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平 魏美玲
摘? ? 要:隨著落葉松人工林面積擴大,落葉松球蚜發生較為嚴重,被列為太子山林區的主要害蟲。落葉松球蚜生活規律復雜,變形較多,防治難度較大。通過長期觀測記錄和防治實踐,逐步摸清了太子山林區落葉松球蚜分布及生活史,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落葉松球蚜;形態特征;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18-0084-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763? ? ? ?文獻標志碼:B
1? ?基本情況
太子山林區在我國臨夏回族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管轄范圍內,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規劃與管理下,建立了太子山國家級自然林業保護區,林區以太子山脈為核心山脈,由眾多山峰與溝谷組成,周邊海拔較高的山峰有巴楞山、公太子山、母太子山等。太子山林區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無霜期11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60 mm。保護區林地80 993.40 hm2,占總面積的96%;非林地3 706.60 hm2,占總面積的4%。森林覆蓋率為38.39%。林地按地類劃分,林地28 505.71 hm2,疏林地4 663.47 hm2,灌木林地36 834.21 hm2,未成林地5 200.66 hm2,苗圃地207.50 hm2,無立木林地2 603.43 hm2,宜林地2 965.74 hm2,林業輔助生產用地12.68 hm2。
2? ?太子山林區落葉松球蚜分布
太子山林區大面積種植落葉松,人工營林面積超5 566.64 hm2,覆蓋保護區有7個保護站和槐山子苗圃,以純林和針闊混交林為建群形態,高海拔地區有散生木。林區人工種植的落葉松發生大面積落葉松球蚜蟲害,具體發生情況如下:重度1 391.66 hm2(+++)、中度1 948.32 hm2(++)、輕度2 226.66 hm2(+)。在落葉松上主要以僑蚜刺吸落葉松針葉及嫩枝汁液,造成落葉松樹勢衰弱、嫩枝枯萎、生長緩慢、針葉短小,枝芽生長量減少,引發煤污病,影響樹木生長、成林、成材。
3? ?落葉松球蚜發生原因
落葉松球蚜的生長周期為兩年,根據落葉松球蚜繁殖特點,該害蟲發生的高峰期集中在夏季的6—7月,蟲害數量在氣溫回暖后,呈現出大幅度增長趨勢,由此看來,落葉松球蚜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溫度變化。同時,針對不同樹木類型,落葉松球蚜發生頻率不一致,主要受樹種及樹木生長狀況影響。為此,樹木管理人員需對樹木長勢、生長情況進行密切監控,確保樹木生長健康,期間需配合采取輔助性殺蟲措施,從根本上防止落葉松球蚜的生長和繁殖,降低落葉松球蚜蟲害的發生概率。
4? ?研究方法
選取有代表性的落葉松人工林設置(20 m×25 m)的固定樣地5塊,并每月觀測形態4~5次;設置樣線16條,隨機設定(20 m×20 m)樣地42個,每個樣地沿平行線或對角線抽取10~15株作為樣樹,上、中、下采集樣枝,隨機剪取20~25枝10 cm枝條調查蟲口密度。觀測落葉松球蚜特征形態及危害情況。采用野外調查法,綜合運用室內飼養管理研究模式,并設置落葉松球蚜標準觀測基站,根據落葉松球蚜生物學特征及太子山林區落葉松球蚜分布情況,判斷落葉松球蚜繁殖發育情況,采用對比分析的方式,在周邊環境中選取落葉松球蚜發生區域作為對比試驗對象,保證兩塊試驗區落葉松長勢和分布狀況基本一致,一邊采取藥劑提取的方式,將落葉松球蚜放置于室內進行培育,通過定期觀察和記錄,探究落葉松球蚜生長與繁殖規律,另一邊試驗區域保持樹木和蟲害數量及規模不變,作為試驗參考對象。
5? ?落葉松球蚜形態及發生規律
5.1? ?落葉松球蚜形態
太子山林區落葉松秋蚜以轉換寄主為生,完成一個生長周期要兩個寄主,云杉為第一寄主,落葉松為第二寄主。受經緯度、氣候、海拔、地形、水文等因素影響,太子山林區落葉松球蚜形態與原分布區有差異。落葉松球蚜在不同階段生長形態存在差異。
5.2? ?發生規律(時序)
5.2.1? ?發生為害
5月上旬隨針葉發芽開始吮吸針葉、嫩枝汁液為害落葉松,6月下旬至7月上旬球蚜幼蟲轉變為蟲癭形態,影響林木健康生長。
5.2.2? ?為害規律
隨溫濕度變化而異,先東后西,因東部海拔低、西部海拔高,保護區東部發生蟲害較早,西部發生蟲害較遲,時差10~15 d;隨溫濕度變化而異,由北到南,地形南高北低,由試驗區到緩沖區,時差5~10 d;由低山到高山,先陽坡后陰坡,也是隨針葉發芽遲早而發生。
