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衛東
(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大連 116044)
大體育觀是指從宏觀上、整體上把握體育事業同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發展關系。即把體育看成是人們追求健康美好生活和自我完善的文化現象。大體育觀是以教育為本、貫徹體育習慣及常態為目標和指導思想、以大社會為基礎、科學研究為輔助動力等,廣泛而持久、結構繁瑣而復雜的網絡體系。所以體育是大家的體育、是人民的體育,是大體育。
大健康觀的核心是國家健康價值觀,是全民健康的價值觀,實則為一個國家核心資本和戰斗力。健康權是人的基本權益,受國家和體制保證和保障的,所以公民健康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同時民眾的個體健康就是公民的基本社會責任。所以“以人為本”首先是健康,先進的生產力和人民的小康前提必須是“健康”,不僅要有健康的心理還要有健康的體魄,更要求有民眾的數量和范圍來保障。大健康定義中的“健康”是由地理生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文明程度、人員素質、百姓認知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健康水平,是反映國度文化、自然生態、進化發展、繁衍教育等重要指標;大健康會促進國家核心資本和戰斗力、使國人身心康健愉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現有的基礎上登峰造極。
高校體育是高等教育階段的學校體育,是一個人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高、最后階段。如何順應時代發展,結合高校體育指導方針要求,在大體育、大健康視角下,加強高校學生體育健康素質培養。這是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急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大前提,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健康第一、珍愛生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負韶華、砥礪前行;知行合一、勇于奉獻、胸懷博愛、立志高遠的高素質健康人。
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和接班人的綜合素質及能力,是綜合國力的體現,高校教育是教育關鍵所在,對于國家中堅人群及未來接班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培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大學生不僅要擁有健康鮮活的生命,還應具備崇高的德育和體育素質,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紅專人才。所以我們要在體育教學中引入“生命教育”的概念,教育孩子們崇尚和珍愛生命、強身健體助力漫漫人生路。改變和重置核心生命意識和價值觀,從而懂得珍惜和感恩,愛己愛人、精忠報國,并努力發奮、奉獻進取,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體育教育學意義深遠,不僅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體魄,更與國家、人類乃至全球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站在教育學的立場上開展體育活動,是一個以人為本、教育為核心的大體育觀,高校體育教育要有這種認識高度和責任擔當,方能充分發揮體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特殊作用。
“生命科學”的大學教授是通過開辦專門課程進行知識傳授,讓學生學習并知會生命起源、孕育生長、發展繁衍、疾病及防疫乃至死亡等生理客觀知識體系。讓更多的人們懂得生命、理解生命,從而尊重鮮活的自己和他人,由此從心靈深處感悟和珍惜生活,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逸、邁向家庭和事業的成功,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價值。
首先要珍愛和敬畏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更是自己的主宰者,所以必須秉承 “敬畏生命”的根本去架構和傳播知識和文化,激發孩子們強烈的生命和堅強的意識,充分認知生命的可貴、和對生命的渴求和依戀,感恩父母和社會,不僅僅要愛惜自己,更要尊重他人,從而自愛、博愛并擴展到珍愛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地球是人類的大家庭,所以衛生健康是每一個世人的基本職責和義務所在,這關系到全人類的健康安全及持續發展。所以個體的健康和安全關系到國家和世界的健康和安全,全球人類都是休戚相關、緊密關聯的共同體。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衛生和健康安全是全人類都需要密切關注的切身問題。在校大學生不僅要認知自己的個體生命健康、還應覺悟群體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知識層面的認知,更是責任和擔當。這種認知和執著,不僅是求學路上的強大助力更是未來人生路上追求夢想、實現理想、開創進取的源動力。讓每一個學之驕子大膽求索新生知識和未知領域,全身心投入漫漫人生路,在緊張而熱烈的學生階段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社會能力,在未來步入社會的時候能夠張馳有度、游刃有余。充分發掘自己的潛力、迸發靈感小宇宙、實現自己的理想,熱愛祖國、奉獻社會,做有益于社會和人類的有志青年,充分體現自身價值。
健康從來都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是人類繁衍、生存和發展進步的一個基本前提和要求,沒有健康就一事無成,健康既屬于個人,也屬于社會。健康素質就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健康認知與健康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品質,或稱之為健康素養。它是貫穿于人的一切健康行動和生活中。
“健康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民族健康素質為宗旨的健康教育。這一教育著眼于未來人類及社會長久而持續發展的要求,所以應面向全體學生群體、從小從頭洗腦先入、從而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質。
“健康素質”教育應重點關注健康態度、體育能力,不僅要求會體育、能體育、更要從主觀能動性上生動、活潑、主動地要求和發展。
盡管社會的發展呼喚素質教育已多年,可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依然巨大。在這種重分數、輕體育的學校教育影響下,學生生活難以自理,心理品質脆弱,責任心不強等非社會行為,已成為一種心理疾病。高分低能直接導致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整體普遍低下,應試教育的心理慣性也將繼續影響著他們在大學學習和以后的生活。
