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墨畫在中國傳統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種神秘的東方之美,水墨畫中的“筆墨”手法,有別于西方畫作,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韻味,在畫中能夠傳達出東方意象之美,每一幅畫都蘊含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水墨畫作畫的關鍵在于“筆墨”的運用上。我國現當代的水墨畫創作正處在轉型期,在轉型的過程中,各類筆墨技法也都在推陳出新的階段,“宿墨”技法是水墨畫創作中常用的筆墨技法之一,在轉型中迎來自身的創新。文章結合現當代水墨畫中宿墨技法的運用,研究宿墨技法在水墨畫中的創新應用。
關鍵詞:水墨畫;宿墨;創新;風格表現
中國歷史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畫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中閃亮的一顆星。中國水墨畫不僅是中國的國寶,甚至在世界藝術舞臺上,中國畫也居于前沿和領先地位。水墨畫的博大精深,離不開水墨的獨特效果。水墨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博大精神和智慧,也是東方文化的象征。對于中國畫而言,尤其是水墨畫,筆墨技法是表現水墨畫藝術語言的一種方式,在水墨畫創作中,墨的運用是筆墨技法的基礎之一,也是中國畫的魅力所在。
一、宿墨的概念
宿墨由古代用墨技法演變而來,核心在于“宿”字,“宿”并非僅指隔夜之意,而是研磨出的新鮮墨汁(圖一)在長時間不使用的過程中,墨水中的膠水會隨著水分蒸發而消失,墨水中的膠水和墨會分開反應,出現粗糙的顆粒。在這樣的墨塊之中,再次加入水,此時的墨水是沒有光澤的,也就是宿墨(圖二),使用時會產生與原墨不同的藝術效果[1]。
二、宿墨的審美風格與特質
(一)民族精神
宿墨的形成,其實是一個升華的過程,原墨經歷蛻變,新鮮變得陳舊,輕薄變得厚重,最后形成具有獨特特性與藝術表現形式的宿墨。輕薄與厚重雖是一組對立的概念,但在審美上卻不是對立的,而是有著各自的特質,在藝術創作與畫面表現中相輔相成,別具一格。意境與精神一直是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靈魂”,中國水墨畫畫家一直致力于在畫作中完成精神與意境的融合,并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與墨法體現意境和精神。宿墨的色彩、表現形式以及形成過程,都與厚重、淳樸、沉著的中華民族精神相契合,因此,宿墨筆法帶給觀者的主觀感受,就是一種堅韌不拔、內斂平和的民族精神。例如著名畫家黃賓虹,他的作品中總是透出一種“渾厚”之感,被稱為“渾厚華滋”。精神的體現不能依靠單一筆墨技法來判定,而是要通過畫面的整體來感受其藝術語言與精神信仰[2]。
(二)韻律之感
韻律之感是一種節奏感,是一種規律性的美感。將宿墨運用在畫作中,需要畫家親身體驗和觸摸創作,對比大自然中各種有規律的形式之美,再將體悟到的韻律進行藝術表達,呈現出一種和諧的美感。宿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將剛柔并濟、虛實相生的形式美,以主觀色彩進行表達。黃賓虹曾說:“因為墨色變化,可以相互為用,如求濃以淡,畫黑顯白,此法之變化,有干才知有濕,有濕才知有干。”墨色變化體現的就是剛柔并濟的過程,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黑白的對比也能體現節奏、韻律之間的關系。宿墨的視覺特征決定了宿墨明顯的燥性。淡宿墨的顏色較淡,當筆尖濕潤時,可以用作涂抹朦朧的墨暈。不同于傳統的干法對比,是宿墨的特點。在探索宿墨的過程中,將生命與自然的體驗融入創作,就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境界[3]。
三、現當代水墨畫家的作品與藝術特點
(一)黃賓虹宿墨運用特點以及風格
黃賓虹是宿墨運用的大家。宿墨在黃賓虹眼中就是一匹“駿馬”,即使這匹“駿馬”曾經被埋沒,但遇見黃賓虹這個“伯樂”之后,就變成了一種洋溢著藝術之美的筆墨技法,廣為畫界所用。在黃賓虹的畫作中,能夠清晰看出宿墨獨有的特點—黑且無光。在黃賓虹的筆下,濃稠的宿墨疊加到新鮮墨汁上,畫面中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這是由于宿墨獨特的化學性質,使脫膠之后顆粒感更強,在與新鮮濃墨疊加后,墨色更加濃郁,畫面對比更鮮明。新墨與舊墨之間,并沒有違和之感,反而生出一種渾然天成的厚重,這就是宿墨在黃賓虹先生筆下所表現的意境與精神。
黃賓虹對宿墨的運用可謂是得心應手,他的畫作中常會出現令人嘆服的“亮墨”。所謂“亮墨”,就是在宿墨之上,以水暈染之后,再點以宿墨,起到點睛之效。這種技法使宿墨之美通過亮色躍然紙上。他還總結了一套宿墨的繪畫理論,使宿墨成為一種特殊的繪畫語言,為未來的人們學習宿墨提供了理論基礎。正是因為黃賓虹在山水畫中運用宿墨,帶來了新的可能,并總結了宿墨的特點供后人學習,所以后來許多畫家不僅在山水畫中運用宿墨,也在人物畫中運用宿墨。在學習黃賓虹的基礎上,當代畫家李翔也開始嘗試宿墨的運用,使宿墨在當代水墨人物畫中大放異彩,成就一種新的水墨之美[4]。
(二)吳山明的淡宿墨人物風格賞析
