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竹 丁娟 李子秋
全國婦聯一項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近30%的已婚女性曾遭受家庭暴力,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因為家暴發生自殺或他殺等極端事件。研究發現,家庭暴力不僅發生在文化程度和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同樣發生在學歷背景和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當中。從四川藏族網紅拉姆遭受前夫反反復復的家暴,直至離婚后依然難逃家暴的殘害,到紀錄片《中國反家暴紀實》及早期電影《風中有朵雨做的云》,再到熱門美劇《大小謊言》,無一不血淋淋地展現了家暴給人帶來的身體傷痛和精神傷害。尤其對目睹家暴的兒童來講,不論是短期的影響,還是長期來看都很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社會危害。
據一份基于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提供的數據撰寫的《2013暴力侵害兒童全球調查報告》發現,每年約有1.33億以上的兒童親眼目睹家暴。研究表明,目睹家暴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的傷害嚴重且持久,甚至出現暴力的代際傳遞等。一項對長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兒童進行大腦皮層掃描后發現,兒童大腦部分區域存在發育停滯,或特定區域對外部刺激異常敏感的現象,而這些均容易引發抑郁、焦慮、創傷后應激障礙、暴力犯罪等情形。如果沒有進行系統、專業的精神心理衛生干預,這些兒童成年后經歷暴力的風險將大大增加,給社會的安定造成威脅。
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而家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暴力不僅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也是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無論是直接受到家暴還是目睹家暴,都會對兒童的身心造成重大的危害。立足國情,遵循規律,無論是立法者還是施行者,都強調反家暴重在預防。那么,怎么理解家庭暴力屢禁不止,又該如何切斷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建立健康的家庭生態呢?
為此,我們專訪了三位精神心理衛生領域的專家老師:
梁月竹: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北京市精神衛生保健所宣傳與心理促進科主任;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知識及兒童精神疾病的診療技術。
丁娟: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員,北京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專家督導委員會主任;擅長:婦女問題和婚姻問題咨詢。
李子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督導師,美國加州和紐約州執照心理學家。擅長:情緒壓力、行為困擾、人際關系等。
本刊編輯
自從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以來,國內惡性家庭暴力事件依然頻發,令人觸目驚心,我們發現立法并不意味著暴力的終結,如何從精神心理衛生視角看待家庭暴力的發生?
●梁月竹:一個人的成長不僅受到早期經歷的影響,也會受到集體無意識的影響,這些都會造成現階段個體所呈現出來的精神心理狀態。有些人在親密關系中的暴力傾向,其實是為了認同施暴者,這不僅傷害周圍的人,也傷害了自己,甚至有可能觸犯法律。當施暴者的攻擊性和受暴者的軟弱性沒有得到有效的干預,那么他們生活中的暴力就會持續存在。
對于有孩子的家庭,當孩子目睹了父母或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模式,或耳濡目染,抑或是角色認同,他都很有可能在日后的生活當中重演著施暴者或受暴者的角色,這種暴力的代際傳遞引發的危害是可怕的。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是滲透在每個年齡層的,因此,所有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都應被重視。
●丁娟:家庭暴力會給社會、家庭帶來巨大的影響:一是經濟影響,二是精神傷害。相比身體愈合來說,精神創傷是一個長久的影響。精神健康最終也會反過來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和壽命。
在有暴力的家庭里,受暴力一方是很痛苦的,自我評價很低。甚至失去尊嚴,喪失社會交往能力。因此,家庭暴力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法律介入加以消除。
●李子秋:首先,個體的易感性。受生物基礎的影響,有些個體的攻擊性可能會更強,特別在家庭關系中就更容易激起強烈的負性情緒。
其次,情緒管理、沖動管理困難。對于發生在親密關系中比較常見的情緒,如嫉妒、憤怒等,如果個體本來情緒管理就有困難的話,就更有可能在家庭這種非常親密的環境下,呈現出暴力,給另一方造成傷害。
最后,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在家暴里可能會比較常見。如自戀型人格、反社會型人格、邊緣型人格或者偏執型人格特征,這些人格特征都有可能會增加家暴的風險。像有些個體有更強的控制欲,在家庭這個非常親密的空間里面,暴力行為就更有可能會呈現出來。
本刊編輯
從創傷心理學視角,如何解析兒童目睹家暴或直接、間接遭受暴力以及經歷情感忽視、虐待等這些負性童年體驗對成年后人際關系的影響?
