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貝麗
基底細胞癌是一種皮膚惡性腫瘤,也叫基底細胞上皮瘤,臨床常見癥狀為斑塊、結節等,多發于面部、頭部以及頸部等暴露皮膚,且最為常見的部位為鼻部和面頰,通常以單發形式產生。當前臨床對于基底細胞癌的發病因素尚不明確。以往臨床常規治療一般對患者實行冷凍、放療、手術、激光及化療,其中以手術治療最為常見,雖然手術治療效果相對明顯,但是對于特殊補位皮損及年齡較高患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有著復發率高、無法根治、副作用多、創傷面大等不足。近幾年來,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的發展進步以及新型光敏制劑、光源的開發,有著靶向特征的光動力療法在對血管疾病、實體腫瘤以及癌前病變等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治療效果明顯。有研究發現,基底細胞癌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降低現象較為普遍,這很有可能與基底細胞癌的發生、發展及轉歸有著一定關系。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有著不良反應少、痛苦小、美容效果顯著、無瘢痕及高選擇性等優勢,并且能夠重復治療,在臨床中的應用相對普遍,并且對皮膚淺表腫瘤的治療效果顯著[1]。本文針對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聯合手術治療皮膚基底細胞癌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分析,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90 例皮膚基底細胞癌患者納入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參照組,各45 例。參照組患者男、女比為5∶4;平均年齡(63.00±3.08)歲。觀察組患者男、女比為3∶2;平均年齡(63.19±3.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2]:患者通過病理學檢查均符合基底細胞癌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家屬已經知曉本次研究,患者臨床信息全面;患者均不存在嚴重臟器功能損傷。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脂溢性皮炎以及黑色素瘤等皮膚疾病患者;存在免疫制劑、光敏藥物及糖皮質激素治療史患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患者給予單一外科手術治療。對患者實行常規消毒鋪巾,對皮損部位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藥物為2%利多卡因,之后開展手術切除治療。按照病理學報告在患者皮膚邊緣做一切口,長度約為0.4~3.0 cm,在切除皮損部位后最大程度切除癌組織。對于皮膚張力好且皮損面積較小的患者,在手術切除后可以對其進行減張縫合,對于皮膚張力較差、皮損面積大的患者則要進行鄰位皮瓣轉移修復或是擴大切除加植皮的方式進行治療,之后包扎切口。5~7 d 后可以拆線。
1.3.2 觀察組 患者給予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聯合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方法與參照組相同,手術拆線當天使用生理鹽水清洗基底細胞癌及其周圍皮膚,并使用無菌棉將水分擦凈,涂抹凝膠配置濃度為20%的5-氨基酮戊酸溶液,并使用無菌塑料膜封包,時間為3 h。密封完成后使用LH-600 型光動力治療儀照射涂抹部位,功率為120 mW/cm2,波長為635 nm,能量密度為90 W/cm2,照射時間為30 min,1次/周,治療時間為5周,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無進展后則可以停止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美容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美容效果參考文獻[3]分為治愈、顯效及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美容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高于參照組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美容效果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基底細胞癌是一種來自于毛囊外根鞘或者表皮基底細胞的腫瘤,以面部最為常見,通常情況下惡性程度相對較低。當前臨床對于基底細胞癌并無特效治療方式,因為腫瘤以患者頭面部最為常見,會影響患者的美觀度,所以治療逐漸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4]。以往臨床一般對患者實行局部用藥治療、放療、化療、手術切除以及激光治療,其中以手術最為常見,但是其不良反應多、治療不徹底、反復發作及遺留瘢痕等不足。對于基底細胞癌,早期對患者實行手術切除治療,雖然可以直接清除病灶,但是對于特殊部位的腫瘤清除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手術之后很容易引發各種不良反應,美容效果并不顯著[5]。T 淋巴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其由細胞免疫所主導,而在機體抗癌免疫中,細胞免疫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臨床研究表示,癌組織能夠及時分泌免疫作用因子,進而抑制對機體細胞免疫,所以對于基底細胞癌患者,亞群構成和T 淋巴細胞水平不但會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帶來影響,還與基底細胞癌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6]。
光動力療法是一種全新的基底細胞癌藥械聯合治療方案,光源以及光敏劑的應用能夠對細胞凋亡和壞死產生促進作用,進而實現疾病治療的目標,有著美容效果顯著以及重復性高等優勢,臨床應用范圍較廣,但是如果單獨應用,并不能取得明顯的治療效果[7]。對于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其不管是在尖銳濕疣還是中重度痤瘡等皮膚科疾病的治療中獲得了較為普遍的應用。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氧、光及光敏劑的相互作用,利用光動力反應選擇性破壞病變組織,但是其治療效果會受到光敏活性、輻射總量、光敏劑類型、光照射時間以及特殊吸收光譜等因素的影響[8]。5-氨基酮戊酸是一種第二代光敏劑,其是由輔酶A、甘氨酸以及琉帕酸在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作用下所合成的血紅蛋白合成中間物。通常情況下5-氨基酮戊酸在機體內的含量較少,而對于一些代謝較為旺盛的腫瘤細胞來說,進入到人體的外源性5-氨基酮戊酸可以被選擇性積累和吸收,且在各種酶促反應的影響下5-氨基酮戊酸能夠在細胞中轉變為原卟啉Ⅸ,這種化合物的光敏作用較強,能夠合成血紅蛋白。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不但可以對腫瘤組織進行準確定位,還可以選擇性殺傷增生較為旺盛的細胞以及癌細胞,且其并不會對正常組織細胞造成嚴重損傷[9]。另外,這種治療方式還有這美容效果顯著、治療簡便、不留瘢痕等優勢,容易獲得患者認可。基底細胞癌常見于頭面部,所以患者對治療后的美觀性極為重視。有研究認為,通過將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聯合手術治療,其并不會對手術皮瓣成活帶來嚴重影響,且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有著選擇性強、定位準確等優勢,能夠有效殺死增生細胞以及癌細胞,且不會對周圍細胞造成影響,對于強化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以及促進手術切口的盡快愈合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單一治療,其效果更為明顯[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通過對皮膚基底細胞癌患者實行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和手術治療,不僅可有效控制不良反應,還可以改善美容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對皮膚基底細胞癌患者實行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聯合手術治療,不僅可以有效控制不良反應,還能夠提高美容效果,安全性及有效性均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