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玉
(西南民族大學哲學學院,四川成都 610041)
斯賓諾莎對于使用因果關系來表達實體與其他事物關系的方法論的解釋是:“認識結果有賴于認識原因,并且也包含了認識原因。”就實體說而言,認識原因即是實體,認識結果即是其他事物,而其他事物以包含了實體的屬性概念來表示對認識原因的“包含”,在某種意義上,這句話概括了斯賓諾莎整個實體說的全貌。
下列這段表述辯證地呈現出了神與個別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既然有些事物必定是直接為神所產生的(實際上是從神的絕對本性必然推出),而這些神的直接產物,乃是那些沒有神就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的事物的媒介。由此推知,第一:神是它的直接的產物的絕對的最近因(proximate cause),我說“絕對地”,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不是事物自類中的最近因(proximate cause)。因為神所產生的結果,是沒有神就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的。由此又推知,第二:嚴格說來,神不能認作個別事物的遠隔因(remote causue),除非是為了分辨神的間接產物與神的直接產物……但是一切存在都存在于神之內,都依靠神而存在,如果沒有神,它們就既不能存在也不能理解。”
通過這段文字可以確定兩點,一是就區分直接產物與間接產物而言,神的直接產物是沒有神就不能存在也不能理解之物,而個別事物是神的間接產物;二是由此神/實體與個別事物之間具有兩種層面的因果關系。首先,就個別事物是“沒有神就不能存在也不能理解”而言,神也是個別事物的最近因(proximate cause),其次,就“任何有限之物,不是自神而出,必是自神的某種屬性而出”而言,個別事物是神的間接產物,某種意義上神是個別事物的“遠隔因(remote cause)”。
也就是說,有限之物的最近因是神的某種屬性,并且該屬性是在作為樣式的狀態下被理智所把握的。從否定意義上來說,不借助神的屬性或者神的樣式,個體事物是無法被知性看到的,但是從肯定意義上來看,知性認識事物,是通過事物之間的異同來把握的,而事物之間的異同又是事物之間的共同屬性或者不同屬性來判斷的。正是有了神的屬性或者樣式,通過事物分殊神的屬性,知性才能把握到個體事物之間的異同,從而達到對個別事物的認識。也就是說,神與個別事物的緊密關系是由事物在自類中(within their own kind)體現出來的,并不是直接的關系,此時個別事物借助神的屬性來被理解。斯賓諾莎總結到:“特殊的事物只不過是神的屬性的分殊,也就是上帝屬性能在其中以某種有限的方式找到表達的樣式。”接下來通過兩個無窮類推,這種關系會更加明確。
無窮類推一:
(part I)命題28:“每個個體事物或者有限的且有一定的存在的事物,非經另一個有限的、有一定的存在的原因決定它存在和動作,便不能存在,也不能有所動作,而且這一個原因也非經另一個有限的、且有一定的存在的原因決定它存在和動作,便不能存在,也不能有所動作;如此類推,以至無窮。”
無窮類推二:
(part II)命題9:“實際存在的個別事物的觀念將神作為其原因,不是就神是無限的而言,而是就神被實際存在的事物的另一個觀念所分殊而言,而這個觀念的原因就神被第三個觀念所分殊而言也就是神,如此類推以至無窮……因此每一個個別觀念以另一個觀念為原因,換言之,每一個別觀念以被另一個觀念所分殊的神為原因,而此第二觀念就神被又一個觀念所分殊而言以神為原因,如此類推,以至無窮。”
由以上兩個類推首先可以確定三點:(1)第一個命題是關于個體事物存在的無窮類推,第二個命題是關于個體事物觀念的無窮類推。(2)個別事物及事物之觀念,即在自類中的原因都是其他事物或事物的觀念為最近因。(3)個別事物以神為因是就由神的必然性而出的結果,即沒有神就不能存在以及被理解的結果而言;而個別事物的觀念以另一個觀念為原因,但就神被另一個觀念所分殊而言,這個觀念以神為因。斯賓諾沙對此繼續談到:“凡有限之物能夠存在、能夠動作,必定是被出于神或神的屬性的有限的、且有一定存在的分殊所決定。這是第一點。然而這一原因或這分殊本身又必定為其他有限的、且有一定存在的原因所決定……如此遞推,以至無窮。”也就是說,不論是個體事物抑或是個體事物的觀念,其無窮類推都是圍繞神的屬性而展開的。以第二個無窮類推為例,首先此過程可被劃分為五步:
