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閆韋祎(1986-),男,漢族,北京人,主要研究方向:事業單位制度改革。
摘要:隨著近些年國家針對科學事業單位“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事業單位也都進行了廣泛的實踐,其中中國科學院在2019年末出臺了“包干制+負面清單”試點通知,全面啟動了中國科學院系統的科研經費“包干制”改革工作。經過2020年一整年的改革執行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屬科研機構進行了大量的制度創新,其中差旅費“包干制”改革作為改革試點的重點,更是引起了院屬科研機構的普遍參與。本文探討了中國科學院系統差旅費“包干制”改革的執行現狀,并對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舉措。
關鍵詞:科學事業單位;中國科學院;包干制;差旅費
一、引言
自國務院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放管服”改革作為重點提出后,中國科學院系統就針對“放管服”改革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2018年習總書記在院士大會上更是明確要求破除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中的繁文縟節。2019年末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關于開展科研經費“包干制+負面清單”管理改革試點的通知》,為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實行差旅費“包干制”改革提供了制度依據。
中國科學院作為科學事業單位中舉足輕重的一員,是其中的主力軍、國家隊,基于中國科學院系統的相關情況研究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文基于中國科學院系統,通過多渠道調研,深入了解中國科學院系統自2019年末發出通知至2020年末,一年時間內的差旅費“包干制”改革現狀,對其改革的現狀加以分析,探討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旨在拋磚引玉為科學事業單位“包干制”改革提供幫助。
二、中國科學院差旅費報銷現狀
差旅費作為科學事業單位經費支出的一個重要方面,有著報銷金額大、佐證材料多、審批流程長等特點,差旅費也是中國科學院系統科研人員集中反映“報銷繁”的支出類型。
中國科學院系統差旅費支出范圍主要包括城市間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補助、交通補助以及雜費。在報銷過程中需要附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票據,住宿費發票,差旅費事前審批單,出租車票等等一系列佐證材料,如發生了退票或行程變更的特殊情況,還需要各類情況說明。
中國科學院系統差旅費發生的城市間交通費方面,通常因為科研任務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眾多的特殊情況,而說明情況的眾多票據、說明,又很難形成統一的要求。例如天文觀測因氣象原因延誤,導致出差日期延后,產生退票費、改簽費。地質研究需前往偏遠地區,乘車或其他交通工具進行野外科考,導致城市間交通費發生地點不連續等情況。為了保證會計憑證的可審計性和相關性,報銷人通常要進行反復地說明解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報銷效率。
中國科學院系統差旅費報銷的住宿費方面,通常根據職級確定報銷標準,在標準內憑發票進行住宿費報銷。但因科研任務在執行過程中,時間和地點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住宿時間有時不連續、不完整,科研人員在選擇住宿上缺乏靈活性,從而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科研工作開展。
中國科學院系統差旅費報銷的伙食、交通補助方面,通常按照地區不同標準進行補助,伙食通常按照100或120元每人每天進行補助,交通補助通常按照80元每人每天進行補助。
中國科學院系統差旅費報銷的雜費方面,主要包括票務服務費、出行保險、超重行李運輸等方面,原則上按照發票金額進行實報實銷。但在雜費的報銷過程中,通常也需要進行大量的說明解釋,從而完善相關支出的合理性,也是導致中國科學院差旅費“報銷繁”的一個因素。
三、差旅費“包干制”改革整體現狀
(一)、中國科學院下屬機構背景調查
通過調查了解并結合公開資料得知,中國科學院實行院所兩級管理。其中科學院本級內設13個機構,下屬單位145家。從下屬單位構成看,包含了管理機構13家、支撐機構8家、教育機構2家、科研機構108家和轉制單位14家共5大類145家單位[2]。
經過對中國科學院院所兩級各機構的分析,通過其主責主業和財務數據,并結合院所兩級各機構部門預決算公開數據得出,中國科學院系統中,最能代表科學事業單位實際情況的是其下屬的科研機構。科研機構是中國科學院面向科研一線,進行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最能反映科研業務的實際需求,最能體現相關制度運行的實際效果。為求調研結果貼合科學事業單位的現實情況,區分各類型機構的業務訴求,本文僅針中國科學院下屬機構中的科研機構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并分析其差旅費“包干制”改革執行的實際情況,總結相關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二)、差旅費“包干制”改革總體情況
隨著中國科學院“包干制”改革通知的發布,2020年陸續有院屬科研機構出臺實施了差旅費“包干制”管理制度。根據調研結果得出,院屬科研機構108家,其中有65家單位出臺了差旅住宿費“包干制”管理辦法,6家單位出臺了差旅費整體“包干制”管理辦法[1]。
出臺并實施了差旅費“包干制”改革的單位占到中國科學院系統科研機構的65.7%,率先探索實施差旅費整體“包干制”的單位占中國科學院系統科研機構的5.5%。
通過充分的走訪溝通和制度研讀,院屬科研單位在設計制定差旅費“包干制”管理制度時,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調研階段,主要面向院屬科研機構管理部門與科研團隊的一線工作人員。了解院屬科研機構差旅費報銷總體規模、發生頻率、報銷流程、單據數量等實際情況,綜合研判原有差旅費報銷制度對科研、管理工作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確定制度制定的范圍和原則。第二階段是制度設計制定階段,主要針對上一階段了解的情況進行制度設計。
各院屬科研機構在制度制定的過程中,大多采取了“可選擇、試一試、放得開、管理住”的指導思想。一方面明確差旅費“包干制”的報銷原則,并根據科研實際情況對報銷的范圍、補助標準等給予指導意見,切實使一線工作人員能夠依據制度進行差旅費“包干制”嘗試。另一方面明確差旅費“包干制”下的公示、監督規則,通過“誰包干誰承諾、誰承諾誰負責”的相關性原則,建立了科研人員的規則意識,強調了管理人員的管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