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偉 劉權
高血壓和糖尿病、高脂血癥并稱世界上最常見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1]。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激增,人數高達2.5 億,高血壓患病率高達23.29%[2]。高血壓的發(fā)病機制復雜,尚未完全闡明。近年研究表明,頸源性高血壓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可能為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改變導致頸椎椎體解剖關系及受力關系紊亂[3],使椎動脈受壓缺血同時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節(jié),引起眩暈和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導致血壓升高,血壓升高后進一步加重缺血,互為因果惡性循環(huán),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生活[4]。頸源性高血壓與頸椎的異常密切相關,初期降壓藥物可能有效,但是一旦停服則極易復發(fā)。此外,該類型缺乏明顯特異性,常常與原發(fā)性高血壓混淆,延誤最佳診治時機[5]。由于藥物療效較差,今年我國學者開始探索傳統的針灸、推拿等中醫(yī)治療手段對頸源性高血壓的治療效果。故本研究旨在探討手法推拿正骨治療頸源性高血壓的療效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就診于本院診斷為頸源性高血壓的患者8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58~72 歲,平均年齡(63.45±10.72)歲,平均病程(3.8±1.1)年;觀察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57~69 歲,平均年齡(62.88±11.24)歲,平均病程(3.6±1.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高血壓病診斷符合《中國醫(yī)師協會關于我國高血壓診斷標準及降壓目標科學聲明》(2018)診斷標準[6]:在未使用降壓藥物情況下,非同日測量診室收縮壓≥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3 次。頸椎病診斷符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2 版)》標準[7],結合影像學和體格檢查(前屈旋頸、臂叢牽拉、上肢后伸等);②中醫(yī)診斷標準:頸椎病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高血壓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③中醫(yī)主證頭痛、眩暈;次證口干、便秘、口苦、苔滑膩、脈弦滑等;④對研究應用藥物無過敏;⑤自愿參加本研究,有較好的依從性,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存在嚴重的頸椎基礎疾病如椎管狹窄、錐體結核、骨折等;②既往診斷原發(fā)性高血壓、繼發(fā)性高血壓等疾病;③不能配合研究,臨床資料收集不全;④推拿部位皮膚破潰或存在感染。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采用口服降壓藥物:苯磺酸氨氯地平10 mg/次,1 次/d,晨起口服,連續(xù)口服3 個月。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推拿正骨手法:手法參照《中國推拿治療學》相關步驟操作:囑患者端坐于木質硬座椅上,脊背挺直,肌肉放松,雙手自然下垂,頭部前屈,醫(yī)師雙手放置在患者下頜角后方,向后牽拉同時按壓頭部,以此動作連續(xù)按摩3 min后,囑患者頭部左右旋轉,再進行前屈和后伸,若患者疼痛難忍則需挺直按摩,調整力度再次進行。同時雙手指觸摸上段頸椎橫突,尋找偏歪移位椎體。運用頸椎正骨手法復位移位椎體。按摩30 min/d,隔日1 次,5 次為1 個療程,治療3 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后降壓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明顯下降≥15 mm Hg 為顯效;治療后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10 mm Hg 為有效;治療后收縮壓和舒張壓無明顯降低或增高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后疼痛緩解情況:根據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標準進行疼痛評估,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按疼痛等級進行評分。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降壓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降壓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和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收縮壓和舒張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及疼痛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及疼痛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頸源性高血壓是由于頸椎病理性改變如頸椎增生、關節(jié)錯位或韌帶鈣化等導致的繼發(fā)性高血壓,上述病理改變刺激壓迫椎動脈發(fā)生痙攣,引起大腦缺血缺氧,二氧化碳升高進而興奮運動中樞,導致血壓升高[10]。該類型高血壓對于傳統的降壓藥物治療不敏感,療效差。而中醫(yī)手法推拿正骨從疾病根本入手,通過局部的按摩和手法復位,能夠明顯糾正頸椎相關小關節(jié)錯位,使頸椎恢復正常的受力和生物力學結構,能夠從根本上解除或緩解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的壓迫[11],促進血壓恢復正常。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收縮壓和舒張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手法推拿正骨治療頸源性高血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體現了傳統中醫(yī)手法治療疾病的優(yōu)勢。在臨床實踐中,治療疾病應從整體觀念和辨證思維出發(fā),頸源性高血壓,高血壓只是其標,而頸椎疾患實則為疾病根本,治療如果單獨應用藥物降壓是治標而不治本,但單純治療頸椎病則治本而不治標,優(yōu)化的治療方案應為標本兼職,既起到降壓效果,又達到治療頸椎病的目的[12]。既往研究也表明,降壓藥物聯合推拿正骨治療能夠同時達到降低血壓和減輕頸椎癥狀的療效,且治療后不易復發(fā),患者遠期預后良好[13]。
綜上所述,手法推拿正骨應用于頸源性高血壓治療中,能夠明顯減輕患者頸部疼痛,減輕頸部疾病,同時顯著降低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療效甚佳,體現了中醫(yī)治療疾病的獨特和長效優(yōu)勢,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