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逢利
特大災害的發(fā)生不僅造成了人們的財產(chǎn)損失,更可能使人們痛失家人與家園,身心皆陷入深層悲痛之中。社會工作者作為災害救援隊伍的組成部分,既要助人們擺脫生理上的困境,更要助人們脫離心靈上的煎熬。但是在災害發(fā)生時社會工作者自身也是受害者,在災難或創(chuàng)傷性情景中,在遇到嚴重以及長時間的負性刺激和壓力下,也會出現(xiàn)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
從自我照顧視角上來看,社會工作者在重大災難時的危機干預中不僅要去關照服務對象群,更要懂得照顧個人的社交、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等方面。自我照顧是做真正讓你放松的事情,而不是別人認為有益的事情。同時,“自我照顧”提倡我們用時間、精力、金錢去照顧自己,厘清自己的界限,從而達到心身平衡。
●34歲的資深社會工作者小雙已經(jīng)從事社會工作6年了,最近她卻一直處于失眠、多夢的狀態(tài),并且在夢中會不斷驚醒。據(jù)了解,在幾天前小雙參與了兒童福利院的防汛救災工作。在汛情發(fā)生前,小雙便不斷地刷各種新聞報道關注汛情實時動態(tài),擔心洪水會淹到這里。某天凌晨,小雙接到轉移通知,便開始著手轉移,但在轉移的時候被劃傷了腳,由于條件的限制小雙并沒有得到及時的消毒和治療。之后,小雙總是夢到自己的雙腳發(fā)炎了并且很疼,整條腿都不能動彈,然后便會從夢中驚醒。
●24歲剛剛入職一年的社會工作者小靜,雖然從救災一線已經(jīng)回來4天了,但她說自己這幾天一直食欲不振,也不想出門,總是不自覺地會想起被洪水破壞的場景,被挖掘出來的遺體以及受災者失去親人的哭喊……感覺自己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沒做,但又不知道做些什么,很痛苦。
災難中的社會工作者也是常人,長期處于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情景中,會出現(xiàn)各種心理反應。這可能是由于面對異常或不尋常情景的正常反應,大多數(shù)人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恢復穩(wěn)定。但是,也有部分人群會出現(xiàn)心理障礙。如上所述,案例中的小雙由于在災難中受了傷,除了多夢驚醒,還出現(xiàn)了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其他癥狀;而小靜在幫助受災人員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并轉移到了自己身上,從而出現(xiàn)了替代性創(chuàng)傷。
早在2015年,中國社會工作出版社發(fā)布的一篇《社工也應做到自我照顧》中就提到“大家都把精力放在服務對象身上,花盡心思去開展服務。但是,社工們也會遇到消極、懷疑、創(chuàng)傷的時候,他們需要情緒宣泄、自我調整,做到自我照顧。”特別是,社會工作者在遇到重大災難時,他們比一般人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
在發(fā)生災難時,社會工作者需要前往一線救助處于困境中的人們,他們不僅體力上經(jīng)歷勞累,而且還承受著視覺上、嗅覺上、聽覺上以及觸覺上的各種各樣的刺激,使他們產(chǎn)生了“共情痛苦”,如果再加上他們的家人也可能是災情中的一員,那么三者皆對他們身體和心靈上造成嚴重的創(chuàng)傷且很難在短時間恢復。同時,在災難發(fā)生之后,要協(xié)助創(chuàng)傷當事人的服務工作使得社會工作者在生活中所持有的可控制、安全以及可預測的信念受到了威脅或挑戰(zhàn),其中包含了對自身生活與所愛之人生活的擔心,使得社會工作者的創(chuàng)傷還常常伴隨著“失落”,而且創(chuàng)傷事件后一切不同于以往,社會工作者要面對現(xiàn)實生活,也同樣要面對自己的失落。此外,他們還需要對受災人員進行情緒上的舒緩或干預。如果社會工作者沒有進行自我的干預與照顧,帶著這些負性情緒影響到工作的話,那么不僅專業(yè)性會受到質疑,而且會給服務對象帶來二次傷害。
著名法國心理學家奧麗安·奧杜爾曾在《替這世界好好照顧自己》中指出,照顧好自己是我們?yōu)閯e人做的最好的事情,而對于社會工作者而言,要提升自我覺察和自我意識,關注于自身,盡早知道自己受到了災難的影響,進行自我照顧才能更好地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yè)服務。
在參與救災前,社會工作者應進行心理保健知識的學習,知曉災難中可能遭遇到的情況以及如何應對,掌握一些心理衛(wèi)生的基本技巧,提高心理素質。但如果在救援前沒有足夠時間的話,應利用救災的間隙見縫插針地學習有關的知識。此外,對社會工作者事前的心理篩查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之一。
工作中的社會工作者要盡可能保證正常飲食、睡眠和休息等,睡眠不僅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而且助于緩解人們的肌肉酸痛、煩躁以及易怒的不良反應。災難后,社會工作者也應堅持每天參加一段時間的體育鍛煉。體育鍛煉能使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合理交替,避免神經(jīng)系統(tǒng)過度緊張,并且按大腦皮質功能輪換的原則,可以消除腦力疲勞。
社會工作者在參與救災的過程中要照顧好自己,調整心態(tài),及時與督導進行溝通,發(fā)揮自身專業(yè)力量,只有保障自身心理健康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人。背負著負面情緒的社會工作者很難去幫助到他人,而且還會在不經(jīng)意間給他人造成二次傷害。此外,社會工作者應在任何時候都對自己有自信心,并要不時地用內心的語言激勵自己,如“我很棒”“我表現(xiàn)得很好”“人們都很喜歡我”等,要給予自己戰(zhàn)勝困難和壓力的信心。
學會以平常心對待面臨的處境,順其自然,不要過多地去想面臨的處境或不斷回憶受災的場景。社會工作者要幫助自己銜接朋輩群體,盡量與同伴、朋友、家人談論面臨的處境,將自己的心理壓力傾訴給他們,這樣可以起到大家共同分擔和化解的作用以及對壓力的緩解,同時也能給自己一些心理支持。
人的大腦具有喜新厭舊、喜色好樂的特性,一旦變換環(huán)境,大腦就會在新鮮感的驅動下增加活力。所以,社會工作者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旅游、玩一些趣味娛樂游戲等,對緩解緊張與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災難來臨時,內心的世界始終需要我們精心呵護。社工路上,幫助他人更應關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