9 例差,咬合優良率為77.5%(31/40);觀察組咬合恢復18 例優、22 例良,0 例差,優良率為100.0%(40/40)。觀察組咬合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141,P<0.05)。
口腔頜面部位于人體呼吸道的上方,與頸椎、顱腦相鄰,當發生口腔頜面骨折后可能會引發頸椎損傷,出現出血、休克以及呼吸道梗阻等并發癥[3]。面對口腔頜面骨折患者,治療時首先必須明確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注意檢查頸部、顱腦及內臟等重要臟器是否存在損傷[4],經過全面診療后,為患者提供止血及面部修復、骨折固定修復。治療口腔頜面骨折的關鍵是恢復外形與咬合關系,讓患者恢復正常的咀嚼功能。但口腔頜面骨折容易影響患者的呼吸、進食以及語言表達,再加上骨折部位與人的形態有關,如果未進行適宜的固定與修復,不僅會影響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而且會讓患者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受到一定影響。因此,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與骨折固定方式是口腔頜面骨折的關鍵。
頜間固定螺釘于上世紀80 年代末被用于臨床治療中[5],其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去除容易,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與常規手術治療相比,頜間固定螺釘將植入牙槽骨的螺釘作為固定源,不需要專門剝離粘骨膜,損傷較小[6]。同時,手術后患者的上皮會將螺釘作為中心,迅速包裹牙床組織,能有效阻止唾液入侵深層組織,促進骨折線的愈合。其次,頜間固定螺釘與骨的相溶性較強[7],且支持穩固,植入后不會對患者的牙齒與假牙造成很大的影響,有助于患者恢復咬合關系。另外,與鋼絲結扎、牙弓夾板相比,頜間固定螺釘容易清理[8],利于患者維護口腔衛生。需要注意的是,頜間固定螺釘固定不適宜應用在咬合患者當中[9],應適當使用牙弓夾板提高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35.22±3.50)min、骨折愈合時間為(1.04±0.24)個月,均短于對照組的(45.08±4.34)min、(3.24±0.34)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咬合優良率100.0%高于對照組的7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彭布強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證實頜間固定螺釘固定術治療口腔頜面骨折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因為螺釘與骨相容性良好,能夠獲得較好的固定作用,同時由于術后愈合會以螺釘周圍上皮為中心收縮,形成保護,阻止細菌侵入,減少愈合時間。此外,由于只有幾根螺釘固定,對頰部黏膜刺激較少,患者舒適度更高。
綜上所述,口腔頜面骨折應用頜間固定螺釘固定治療效果顯著,有助于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及骨折恢復時間,同時能有效調整患者咬合關系,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