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科技研發是重要的智力勞動,可以創造巨大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其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強調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科研人員實際貢獻與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股權激勵等政策缺位、內部分配激勵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不過,一個事實是,經費緊張和人才瓶頸仍然是科技研發成果轉換的掣肘。
科研經費管理是科技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更好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促進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從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制、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等7個方面,提出25條改革政策和工作要求,其中包括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科研項目經費50%以上用于人員費用等。
創新和創業密切相關,實現創新帶動創業、創業促進創新的良性循環是“雙創”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我國創業企業整體創新水平較低。
今年2月份,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共同編制的《創業企業調查(三期)報告》發布。在本期調查中,85.5%的企業沒有發明專利,82.4%的企業不擁有非專利技術,88.3%的企業未參與行業、國家或國際標準的制定,94.8%的企業不曾擁有國家或省部級獎項。科技成果轉化效果較弱,85.5%的企業未產生企業技術交易費用。
與前兩期調查一致,資金和人才是制約企業創新的最主要因素。本期調查中分別有56.3%和48.7%的企業將資金和人才列為主要制約因素。
在人力資源方面,創業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相對欠缺。本期調查中,60.3%的企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10%,其中27.7%的企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50%,明顯高于前兩期調查。然而,仍有34.1%的企業研發人員占比不足1%。創業企業人員的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出現較大差異,本期調查中,74.9%的企業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的比例超過30%,其中21.6%的企業80%以上的員工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但在被調查企業中,僅有18.3%的企業員工擁有高級職稱比例超過10%,超過50%的比重只有3.0%。
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的差異,一方面與創業企業員工年齡結構和實際工作經驗有關,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營企業在職稱評定和高級人才引進中面臨的困境,完善職稱考評和人才流動機制仍是我國創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創新創業發展。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拓展企業融資渠道、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完善人才流動激勵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2018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提出著力促進創新創業環境升級、加快推動創新創業發展動力升級、持續推進創業帶動就業能力升級、深入推動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升級、大力促進創新創業平臺服務升級、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金融服務、加快構筑創新創業發展高地、切實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等措施。
中科院武漢分院科研處處長楊宗軍表示,在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經常接觸到科研院所和大學科技人員攜帶科技成果開辦公司等創新創業活動,耳聞目睹了他們在創業歷程中遇到的困擾和問題。首先,缺資金、融資難,是創業初期的企業遇到的普遍難題。其次,科研企業大部分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創辦,科技人員身兼多職,結果造成企業生產管理不合規,甚至受到監管部門處罰。這類企業普遍存在人員管理不規范、員工流動過于頻繁、市場業績不理想等制約企業發展的負面現象。
不懂企業管理,缺乏企業運營和市場營銷知識和經驗,是科技人員創業辦企業的“短板”。技術研發、企業管理、市場運營屬不同領域的業務范疇,有不同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應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種一人統管的“家長式”管理模式,嚴重制約了創業企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央及多個省市頒布了多個鼓勵在職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文件,大力支持科技人員面向產業、兼職創業,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應用。然而,在大批科技人員走上創新創業之路的同時,部分單位仍沒有出臺與之相配套的相關細則或辦法,由于單位內部政策不夠明晰,創業者對科技成果、專利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創辦企業股權分配、創業結束后的崗位安置和待遇等一些問題模糊不清,這使他們在創業的同時也心存顧慮。
8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后,有專家評論,該文件可作為全面改革科研經費管理體制的風向標。
《若干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從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制、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等7個方面,提出25條改革政策,有的放矢、精準發力,及時回應科技界關切。
財政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歐文漢坦言,只有充分尊重科研規律,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才能創造出更多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正因此,《若干意見》堅持遵循科研活動規律,本著能放則放、應放盡放的原則,圍繞“四個擴大”,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
“擴大預算編制自主權。預算科目從9個以上精簡為設備費、業務費、勞務費3個。”歐文漢解釋說,今后科研人員申報項目預算時,不用再編制材料費、測試化驗加工費等科目預算。同時,精簡費用測算說明,除了50萬元以上的設備費,其他費用只需提供基本測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