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銘鍵
(青島西海岸新區黃浦江路小學,山東青島 266000)
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表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課程全面開齊開足,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在現實中,部分家長和學校錯誤的認為學校美育就是唱唱歌、繪繪畫、練練樂器而已。事實上,這只是學校藝術課程的簡單要求,學校美育建設的內容遠遠超出這些。美育的內容有藝術美(音樂,舞蹈,繪畫和文學)、自然美(以大自然為審美對象所感受和體驗到的美)、社會美(以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為對象而感受和體驗到的美)和科學美(以科學的內容和形式為對象所感受的美)。舞蹈藝術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美育不可缺少基礎學科。如今,舞蹈教育似乎是學校美育的短板。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限制,大多數中小學僅僅把注重對象放在學生文化課程的評價上,教師給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高強度的學習壓力造成了很多學生不愿意投入到舞蹈中去,教師和學生似乎“屏蔽”了舞蹈藝術教育的育人作用。
美育是審美的教育,更是情感的教育、精神的教育。它鼓勵人們熱愛美、欣賞美、認識美、體驗美,提高生活興趣,培養崇高的人生目標。由此可見,舞蹈教學既是文化藝術課程,也是美育的重要內容。舞蹈藝術的美中包含動作的美、形體的美、抒情的美和意境的美。
(1)舞蹈的本質決定了舞蹈的動作美。舞蹈動作是通過藝術處理,美化的生活表現。舞蹈作品在特定的時空中,通過人體動作的力度、節奏的變化,以及伴奏、服裝、燈光等,為了滿足美的情感的需要,有規律有目的的動作創造不斷變化的舞蹈。例如,芭蕾舞基訓中要求的“開、繃、直”以及以“長”為特點的審美判斷,僅僅是動作就能給觀眾以美的感受。中國舞中,更是經常用“以古喻今”的方式講述中國歷史故事的美,如舞劇《關云長》。以“借物傳情”的方式表現中華傳統美德的美,如舞蹈《梅花》。
(2)舞蹈科學的培養造就了人的形體美。舞蹈進行科學練習可使處于健康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們在靈敏、協調、柔韌、彈跳、爆發能力上、自我控制、耐受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血液循環及身體的各個關節、肌肉生理活動等多個方面都有所改善,可使他們的不良形體習慣有所糾正、過肥過瘦的身材得以改良,從而實現了軀干和肢體等各處勻稱協調發育。因為舞蹈是一門刻畫審美、塑造人格的藝術,那么舞蹈訓練也就是學習者在練習舞蹈動作中感受、創造美的過程。
(3)與音樂相比,舞蹈具有立體的抒情美。首先,舞蹈和音樂這兩種藝術表現形式雖然與節奏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它們均是通過不同節奏而呈現出各自的情緒,都是一種抒情審美的藝術形態,舞蹈與音樂在其中的表達方式也各有特點。其次,舞蹈不只是聽覺的藝術,更是視覺的藝術。它通過若干舞蹈演員的肢體動作和音樂中的節奏去闡述自己的情感含義,從而使觀眾獲得聽覺和視覺雙重的體驗。對于舞蹈的眾多解釋中,我依然最喜歡把舞蹈定義為“看得見的音樂”,優秀的舞蹈作品它總能給予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對事件有更多的思考角度,對人生有更多的理解,所以我們說舞蹈具有立體的抒情美。
(4)與傳統戲曲相比,舞蹈具有意境美。舞蹈藝術就是通過舞者的身體節奏來表達內容,通過舞者的身體語言來傳達情感,表達生活中的意境之美。舞蹈不是一種單純的春風秋雨活動,而是經過不斷提煉的藝術加工,創作出具有情感和思想的藝術作品,通過舞蹈傳達主題,表現現實生活中的情感。作為兩種非常古老的藝術形式,舞蹈和“國粹”京劇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俗話說,“戲里有音樂,戲里有舞蹈”。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京劇更注重唱、吟唱和演奏。從“燈、服、道、效、變”的角度來看,京劇藝術更注重現實主義,舞蹈更注重表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情感意向,善于營造意境的美麗。假如京劇傾向于唱韻美,那么舞蹈更注重意境美。
