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影,女,漢族,北京人。主要研究方向:公路建設的發展。
摘要:公路屬于公共類型的基礎設施,其作用是為社會提供相應服務,帶動沿線以及周邊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加強資金在區域內的廣泛流動。本文主要以公路在區域經濟以及社會發展中的各類影響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公路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存問題,其次經濟理論層面深入探究并分析其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公路建設產生的積極影響,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公路建設;區域經濟;經濟發展
公路屬于國家的戰略性資源,突出體現在促進各民族團結、維護國土安全以及帶動社會經濟這幾個層面,所以說公路是增進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陸路橋梁。公路建設在為人民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相應推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為沿線區域提供工作崗位,從而使區域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并且優勢產業的就結構也能實現優化升級,加快鄉村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同時,為旅游行業和物流運輸等外向型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的硬件設施,讓我國的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從經濟學角度深入分析公路建設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多種影響,以期望公路產業可以在未來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
一、公路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路管理體制問題
道路建設工作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修建技術和管理手段,當前時期我國在建設公路和建設管理兩者層面,已經有明顯的進步,并且發展狀況良好。但由于缺少理論知識支持,以及缺少足夠管理經驗,其管理體制與世界上先進水平仍舊存有差距【1】。從公路管理體制分析,我國的公路管理方面所體現出的缺陷,主要是受到管理方式的影響,因為大部分地區應用傳統方式開展管理工作,沒有將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應用其中。因此在發生緊急情況時,由于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時的現象,導致不能及時做出應對措施,對公路的正常使用造成嚴重影響,不能最大程度帶動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例如在極端惡劣天氣,應用傳統方式向管理區域傳遞數據會存在一定延遲性,不能充分發揮管理作用,影響應急管理措施的實施。所以公路既要大力建設,也要將管理放在首位,積極探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應用先進的管理技術手段,發揮公路在推動經濟方面的功能。
(二)經濟均衡發展問題
建設公路,其在針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雙面性影響。首先從積極層面分析,建設公路可以帶動沿線和周邊區域的行業經濟發展,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也存有積極影響,既為居民出行到來便利,也有效加強區域經濟與文化的友好交流【2】。因此從經濟和文化兩個層面考量,建設公路都是實現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的必然選擇。另外從消極層面分析,建設公路就會讓區域內的資金和項目流向其他地區,特別是人才和技術,這兩者的傾向性會更加明顯。在這種現象的影響下,各個區域在發展社會經濟的過程中會存在發展不均衡的情況,影響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同時也不能將全面發展的經濟指導理念落實到實處。所以這類資源流動現象對于社會經濟的穩定是有非常不利影響的。
(三)基礎交通設施問題
影響公路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帶動作用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公路出入口的位置和數量、交通樞紐的分布位置、直線公路質量等,這些細微因素對經濟發展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部分區域中,由于基礎交通設施的建設不合理,有建設過剩和不足的情況,影響區域對未來發展形勢的規劃,不能最大程度發揮公路建設的作用【3】。在部分地段,因公路當中的交通樞紐的設置并不科學,在修建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寬度問題,在公路的實際應用中,影響車輛行駛速度和行車數量。在運輸車輛的行駛過程中,公路樞紐寬度不足的地段很容易就會出現車輛擁堵,部分車輛因擁堵改走別路,同時也會為其他路段帶來通車壓力。這種情況由此會形成消極的循環,公路輻射區域經濟的作用不能發揮出來,從而約束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另外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公路網絡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問題也愈加突出,東部與西部、城市和城鎮的問題最為突出,這也是區域經濟差異化的主要原因。
(四)投資力度問題
公路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具有相對性,具體到實際之處,就是需要借助招商引資和項目引進等手段來輔助進行,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起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4】。換種方式說,區域經濟是否繁榮,必須要建立在硬件和軟件設施齊全的基礎上,這里提到的硬件設施就是公路,軟件設施則是指區域內的具體項目和外來資金投入,只有兩者共同發揮作用,才能有序促進經濟發展。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形式,部分地區過分夸大公路的附加功能,反而忽視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文化交流、政策支持以及引進項目等,忽視這些重點也是經濟發展速度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公路建設的作用要想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就要重視對區域投資環境的打造,在兩者的協同作用下才能讓我國整體經濟呈現平衡穩定發展的局面。
二、從經濟理論層面分析公路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促進作用
(一)區位經濟學角度
區域格局的優化需要依靠公路的建設與發展,從而改變區域交通的布局,逐漸轉變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從宏觀角度分析,在區域內的某一狀況出現變化時,該區域的作用和地位都會隨之發生改變,也就是說如果區域位置的突出優勢,就是發展區域社會經濟的便利條件【5】。建設公路可以讓區域空間結構更趨于合理,在空間層面上與社會經濟契合在一起,最大程度發揮公路對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另外傳統產業結構也要通過公路建設來進行改進優化,借助先進技術手段,實現自然資源的深度開發,讓區域內的經濟要素發展更為多樣全面,讓公路沿線的地區各項產業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并逐漸向趨于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
(二)增長極理論角度
增長理論最早產生于法國,是體現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觀點,內容中主要提出國家經濟處于協調發展的狀態,需要將單一或多個經濟增長中心,以區域傳導的形式擴散開來。所以發展區域社會經濟,要利用少部分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的區域和產業作為經濟增長極,以此來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公路建設就可以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之一【6】。建設公路首先要考慮區域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圍環境特點,這部分因素都會對增長極產生影響,并且存在潛在的發展優勢。公路建設的關鍵在于入口選址,因為公路兩側城市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動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在公路出口位置可以將運輸業和各類新型產業安排在其中,以此讓公路增長極的經濟擴散作用發揮到最大,逐漸使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產業規模得到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