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王術華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在臨床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患者發病后易產生肩峰下滑囊炎及繼發肩袖損傷等一系列癥狀,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同時也是引發關節疼痛的重要因素。肩關節鏡下肩峰成形術是一種微創治療方式,其能夠有效探查和處理盂肱關節情況,在當前已經成為治療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重要方式。有研究發現,通過對患者實行肩關節鏡下肩峰成形術治療可以取得非常明顯的成效,能夠明顯緩解疼痛感,有利于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的盡快恢復[1]。本文針對肩關節鏡下肩峰成形術治療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療效進行探討,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6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41 例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20 例)和觀察組(21 例)。參照組患者男12 例,女8 例;平均年齡(55.12±1.02)歲。觀察組患者男11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55.49±1.5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肩峰下撞擊綜合征;且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由頸椎病所造成的上肢疼痛以及肩關節疼痛患者;合并糖尿病及其他疾病患者;嚴重臟器功能損傷以及存在出血傾向患者;嚴重感染及局部皮膚損傷患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患者實行常規治療。患者保持坐位,對肩峰前端下緣坐位壓痛點常規消毒,在切開點注入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實施局部麻醉,使用平刃小針刀沿三角肌纖維走向平行刺入,直到骨面為止。首先縱切5 次,針距為3 mm,之后左右各橫切3 次,針距為2 mm,并切開肩峰下緣軟組織瘢痕及粘連,之后在其肩峰下滑囊部位做通透剝離處理。
1.3.2 觀察組 患者實行肩關節鏡下肩峰成形術治療。實施常規氣管插管及全身麻醉。手術過程中控制患者收縮壓。患者保持90°側仰臥位,患肢外展45°并對其懸吊牽引,牽引重量不超過6 kg(一般使用2 袋3 L 沖洗液懸吊)。使用記號筆對關節鏡入路以及肩關節骨性標志進行標記,并對肩峰下間隙以及盂肱關節實行常規檢查。實施肩峰成形術,對肩峰下滑膜組織進行徹底清除,同時除去肩峰前外側角骨贅組織,對喙肩韌帶實行松解處理,對肩峰下間隙實施擴展處理,間隙控制在1 cm。在清理及松解結束后,對于小型撕裂肩袖要使用雙固定螺釘實行縫合固定;對于大型肩袖撕裂,由于不能將其拉回原點,只實施肩峰下清理。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肩關節功能以及疼痛評分,肩關節功能以ASES 評分、UCLA 評分及Constant-Murley 評分進行評定,評分范圍分別為0~100 分、3~30 分、4~100 分。以VAS 評定疼痛程度,評分范圍為0~10 分。②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疼痛感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關節功能明顯好轉,疼痛感緩解;無效:治療后患者關節功能以及疼痛程度未產生改變[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肩關節功能評分及疼痛評分對比 觀察組ASES、UCLA 及Constant-Murley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VAS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肩關節功能評分及疼痛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肩關節功能評分及疼痛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48%,高于參照組的5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導致的肩峰下間隙狹窄,且在肩關節外展和前屈下表現為肩袖組織、肱骨頭、肩峰下滑囊組織和喙肩弓摩擦、撞擊所造成的功能障礙及肩關節疼痛的綜合癥[3]。按照肩峰形態,臨床一般將肩峰分成Ⅰ型扁平肩峰、Ⅱ型弧形肩峰及Ⅲ型鉤型肩峰3 種類型。對于Ⅰ、Ⅱ型肩峰,其肩峰下撞擊綜合征及肩峰下間隙狹窄發生率相對較高,臨床中典型表現為肩峰前外側疼痛[4]。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治療重點在于減輕關節疼痛及降低肩關節功能恢復時間。有學者將其分為三期[5]:Ⅰ期年齡<25 歲患者,其肱二頭肌長頭腱以及肩袖組織會產生可修復性水腫癥狀或者出血性炎性綜合征反應;Ⅱ期年齡25~40 歲患者,其肩峰下滑囊纖維以及肩袖組織會產生纖維化變化,同時關節活動期間還會產生疼痛感;Ⅲ期年齡>40 歲患者,其會產生肩關節疼痛,并且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同時還會伴隨肩袖組織撕裂以及損傷。對于Ⅰ、Ⅱ期患者,一般對其實行康復功能訓練、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物治療以及理療,而對于Ⅲ期患者則實行手術治療,因Ⅲ期患者易合并各種癥狀,因此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還要思考對肩峰撞擊的因素,進而促進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有研究發現[6],肩峰成形術通過對肩峰下間隙進行擴大,能夠緩解肩峰下壓力,有利于降低肩關節內繼發性損傷發生率。
肩關節鏡下肩峰成形術是近幾年應用較為成熟的一種治療方式,手術過程中需要對肩峰下滑囊進行徹底性清除,并對肩峰下間隙進行充分暴露,特別要對肩峰下緣喙肩韌帶進行剝離處理,以便充分顯露肩峰前外側角[7]。肩峰成形術能夠通過后側及外側入路置鏡的方式觀察肩峰前外角打磨情況,可有效保證肩峰前外側角打磨平整,確保肩峰下間隙為1 cm,與此同時還可有效避免過度打磨所引發的肩峰端骨折。對于粘連性肩關節囊炎、肩袖損傷、鈣化性岡上肌腱炎及肩峰下滑囊炎等合并癥,手術后需要對其進行有效診斷,以便手術可以對其進行有效處理[8]。對于肩袖全層撕裂,需要以肩峰成形術為基礎實行修補處理,進而促進患者患肢綜合征的盡快改善,降低患肢功能恢復時間,避免再發肩袖撕裂。但是對于肩袖部分損傷治療,當前臨床依舊存在一些異議[9]。可見相比常規治療,肩關節鏡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對于改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緩解臨床癥狀及減輕患者痛苦均非常有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ASES、UCLA 及Constant-Murley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VAS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48%,高于參照組的5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患者實行肩關節鏡下肩峰成形術治療,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緩解疼痛感,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