綜上所述,舞蹈的動作美是培養學生體驗美、表現美得能力,舞蹈的形體美是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得能力,舞蹈的抒情美和意境美是培養學生欣賞美、認識美得能力。為此,走好“舞蹈之美”這步棋,才能贏得“學校美育”這盤棋。
近來,網友把“教育部答復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沖上了微博熱搜,此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的廣泛的討論,短時間內讓“男性女性化”“陽剛之氣”等字眼沖進了大眾的視野。眾所周知,舞蹈作品是分別體現男性剛陽之美和女性陰柔之美的不同的藝術形象展現,舞蹈教學也是男性、女性分開教學的。即使是處于啟蒙階段的義務教育舞蹈課上,也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素材。家喻戶曉的中國古典舞或者中國民族舞,在舞蹈動作中都有明顯的性別之分,都有著不同的舞蹈律動和舞蹈造型。
(1)中國古典舞蹈表現了男子剛強的美。中國古典舞起源于我國古代,融合了我國戲曲精華、武術太極的動作和造型,擁有獨特東方式的剛柔并濟的美感。古典舞的焦點是身體韻律,特別注重“形、神、力、律”。其中“勁”最能體現男人的力量和男子的氣概。古典舞的力量是非常獨特的,古典舞身韻的動作猶如流水的控制,有時顯示出瞬間的凝聚力,有時顯示出明快灑脫的力量,形成了獨特的陽剛之美,這是不同于西方舞蹈種類的重要特征。
(2)中國民族舞蹈表現了男子氣概的美。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最具俠義風范,表現了騎士們在草原上奔馳的英雄形象,也就成為男子跳舞中的標志特征之一。比如蒙古舞姿中“勒馬手、馬步”等等,都是以馬來命名的。除了戰馬,蒙古人的舞蹈也有關于鷹的。鷹象征著男人高傲的氣場,也象征著蒙古族坦直率真的性格。在一部優秀的蒙古舞蹈作品中,男性必須有強而有力的體魄和細膩的心思,這樣才能將蒙古族獨特的風格表現出來。舞蹈能培養個體的良好風貌,它讓人積極、活潑充滿了活力。它可以降低當今獨生子女的自卑感,消除了男性中女性化的困擾,增加了人與其他人之間的溝通。因此,培養男性青少年的陽剛之美,不妨從舞蹈藝術教育入手。
現實中,學校舞蹈教育應該如何實施?首先,要分層次開設舞蹈欣賞課和舞蹈理論知識可。按學情、年級制定階梯式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從反映學生現實生活的少兒舞蹈作品入手,到全國優秀的青少年舞蹈作品,再到國內外經典的舞劇,由淺入深地層層滲透舞種知識、舞蹈歷史、舞蹈審美。其次,舞蹈的基本技巧應在不同年級進行適當的訓練。在開展舞蹈實踐課中,必須系統地研究專業舞蹈的基本訓練內容。不要錯過在小學時期練習韌帶彈性和身體協調的最佳時機;在初中時期要因材施教,適時開展技術技巧的訓練,古典舞身韻課和民族民間舞風格課;高中時期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在小學初中積累舞蹈材料的組合能力。第三,在舞蹈社團中,融入舞蹈表演訓練。利用情景教學法貫穿舞蹈課程,教會學生基礎的表演技能,挖掘學生潛能。尤其在小學階段,要強調邊玩邊學寓教于樂,適當了解專業性舞蹈知識,摒棄專業性舞蹈訓練的枯燥性,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旨在提高學生的模仿、觀察、即興、交流與合作,從而達到通過舞蹈培養人的目的。第四,將舞蹈教育融入其他學科。例如,將舞蹈融入到體育課中,利用學生的體育課的將古典風格健美操、民族風格健美操,流行舞風格健美操等新鮮元素普及到體育健身中,既培養了新時代教師的創新意識,也打開的學生的眼界。
當前,國家教育部正在積極組織藝術專家修訂義務教育藝術類課程標準,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國義務教育的美育課程中除了音樂、美術課程之外,還會出現戲曲、舞蹈、影視媒體等藝術課程供學生們學習。通過有效的舞蹈藝術課程,可以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認識人身,減少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問題,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完成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棒人的總目標。到那時我國的舞蹈藝術教育就會向前邁出可喜一步,學校美育建設必將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