吳山明在黃賓虹的宿墨運用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同時,他作為新浙派人物畫代表,宿墨運用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新浙派的影響。吳山明將傳統山水畫的技法運用到人物畫中,在傳統技法與宿墨技法的融合下,畫面變得生動,富有生命力。人物與背景環境之間濃淡相宜,呈現一種“人淡如菊、景淡如云”的觀感,而這種獨有的意境歸功于吳山明對宿墨的創新(圖三)。淡宿墨,顧名思義,“淡”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淡宿墨的運用改變了宿墨在人們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并展現出宿墨的另一面。宿墨在水的加持下,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的不可捉摸之感,而這種變化也給藝術家帶來了描繪無盡想象空間的可能。淡宿墨的藝術表現手法,基于宿墨的單純,隨水而變,既能表現原有的畫作意境,又給創作者自由發揮的空間,看似隨便,實則有跡可循。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間,意與境實現高難度的統一,呈現出與西方造型迥異的飄逸質感[5]。
(三)周京新對宿墨在水墨畫中的運用
周京新老師是當代宿墨人物畫畫家的代表之一。周京新多才多藝,他早年學習工筆,中年學習寫意,得兼二者之長。一般來說,寫意與工筆的創作往往是相互制約、不兼容的,但在周京新看來,二者已經成為一種互補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繪畫史上許多早年研究工筆人物的畫家,到了晚年,往往轉向研究寫意人物畫。
在周新京的畫作中,尤其是水墨人物畫,宿墨被運用于人物的皮膚、著裝以及背景的山脈,宿墨的筆痕在畫作之間穿梭,運筆行云流水,人物的衣著中仿佛能看見呼之欲出的山川。宿墨并不應用于整幅畫作,而是作為畫作中的“點睛之筆”。作畫需要創作者將靈魂融入技法,周新京利用宿墨,對當代水墨人物畫技法進行了創新,不僅使畫面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還為后來的創作者創作水墨人物畫指出了有意義的方向[6]。
(四)宿墨的審美價值和意義
1.凸顯個性
繪畫藝術強調藝術家的個人風格,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可以讓觀眾在復雜的藝術呈現中區分藝術家的風格,識別藝術家的作品。要形成自身獨有的藝術符號,藝術家需要進行長期的筆墨實踐、文化積累和生活體驗。這是一個自然的提煉過程,而非盲目臆想。黃賓虹用中國傳統水墨構成了他“渾水”的藝術語言。吳山明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水墨是他審美傾向的載體,中國傳統水墨也是他獨特的藝術語言。藝術家的語言往往基于個人的審美感受和實踐。宿墨的發展豐富了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為許多中國畫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靈感。
2.傳統與創新相融合
中國畫的當代性是目前討論最多、爭議最大的話題。當代畫家和他們所創作的獨特作品,均強調個人的精神自由,抨擊保守的創作思路,主張采用新材料和新的繪畫方式。但是,歸根到底,中國水墨畫的精神是筆墨的精神,中國畫的表現力永不疲倦。筆者認為,中國畫的發展要結合當代意識,這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和精神追求,但同時,中國畫創新不是拋棄傳統,而是在繼承優秀筆墨技法的基礎上,在順應時代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表達,適當調整[7]。
四、結語
總之,在堅持筆墨精神的基礎上,向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學習,取長補短,與時俱進,才是中國畫發展的原則。宿墨在藝術家“需要”的時候得到推廣 ,它既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又真正創新和發展了中國水墨畫。因此,宿墨的方法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構造了筆墨語言表達的全新境界。
作者簡介
潘文宜,1983年11月生,女,講師,本科,研究方向為美術學、視覺傳達。
參考文獻
[1]胡俊.寫意水墨畫的“現代性”吳山明的宿墨風格[J].新美術,2020(9):114-120.
[2]陰婷婷.水墨畫中宿墨法的研究與應用[J].山西青年,2021(6):117-118.
[3]敬業佳.論水墨畫中宿墨技法的研究與運用[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19.
[4]王迪.淺談當代水墨畫特殊技法的運用[J].藝術家,2019(4):32-33.
[5]吳思怡.南宋山水畫對日本水墨畫的影響—以夏圭、雪舟為例[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8.
[6]杜圓,董可木.基于唐宋時期文人意筆山水畫的探討—以水墨畫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1(1):83-86.
[7]劉潔.守正創新:“中國畫”和“水墨畫”的發展趨勢[J].青春歲月,2020(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