●梁月竹:當個體從小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就看到通過暴力可達成想要的結果時,那么在他的心理發育過程中,自然就很有可能復制某一方的模式來完成心理建設,去運作他的生活。
事實上,創傷的記憶可能就是比美好的記憶更深刻持久,而且會對日后稍微有偏差的情緒體驗和認知行為模式有影響。所以童年所經歷的一些事情,不管是聽到的、看到的,還是親身經歷的,都會成為一個人的內在感知。在他的體驗當中,接受這樣的特殊刺激,那么勢必會形成一個心理節點,日后這個節點就像是一粒種子,當有類似的環境、事件、情境出現的時候,這個種子就會發芽,對他成年后的人際關系造成影響。
●丁娟:第一,動力定型理論。目睹家暴兒童有可能認為人際關系就是用暴力的方式去解決的,因此認同暴力一方的權威,長大建立家庭之后也傾向于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有些人也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遇到暴力時陷入習得性無助。例如,前兩年沈陽有個女士被丈夫打得遍體鱗傷,逃出來后又回家了。她講到從小爸爸就打媽媽,也打她。即使現在丈夫打她,她覺得還得回去,反正也習慣了。暴力使這位女士從小就被動力定型了,她很難靠自己走出來,需要相關專業工作者的幫助。
第二,習得性暴力。目睹暴力兒童有可能出現模仿行為。具體來說,它對男孩、女孩的影響也不一樣。對男孩的影響可能是長大了傾向于用暴力解決問題,對女孩來講可能認為被打都是自己的錯,逆來順受。
●李子秋:發展心理學認為,負性的童年經歷或者體驗越多,越能預測個體成年后的心理或者關系問題。目睹家暴是一個比較強的負性事件,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替代創傷。在有家暴的環境當中,就很容易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更有可能在情緒調節方面以及關系的維持中出現困難。
而從生物-心理-社會模型來講,有一些孩子天生復原力可能就比較強,情緒調節能力也比較強,他就更能夠抵御一些不健康的成長環境,包括家暴。也有一些孩子盡管家庭環境可能不健康,但要是他能在學校得到一些老師和同伴的支持,這樣也可能抵御家暴帶來的一些負性影響。還有一些孩子可能就比較不幸,缺乏所謂的保護因素,很大可能就會出現暴力的代際傳遞,把暴力方式復制到以后的人際關系當中。一方面是和他人的關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和自己的關系。因為當成長環境不安全時,就很難發展出比較健康的自尊。
本刊編輯
家庭中哪些常見現象屬于暴力范疇?怎樣識別家庭暴力行為的高危人群,增強對暴力的敏感度?
