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知名心理學者施琪嘉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寫道:“一個人一生所受的種種困擾大都源于幼年的創傷留下的陰影——他總是帶著一個有所創傷的內在小孩生活。這個內在小孩會以各種形象出現,例如自卑的、哭泣的、無助的、無力的、無望的,或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不信任、懷疑、不安全感的,對別人懷著厭惡和憎恨的,等等。”
回溯我在心理咨詢室中遇到的來訪者,他們帶著各種各樣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來到咨詢室中,坐在我面前的沙發上,思考著現在,對未來充滿著迷茫。每位來訪者的過去似乎都是心理咨詢中神秘的寶藏,是否要去探索這個名叫“過往”的神秘寶藏是心理咨詢師在咨詢中需要思考和認真對待的。
B來到咨詢室時,剛剛走出校園,進入工作崗位。在我們最初幾次的交談中,她說最近的工作狀態很差,她希望現在的工作狀態有所改變。B目前在一家不錯的國企做著一份與研究生專業相關的工作,B說自從她在北京找到現在的工作后,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對她的工作贊不絕口,并讓家里的小朋友以她為榜樣。可是,對于B來說,走上工作崗位的欣喜很快就消失了,轉瞬而來的是工作中各種各樣的困難。
B眉頭緊鎖地跟我講述著她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坐在她對面的我每每聽到她講起這些時,感觸最深的是她深深的焦慮和恐懼。
B回顧最近一次接到領導分配給她的任務時,她說“我那時手頭還有很多未完成的工作,這些工作都是在每周計劃內要完成的,領導突然把一項我并不熟悉的工作給了我,我整個神經都緊繃了起來”。B最終硬著頭皮,熬著夜,把工作完成,交給了領導,領導反饋說“沒想到B可以在這么短的時間中把這項任務完成得這么好”,之后,領導對B的工作成果和她的個人能力都表示了認可。B說,她聽到領導的稱贊時,并沒有覺得開心,只是覺得松了一口氣,“我緊繃的身體終于可以放松了下來”。
我讓B停下來,再去感受一下她所敘述的那種緊繃的感覺。B閉上了眼睛,眉頭蹙在一起,沒過一會兒,她就表示這種感覺讓她很不舒適。我和B一起追溯這種感覺在過去的哪些時刻出現過,最近幾次稍微困難的任務中似乎都出現了類似的感覺,即便有些工作任務是B很篤定她能夠完成的,但緊張和焦慮感會讓她的神經都繃起來。通過B的講述,我開始意識到,B的這種緊張和焦慮并非來源于工作中真實存在的困難。我讓B去嘗試回憶一些早期的記憶,B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她很快告訴我,她不想花時間去回憶過去,她只想討論和解決現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作為咨詢師,我會尊重來訪者的感受和個人意愿。當B拒絕去回憶過去時,我決定再給B一些耐心和時間。我們的咨詢在原地打轉了幾次后,B說最近她總是回憶起小時候和父親相處的一些場景。說到父親時,B的眼眶里開始有淚水打轉。B沉默了片刻,情緒恢復到平和狀態,她說:“父親已經變了,他現在對我溫和多了,我不應該再去指責他。”要讓發生過的創傷事件進入到當前的咨詢中,似乎還會有些阻力,那些阻力可能是來訪者試圖止住疼痛的傷口,也可能是來訪者想要試圖遮掉的傷疤,還有可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情感壓抑……
我陪伴著B在過去那些疼痛的經歷前徘徊,不去評判,只是和B一起等待說出這些經歷的勇氣。
B最終得以講出童年和父親相處的一些經歷,父親對B的要求很嚴格,B走路的姿勢不夠美觀,會被父親當眾批評;B遇到不會的作業題問父親時,父親有時也會暴跳如雷;B在成長中遇到困難需要求助時,似乎總會被漠視,有時甚至會被呵斥。B記得,她有一次因為身體不舒服沒有去學校聽課,導致課堂小測不及格,試卷被父親看到后,父親一臉慍怒,并將B臥室的門重重關上,告訴B測試題搞不明白就不要出來吃飯。B講到這件事時,身體抖動了一下。
能夠將過去浸泡在淚水中的經歷講出來,B耗費了很多的勇氣。雖然過程曲折,但B最終面對了這些。她開始知道為什么她會如此害怕面對工作任務,似乎一搞砸,她就又會像童年那樣被對待。即便B的領導并不喜歡呵斥和批評員工,B也不能自然地表達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每次都只好硬著頭皮接下任務。那些條件反射產生的緊張和焦慮也在耗費著B的精力,B無法坦然地尋求和接受他人的幫助,也無法帶著輕松的心態工作。
在B的故事里,那個存在于她內心里哭泣的、無助的、恐慌的內在小孩不停地在她的工作中出現,B被她內心虛設的工作環境圍困住,她無法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中寫到“我們療愈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辦法就是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種關系,這才是最大的療愈。”
在咨詢室中,每位來訪者都面對著當前生活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回溯過去似乎給本來就復雜的困擾又增加了負荷。作為咨詢師,我們要陪著來訪者一起繞過過去的“洪流”嗎?不管是在B的故事里我看到的,還是在書中學習到的,每當我們回溯過去,也是在試圖探索當前困擾的原因,回溯過去可以讓來訪者更好地理解自己。
當來訪者某種應對問題的模式反復在他的生活故事里出現,并且來訪者當前的感受和現實情境并不相符時,也許咨詢師可以陪著來訪者去探尋那把名叫“過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