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在社會老齡化和養老壓力日益加重的現今,“以房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應運而生,也因此滋生了專門以老年人為目標的騙局。
近期,北京、廣東、河南等多地出現了借“以房養老”概念進行非法集資或者轉移老年人房產的案件,受害者損失慘重。10月13日重陽節當天,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老年消費提示,提醒老年人警惕“以房養老”理財騙局。
中國消費者協會表示,“以房養老”理財騙局的基本套路是,忽悠老人將房子抵押貸款,然后將貸到的款項投資于號稱每月可得高息的“理財項目”,老人將房產處置權交給理財公司。最初每月老人能收到相應的回報,但沒過多久,不光收益和本金得不到歸還,連自己的房子也被強制過戶,老人“錢房兩空”。有媒體做過不完全統計,僅北京地區陷入涉房理財陷阱的房主就超3000人,且大都為老年人。
在湖南省益陽市,年過七旬的陳國柱夫婦不久前有過一次慘痛的經歷。
他們把平時攢下的積蓄拿出來,投資了一家公司開發的老年公寓。據說公寓依山傍水,還有可以閑庭信步的長廊。公司承諾,老人可用投資換取未來入住養老機構的床位和服務,甚至有高達11%的年化收益率定期返利。
在公寓大樓里,某政府官員蒞臨指導的照片掛在醒目位置,還有政府頒發的證書、當地媒體的報道一并陳列在目。兩位老人認定這筆投資不會虧,因此傾其所有,全投了進去。沒想到等來的卻是機構非法吸存、錢被套牢的消息,連腰椎骨折都無錢醫治。
近年來,類似以養老為名的騙局層出不窮。涉案金額大,花樣翻新,令投資者特別是老年投資者損失慘重。
北京市的魏女士是普伴公司“穩貸寶”以房養老項目的受害人,她說,“本想以房養老,如今錢房兩空。”
2013年以來,175套房產的房主陸續卷入“穩貸寶”項目。他們將自己的房產抵押給小貸公司等14家金融機構,等機構放款后,再將款項如數轉給普伴公司關聯賬戶。普伴公司對房主們承諾,“房主什么都不用管,自有6%的年化收益率找上門。”
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普伴公司一直按時分紅,這讓魏女士覺得收益不錯,其間2次續簽合同。但令她始料未及的是,2018年5月,普伴公司爆雷了。魏女士如今要面對的不僅是房子被抵押,還有隔三岔五的催收壓力。
此時魏女士才意識到,原來簽合同時早有蹊蹺。她回憶,2017年10月31日上午11點半,普伴公司業務員帶她去公證處簽合同。由于公證處12點下班,普伴公司業務員一直拿合同催魏女士簽字。未及細看,魏女士就簽了。
簽完合同,業務員帶魏女士去不動產登記中心抵押房子給小貸公司,引導魏女士按其指引操作簽字。第二天,魏女士收到2筆借款,合計1200萬元,普伴公司業務員要求魏女士將錢轉給普伴關聯賬戶,稱“為了財務走賬”。
同為普伴公司“穩貸寶”受害人的李先生,也發現事情不對勁。辦手續前,業務員從未提及放款方信息,直到在公證處簽借款合同時,與某小貸公司的借款合同赫然出現。李先生咨詢業務人員得到的答復是:那是普伴公司的合作機構,簽約不過是走流程,借款利息由普伴公司代償,投資人只管安心收利息。
最終,普伴公司爆雷事件涉案資金12億元,眾多投資者深陷其中。
全國老齡辦、公安部、民政部、中國銀保監會早前聯合發布的“關于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中,提到四類當前養老領域的非法集資表現形式,以宣稱“以房養老”為名非法集資位列其中:一些企業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打著“以房養老”的旗號,通過召開推介會、社區宣傳等方式,誘使老年人簽訂“借貸”或者變相“借貸”“抵押”“擔保”等相關協議,抵押房屋以獲得出借資金,再將資金購買其“理財產品”并承諾給付高額利息等進行非法集資。
這些老人的遭遇,背后是打著“以房養老”旗號、非法吸存的騙局。此前,北京市打擊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曾對“以房養老”為名的非法集資騙局與陷阱,進行過案例式的揭底。
北京市打擊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不少公司利用國家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打著“以房養老”旗號,未經有關部門批準,通過召開推介會、社區宣傳等方式,為投資人指引并陪同辦理相關手續及簽署所謂的《房屋抵押合同》《借款合同》,誘使老年人抵押房屋以獲得出借資金,再將所獲資金購買其“理財產品”并承諾給付高額利息。

“此類公司和團伙通常會以某理財公司代理人或業務員的身份向老年人介紹理財產品,說服老人通過抵押房產獲得抵押款進而投資所謂的理財產品,承諾老人4%~6%左右的年化收益;而另一面,此類公司和團伙又會將老人的房產抵押給第三方,并許給第三方12%~24%的高額利息,最后在收取足夠抵押款后攜款跑路。”北京市打擊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此類案例危害性具體解釋道,“由于抵押合同主體分別是老人與第三方,因此,抵押房產的老年人通常成為第三方討債的對象。”
在“以房養老”的非法集資案件中,不法分子宣傳“優質項目”,做出誘人的虛假承諾,采取饑餓營銷方法制造出項目火爆、搶手的假象。當投資者眼中只有高收益、高回報時,本金已岌岌可危。此類騙局也成為多地打擊的對象。
深圳市打擊和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深圳市民政局今年3月曾經聯合發布《關于防范借養老服務之名吸納公眾資金的風險提示》。其中介紹道,當前,社會上一些企業、公司平臺及個人打著養老服務名義以高額回報為誘餌,利用多種手段,吸引廣大群眾進行投資。例如,一些不法企業以“以房養老”為名,通過為投資人包辦房產抵押借款等形式吸儲;以可實現“以房養老”“每月坐享高息收益”等名義進行宣傳,“實質上是將投資人房屋進行抵押借款,資金鏈斷裂后房產就會被行使抵押權,投資人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