第一步觀念有觀念一,觀念二,觀念三……觀念n。第二步每一個觀念以另一觀念為原因,所以觀念一以觀念二為原因,即觀念一由觀念二而出,觀念二由觀念三而出,以此類推……第三步就觀念一而言,觀念二分殊了神。第四步觀念作為一個思想樣式,分殊了神,而“觀念的形式的存在乃思想的一個樣式,這就是說就神之為一個能思想者而言,這是在一定方式表示神的本性的一種樣式。”由此,觀念分殊了神即是表示了神的本性或屬性。第五步觀念二表示了神的本性,觀念一以神為因,觀念三表示神的本性,觀念二以神為因……所有觀念都是以神為因。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個體事物的觀念是由于作為其原因的觀念分殊了神的屬性,斯賓諾莎補充道:“每一屬性的樣式之以神為因,只是就神通過這些樣式所隸屬的屬性看來而言,而不是就神通過任何別種屬性看來而言”。樣式所隸屬的屬性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屬性之間是平等,即非互為原因的關系,這也就是觀念之間需要借助另一個觀念,而非設定一個“總觀念”就能一勞永逸的原因所在,因為屬性之間是平等的,互不干擾的,而表示屬性的樣式,比如觀念,由此也是平等的,其所表示的屬性各不相同,且屬性之間不會由任何別的屬性而出,只是“通過本身”是神的必然性必然而出。
既然個別事物或事物的觀念只有在無限的因果類推之下,其存在才能被理智所把握,則“存在”并不是個別事物或其觀念之本質,有限的事物只有在神之下才能存在以及被理解,神并不是“創造”萬物,而是始終作為事物的原因,換句話說,這并不是時間上的因果,而是邏輯上的。斯賓諾沙就有限事物的存在如此“界說”到:“凡是由神產生的事物,其本質不包含存在。”就知性的理解來說,“在知性外除了實體和它的分殊以外,沒有別的東西……或者換句話說,除了實體的屬性和分殊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用來區別眾多事物之間的異同。”“理智之外(external to the intellect)”是相對于“內在于internalto”而言的,內在于理智,顧名思義,是理智本質所包含的;而““理智之外(external to the intellect)”的事物并不是理智的本質,只是始終與理智有關,故此處實體的屬性與分殊是作為理智的認識對象。
由此,我們便能理解斯賓諾莎一邊界說“除了分殊和實體以外,沒有其他東西存在于知性之外”,但是一邊又強調“分殊在理智之外又是不真實的存在。”表面上分殊在理智之外似乎有兩種意義上的“存在”,事實上通過以上的討論可以確定,斯賓諾沙所認為的真實存在是自身本質中包含有存在。而“在理智之外并不真實存在”的分殊,是相對于實體來說的,實體在“理智之外”意味著其并不依賴于理智,即自身包含了存在,理智于此同時也能把握其存在;個別事物的本質中不包含存在,其存在需要借助他物,并且借助的過程是通過理智來完成的,即是理智的認識過程,過程的結果是形成了分殊的的觀念。“分殊乃是在他物內并通過他物而被認識的東西,想要知道分殊,必須從它所依存的東西的概念中去尋求,所以我們對于不存在的分殊,也由形成真觀念的可能。因為這種不存在的分殊,雖說在理智之外并不真實的存在,然它的本質卻包含在他物之內,所以憑借他物,即可加以認識。”
總之,實體作為萬物之因是通過事物分殊其屬性來表達的,而斯賓諾莎的屬性概念只就實體而言,“屬性,我理解為由知性看來是構成實體的本質的東西。”萬物因分殊神的屬性而被理解,不僅是因分殊某個屬性而“異”,更是因在唯一實體的統一下而“同”。最后,筆者用斯賓諾莎的一個經典的例子來結束本篇討論,“在一個圓形內包含有無限數相等的直角,但是除了圓形存在外,沒有任何一個直角可以稱為存在,就其中任何一個直角的觀念,除了包括在圓形的觀念之內,也不能稱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