●梁月竹:首先,對于暴力的認知是很重要的。從家庭關系來講,主要存在夫妻間暴力、親子間暴力以及兩種暴力共存的三種類型。當遇到非正常狀態的互動,例如言語性的攻擊、冷暴力,又或者帶有個人性質的不當評價和判斷,就要保持警惕和覺察度。
其次,關注容易有暴力傾向的特殊群體。除了一些特定的人格障礙群體之外,還有易忽視的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群體。這個群體相當一部分人伴有情緒不穩定、沖動、情緒管控能力弱。
另外抽動的孩子有百分之六七十可能都伴有注意缺陷的問題,同時,其本身伴發一些行為上的問題,如沖動、傷人傷己。還有像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孩子,這些群體從小都應該得到關注。他們對情緒的處理可能會不到位,往往有很多心煩的表現,也可能會出現情緒失控、暴力的行為。如果早期不加以重視并得到系統的治療,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有可能一直延續到成人,成為有暴力行為的高危人群。
●丁娟:按照聯合國反家暴公約,家暴分為四種類型: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經濟暴力。
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識別:第一,看對方與人的相處方式。如果對方在家庭以外遇到一點小事情就特別容易沖動,情緒失控,這個時候或許就要警惕。觀察這是對方的性格特點還是一貫的行為風格,更主要的看是否有暴力行為。
第二,看對方原生家庭是否有家庭暴力經歷,有無經過專業干預。否則,可能就會有暴力傾向升高的風險。
●李子秋:首先,當你覺得不健康的或者充滿暴力的關系模式在不斷循環時,又或是感覺到在這段關系中不安全,自己的自信心也在日益削減,越來越討厭自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
其次,邊界感不被尊重。當出現言語上的攻擊和貶低,你已經向對方表達了你的邊界在哪里,如果對方依然不尊重你,這也是需要注意的信號。
最后,過度控制。對方表現出很強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有些通過引發你的負罪感,有些可能是通過經濟控制或者控制你的人際交往。特別是一些自戀和反社會人格特征的個體,有的時候會是一種特別隱蔽的控制方式,通常會有很強的迷惑性。當你意識到可能已經陷入一段充滿暴力的關系當中,且已經持續循環了一段時間,這個時候想要離開,可能會遭遇對方采取一些更極端的方式,這個時候一定要多尋求專業幫助。
本刊編輯
三孩政策下,如何預防和避免暴力的代際傳遞,拯救那些在暴力陰影中掙扎的剛剛開始的人生,還他們一個無暴力的未來?
●梁月竹:首先,進行全人群的宣傳倡導,激發認知啟蒙。在暴力初期或可能發生暴力前,雙方對于當前關系互動模式的覺察是重要的,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要考慮如何讓自己有一個心理成長。但有一些人的暴力行為是由病態原因導致的,那就要積極接受專業治療。只有解決了各自的問題,暴力的延續性才可能有解決的希望。
其次,倡導非暴力溝通。多用描述性的表達,少用評價性的敘述。更多的是談論現象和感受,減少言語溝通中的攻擊性。
最后,維護好自身的邊界。身體是應該得到尊重和愛護的,保護自己不被侵犯和傷害的同時,要關注受到暴力直接、間接影響的孩子,要保護孩子避免受傷害,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為了自己日后的生活幸福,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生活,終止暴力和暴力的代際傳遞是非常有必要的。
●丁娟:第一,加強執法和普法,給予法律賦權和心理賦權。當受到暴力侵害時,鼓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言語攻擊、肢體沖突等,這些都是暴力跡象,應該予以重視,培養應急處理能力。
第二,要知道家庭暴力可跨階層發生。遭遇暴力,不要受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束縛,應該要勇敢地申明立場。尋求專業幫助,如司法公安部門、精神心理衛生機構。家暴是一個長久的傷害,立法介入就是為了給家庭一片沒有暴力的藍天。
●李子秋:首先,預防肯定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一些正式的教育,還是一些非正式的教育,如果每一個個體都能夠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更多地了解健康的關系是什么樣的,人際邊界是什么樣的,學習健康的情緒調節技能和沖動管理策略,這都可能有利于減少暴力關系的出現。
其次,當暴力發生,能夠讓受害者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結束暴力關系,這需要法律、制度上有更好的資源支持和保障。包括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法律援助以及后續的相關支持。因為在暴力關系中待的時間長了,一個人和自己的關系很有可能已經土崩瓦解。哪怕離開了暴力關系,可能也是處于一個非常脆弱的狀態,需要重新塑造自尊,重建和自我的關系。
另外,家庭暴力很多時候都會影響孩子。一旦孩子出生在暴力的家庭當中確實就會很無力。因為在暴力環境(不管是肢體、言語還是情緒暴力)中成長的孩子,會有復雜的創傷體驗,甚至認為是自己的錯,這些都需要通過專業幫助,幫助療愈或者修復過去家庭暴力帶來的不良影響,這樣以后才更有可能去建立和維持健康的人際關系。
最后,預防和阻止暴力的代際傳遞。代際傳遞完全是可以阻斷的,應有這樣的信心,但前提是大家要有主動求助的意識。大腦的可塑性是貫穿一生的,即使成年以后,依然可有選擇,有力量改寫以往的家庭模式帶來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