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思雅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強調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前提,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前期各地結合實際,發揮優勢,在摸索中前進。從福建寧德推動海上生態養殖,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戈壁灘的綿羊出欄,林果區的豐收在望;從四川雅安滎經縣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到云南昆明的宜良花木城,實踐探索如火如荼,卓有成效。但也需冷靜思考,在探索過程中,很多方面值得注意。
必須始終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協同推進,亦有先后,其中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前提。大自然是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才可持續。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在自然之中,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每種生物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少了誰都不完整。作為世界的主宰,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尊重生物的多樣性就是尊重和保護自然。前段時間,云南西雙版納亞洲象群的北移經歷讓人記憶猶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裁兼理事會主席章新勝說:“亞洲象北移途中,居民主動避讓,使象群得以自由漫步。這一幕幕感人情景溫暖了全球,成為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范例,世界媒體的關注和點贊也呈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貢獻和引領。”
協同推進要以農村進步、農民富裕為目標。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農業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依托優厚的森林資源優勢發展中蜂產業,既維持中華蜜蜂的物種繁衍,又豐富了脫貧致富的產業支撐,帶動蜂農年均增收8000到10000元,2019年入選“110個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案例。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就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不斷完善產業鏈,調動各方力量。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大力調整金蓮花產業結構,著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產業鏈條。同時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共同推進模式,鼓勵龍頭企業在研發新品種、提供技術支持、包銷包收方面發揮作用。全縣金蓮花種植面積已達1.2萬畝,帶動上萬百姓增收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和保護了圍場周邊的生物多樣性。
堅持走綠色發展、持續利用的道路。如果說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前提,促進農民致富是目標,那么綠色發展便是實現二者協同推進的必由之路。追求效率、和諧、持續的統一,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就要運用系統思維,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形成與農村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汪厚俊是江蘇句容戴莊村厚俊家庭農場負責人,家里有100畝果園、100頭羊、40頭母豬、200只大白鵝、上千只蘇禽雞,只請了3個長期工,年毛收入卻逾百萬。小產出,大收益,都源于果樹下種植的黑麥草。種草能以草除草,抑制雜草;有草就有蟲,給散養的雞鵝提供食物,給豬羊作飼料,同時疏松土壤,腐爛了還可以用作肥料。小小的生態圈在家庭農場中形成閉環,家家如此,全村形成大生態圈。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產出的農產品綠色天然,當地也成為南京盒馬鮮生定點基地。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銀山。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之路任重道遠,探索的過程不能盲目,需有的放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是價值所在,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農村進步、農民富裕的目標是航向的引領,要始終堅持,不離不偏;綠色發展、持續利用是實現的路徑,要系統思考,才能行穩致遠。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