6? ?防治方法
6.1? ?化學防治
用化學藥劑防治落葉松球蚜,早春第1代僑蚜初孵若蟲群聚密度大,在落葉松幼樹用25%抗蚜威乳油1 000~1 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在林區因交通不便,取水困難,噴霧器具搬運費力難以操作,林區大規模防治時,不采用此法。分別在山脊、山腰、山谷選取15 hm2落葉松林,在天氣晴朗無風、微風的清晨或傍晚分別用敵敵畏煙劑和13%廣敵殺蟲煙劑進行防治,并設點進行監測。經調查,敵敵畏煙劑防治效果在山谷地帶防治率為92%,山腰地帶防治率為81%,山脊地防治率為76%;13%廣敵殺蟲煙劑防治效果在山谷地帶防治率達87%,山腰地帶防治率為79%,山脊地防治率為67%。經對比分析,山谷地帶和低洼地帶煙劑流動慢,煙霧附著時間長,殺傷力強。山腰、山脊地帶煙劑流動快,煙霧附著時間短,殺傷力較差。傍晚濕度大,水氣回升慢,煙霧附著時間長,殺蟲效果好;清晨水氣回升快,煙霧附著時間短,殺傷力較差。通過敵敵畏煙劑和13%廣敵殺蟲煙劑防治的結果顯示,敵敵畏煙劑防治效果高于13%廣敵殺蟲煙劑[1]。
6.2? ?生物防治
近年來,森林保護采用投放害蟲天敵的方式,使森林資源恢復快,生態環境變好,害蟲天敵數量增多,這些天敵對球蚜的種群生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根據落葉松球蚜的分布規律,結合調查研究結果分析,保護落葉松球蚜的天敵,包括瓢蟲、食蚜蠅、盲蝽等生物,在落葉松球蚜分布較為廣泛的東北地區,集中投放蚜蟲天敵,對球蚜生長和繁殖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控制落葉松球蚜的發生量,期間可以根據落葉松球蚜的實際發生情況,采取人工助遷的方式,利用落葉松球蚜生物學上的天敵,實現對太子山林區球蚜蟲害的有效防治,調節落葉松球蚜的種群繁衍密度,改善落葉松林生長環境,提高木材質量和產量。
6.3? ?營林綜合防治
針對太子山自然保護區出現的落葉松球蚜蟲害問題,要求林業種植人員在營林作業后期應加強對落葉松的集中撫育管理,保證落葉松整體長勢,降低落葉松球蚜發生頻率,縮小蟲害發生范圍。在營林撫育管理期間,需要對秋冬季節落葉松進行重點管理,一旦發現蟲卵或幼蟲,需進行集中燒毀,降低落葉松球蚜的成活率,從而降低落葉松的蟲害情況。落葉松易發生落葉松球蚜蟲害,與此類植物的生長特點和習性關系密切[2]。為此,在落葉松營林造林期間,需要合理選擇營林地點,選擇抗病能力強且表面無病蟲害的木材,嚴格控制落葉松種植密度,保證落葉松有較好的光照條件,同時需適時灌溉和追肥,有效防止和避免落葉松球蚜的發生。落葉松球蚜具有轉主寄生的生長特性,在落葉松與云杉混交林中生長速度快、繁殖率高,在營林過程中,要求林木管理人員加強對混交林的綜合管理,減少和避免林木混交種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落葉松球蚜對林木造成的危害,優化混交林多層次、厚冠層的林分結構,提高林木對落葉松球蚜蟲害的防護效能,保證林木穩定、健康生長。
除此之外,太子山林區林木管理人員可以在綜合防治管理期間采用人工剪除的方式,對落葉松球蚜生長量進行控制,需要掌握落葉松球蚜生長規律和不同生長階段的形態變化情況,在球蚜蟲癭尚未開裂時,通過人工摘除,將落葉松球蚜蟲癭進行集中處理。林木管理人員需要在夏季對中幼生長期的林區樹木進行檢查,一旦發現落葉松球蚜蟲癭,要及時摘取和銷毀,操作方便且對林區生態環境無危害和影響,蟲害防治成本較低,但人員勞作量較大,適用于太子山林區中小規模林區綜合監管。
6.4? ?加強檢疫
落葉松球蚜主要發生在落葉松林區,落葉松球蚜主要來源之一是木材運輸的過程。為有效防止松球蚜傳播和擴散,在運輸木材期間,需要對木材進行檢測,嚴格執行相關木材檢測標準,對于存在或含有落葉松球蚜幼蟲或蟲卵的木材,嚴防入林,同時要對木材運輸設備及存儲環境進行定期消毒,采取專業手段,提高落葉松幼苗培育環境的安全性。
7? ?結語
落葉松受到春雪災害后球蚜為害較為嚴重,發生程度為++以上。落葉松人工林密度大,樹勢較弱,發生程度為++。落葉松在干燥的環境為害較重,潮濕的環境為害較輕。落葉松球蚜以落葉松和云杉為轉主寄主,所以不宜營造落葉松與云杉混交林,提倡培育落葉松與白樺、紅樺等樹種混交。因此,對林業蟲害進行有效管理,應將重點放在預防工作上,在林業造林階段,應優化林區結構,科學選擇樹木品種的搭配,配制合理的種植密度、樹種結構,強化林區管理,避免蟲害侵襲。
參考文獻:
[ 1 ] 郭亞民,李增. 天祝林區華北落葉松球蚜發生現狀與防治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2012(18):166-168.
[ 2 ] 貢倩,劉偉杰,吳香,等.落葉松球蚜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