發展素質教育已被認為是21世紀國內外教育的中心特征。高校的健康素質教育實則為提高民族健康素質的關鍵教育。不僅因為受教人群起著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更是國家和社會乃至全人類長遠發展的要求。高校體育素質教育應面向所有高校大學生,不僅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健康認知,更要提升培養大學生的健康態度和能力、促進他們在健康的道路上靈動鮮活、主動積極、進取創新、擔當奉獻。
高校體育教育是一個國家體育教育的“龍頭”,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直接影響著國家高中及以下體育教育的變化。而體育教育與社會需要脫節的問題在高校體育教育中非常典型,形勢也非常嚴峻。但另一方面,時代也為高等體育教育的改革帶來了最好的契機,為高校體育教育徹底擺脫舊面貌,走出新型的學校體育教育與社會相結合的道路創造了條件。
體育健康素質教育還應擴大外延,建議在高校體育教育課程中增加多學科教育:如生理解剖學、科學營養、烹飪實踐等,開展和滲透健康素質相關的知識性傳播和了解,如科學作息、中西醫知識、中國傳統保健等,讓高校大學生不僅會體育鍛煉、更要明白初心和目的,同時懂得科學養生和保持,從而提高整體體育健康素質。全面的體育健康高素質才是個體健康的保駕護航,也是實現人類大健康的前提和保障。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期,高校階段的體育教育要加強“知”與“行”能力和思想的培養。在強調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和完善學生個性的發展,注意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掌握強身健體方法,堅持鍛煉、增強體質,從而精力充沛地工作和生活,乃至終身受益。
(1)首先,要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樹立終身體育意識,養成鍛煉習慣,促成行為規范和穩定。
(2)培養學生自我設計體育鍛煉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提供自我設計鍛煉的機會。
(3)培養學生自我組織和管理的能力。大學期間,學生各方面逐漸走向成熟,許多學生都由原來的依賴性轉變成自立性,并且能夠逐漸組織和管理自己,因此,這一時期應該注意引導和培養學生自我組織和管理能力,發動學生參加各類活動的組織管理工作。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教育水平、健康觀念、生活理念及養老方式都發生著代際變遷。全人類的老齡化來勢洶洶,勢不可擋,人們的追求不僅僅限于物質生活,更加向往精神生活及品質生活,并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目前的在校大學生們儼然成為新生代和中堅力量。在未來嚴峻的國家健康事業中,如今90后、00后的大學生必將成為踐行者、參與者、亦或是領導者。
高校體育教育還要教育學生牢記初心使命,勇于責任擔當、踐行知行合一、不負韶華、砥礪前行。這種思想和覺悟是一種強大的源動力,會促進和推動學生在大學校園積極主動、大膽求索、追求進取。大學期間不僅收獲學識,更能強健自己的身心,提升綜合素質,為將來步入社會、進入工作角色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奉獻社會、精忠報國、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日本是我們的鄰國,隨著終身教育的發展,終身體育的思想出現在日本中小學新體育教學大綱中。早在1977年7月23日公布的初中教學大綱和1978年8月30日公布的高中教學大綱中,都有“一輩子參加體育的宗旨”。自1980 年至1982年開始,日本實施新的課程標準,學校課程審議會提出的修改方針是:“增強健康,提高體力”“過健康生活”。意在增強國民體質,培養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態度和能力。
當前,日本教育界與體育教育工作者認為,為了適應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為培養國際化的人才,學校體育要面向21 世紀,更加重視“生涯體育”。在目前實施的中學體育課目標大綱中,明確和重視“生涯體育,生涯藝技”,同時將“培養運動興趣和習慣、增進健康、提高身體素質”作為并行目標。
清華大學是中國最高最知名學府,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最優秀的棟梁和人才,清華人不僅品學兼優,健康更是必要和大前提。在清華的體育運動場上,“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體育教育口號亙古不變,源遠流長。提倡“健康是成功之本”的體育精神是影響清華教育最重要的傳統之一,體育教育始終是清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清華的體育氛圍相當好,在校園里很少能看見空著的運動場地,清華的操場就是清華的課堂,清華學子對母校有個昵稱——“大清體校”,在歷代校友引以為自豪的諸多清華傳統中,體育便是其中之一。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體育已在華北聲譽鵲起,不少校友在回顧清華校園生活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體育課,對清華師生來說,在延續了百余年的傳統熏陶下,體育已經成為學習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高校如果學清華而不學清華之體育,就等于沒有好好學習清華,更學不到清華教育之精髓。在中國高校,清華之“牛”不言而喻,清華大學是國內大學的標桿。所以全國高校當以清華大學為楷模,學習它的中國理念、中國聲音、中國人物、中國智慧!體育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應該是更高、更快、更強的運動成績,而是培養一代代愛鍛煉、會健身、能運動、懂生活、更智慧的國人!
今天的教育是為明天培養和輸送人才。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主體不是根據社會對個體的需要來建設自身,而是要根據自身所具有的潛質,在社會環境影響下,可能具有什么樣的素質來建設自己,以便在必要的社會條件下,實現自身的價值,對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高校體育教育要以培養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能力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教育需要傳承過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應該為未來做準備:準備知識,準備智慧,準備修養,準備持續的自我發展能力。這樣的教育需要我們既要守住中國教育根本,又要放眼世界,創建有家國情懷又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有效的未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