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龍
新冠肺炎病毒來襲,我國政府在疾病發展初期連出重拳:以科學的方法抗疫,以堅韌的決心治疫,以團結一心的民族凝聚力防疫,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2020年上半年第一波疫情防控逐漸顯現成效,曾一度出現國內感染人數清零的態勢。但同時,國外疫情卻日益加重,隨著感染范圍的擴大,狡猾的病毒在傳播過程中又出現了各種變異。變異毒株的再次來襲,無疑再次給我們的心身健康帶來威脅。
新冠病毒B.1.617是于2020年10月在印度被確認的,并很快在印度全境及英國傳播并蔓延至世界各地。值得一提的是,變異病毒的代表——德爾塔毒株,其病毒載量高、自我復制速度非常迅猛,被認為比其他變體傳播得更快,病人治療時間更長,更容易發展成重癥,且可能出現免疫逃逸。
什么是免疫逃逸?免疫逃逸是指免疫抑制病原體通過其結構和非結構產物,拮抗、阻斷和抑制機體的免疫應答。這句話說得有些晦澀難懂,其實表達的意思就是:我們的人體依靠免疫系統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如病菌等)。例如,我們感染了某種細菌或者病毒,我們的人體識別“非己”成分后就會產生防御反應,這些防御反應包括白細胞升高、發熱等,而我們“發炎”的過程便是機體的免疫系統與外來細菌“作斗爭”的過程。通俗地講,免疫逃逸就是這種菌株可以逃過我們的免疫系統,讓我們的人體無法識別這種“外來物種”,最終導致感染的持續存在。這里用“不戰而屈人之兵”來形容更為貼切。而“不戰”的主體卻是這個狡猾的新冠病毒變異株。
了解了新冠病毒變異株后您有什么樣的感受?您的情緒和行為是否會受到影響?是否覺得更加煩躁、焦慮、擔心、害怕?抑或是增加查看新聞熱點消息的次數,甚至發脾氣、摔東西發泄自己的煩悶?上述這些情緒和行為都是我們在面對疫情反復時出現的應激反應。
回想疫情好轉時,我們都有“松了口氣”的感覺,身體和心理從緊繃的狀態轉向放松和平靜,認為自己已經度過了危險期。然而,隨著反復出現的零星病例和目前略成規模的變異毒株的傳播,讓多數人覺得更加煩躁,“怎么沒完沒了”成了我們的口頭禪,也讓部分群體進入了心理應激的“衰竭期”。正常的生活遙遙無期,人們會隨之出現更多的負面情緒:持續的抑郁、強迫、疲憊等癥狀顯現,并一直得不到緩解。這時候,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成了重中之重,也是我們能夠正常健康生活的首要條件。
當我們長期處于應激狀態之中時,我們的認知很容易出現偏差,例如認為疾病無法戰勝,悲觀失望,每日唉聲嘆氣,生活在灰暗的調子里面,看不到事情積極的方面,只是一味地杞人憂天。抑或是國外的某些不理智行為——拒絕佩戴口罩甚至有過激者摘掉他人口罩或是毆打、驅逐戴口罩的人——都可能是由于認知偏差導致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此時,重建或是及時調整我們的錯誤認知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改變了錯誤的思維及對于事情的錯誤考慮,進而便可以改變由于思維繼發的情緒和行為。一些親身經歷或是感染新冠病毒的人認識到戴口罩、勤通風、注意手部衛生等行為的重要性,并開始納入到正常生活中且從中獲益的人便是認知重建的最好實例。
這里以薩因和理查森的焦慮控制訓練為例。因為我們會時不時地感受到焦慮,那么我們便在下一次焦慮來臨之前學會控制焦慮的方法,反復地操作訓練和現實應用,使我們在下一次焦慮來臨時能夠游刃有余而不是被情緒左右,出現不當行為。
控制焦慮的方法有很多,如放松訓練、正念禪修等,都可以將您從焦慮情緒中解脫出來,當您找到適合自己的克服焦慮的行為方式后,行為又可以作用于認知,讓您在面對同一事件時不再出現焦慮情緒或是減輕焦慮情緒的程度。
當再次遭遇應激事件時不僅我們的頭腦中要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同時我們的行為也產生了因反復訓練而產出的“肌肉記憶”。這樣認知糾正錯誤行為,同時正確行為也不斷調整錯誤認知,使得再次經歷應激事件時,我們能夠有更加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會被情緒所左右。
正確的認知:疫情期間,做好必要的個人防護有助于提高內心的安全感。積極接種疫苗、減少外出和聚會、戴口罩、勤洗手、進行必要的消毒,這些積極有效的防護措施可以降低感染風險,可以減少自己的緊張情緒。
正確的行為:①準確、適度關注疫情信息,避免替代性創傷。“替代性創傷”指普通人在目擊大量的災難性場景后(例如新冠肺炎出現之初大量民眾被感染,醫務人員超負荷工作甚至感染死亡等),因為同理心(或共情),而間接導致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問題,甚至精神崩潰的現象。②規律的飲食和睡眠。③通過自己的興趣活動來調節和宣泄不良情緒。④通過心理危機干預熱線等方式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幫忙疏導、宣泄情緒,切不可諱疾忌醫。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是我們這個時代整個人類的浩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大災大疫面前顯得尤為重要。愿我們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收獲更加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