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媛媛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河北保定 071000)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有著豐富的人文底蘊,有著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經歷歲月的沉淀,在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中,形成了堅定富有魅力的文化自信。而這種氣勢磅礴的文化自信,正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本源。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目標是釋放治理活力,減輕服務壓力,實現社會良性運動,有效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在社會成員之間公平公正的分配,協調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與沖突,維持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為此,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措施,深入學習貫徹黨的精神,為社會治理貢獻力量,為社會繁榮貢獻智慧。
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和政黨對自身稟賦和文化價值的自我認同與充分肯定,并積極實踐,對其文化的特色、生命力和價值觀保持堅定的信心,并摒棄不良部分,傳承優秀精華的態度。從內涵上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方面,文化自信對自身文化價值不僅應具有鮮明的認同感還應有強烈的自豪感,在各種文化觀念的沖擊下能夠堅定主流價值觀念,并以此為榮;另一方面,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并能把握自身文化發展的美好前景,在實踐中能抗擊劣質的意識形態的挑戰,保全中華民族的文化安全,避免不良多元文化的侵蝕;再者,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揚棄不合理的文化部分,結合時代需要增添有益的文化價值,促進文化大發展,文化自信是文化繁榮與建設文化強國的基礎。
歷史上,先秦時代,是中華文化發展期。諸子百家的“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而孔子憂國憂民,面對“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現實社會,創建了儒家學派,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思潮。道家治國,無為而治的背后是臣下有為,“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法家治國,是先秦諸子中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天下。中華文化的源頭是關注社會民生問題,解決國家基礎問題,而不是娛樂為主的文化主流。隨著經濟的發展,后期演變成不同的文化流派,但是經世致用的特質一直貫穿其中,即文化的價值蘊含著基層社會治理的成分。17 世紀初明清實學思潮的興起,倡導“實學”為主要特征,為救亡圖存而務實革新。以及林則徐為代表,目的是“匡世濟民”的社會治理的近代經世思潮的演化,都無不關系著基層社會的治理內容。但是后期,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把中國近代失敗的根源歸結為孔孟學說。雖然新文化運動有著積極的一面,號召民眾覺醒,解放了思想,但是也存在的不足之處,情緒化片面的理解了孔孟思想的內涵。而李大釗等人提出的“真假孔子”,認為“真孔子”的思想是值得提倡和繼承的,“假孔子”是需要擯棄的,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但是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等,卻是文化不自信的做法,給社會治理帶來了負面影響。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人類社會的變革,從低級社會到高級社會,不同民族及地域的差異還是存在的,而每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通過傳統的繼承著推動基層社會的治理的轉型。秦統一六國,從基層的社會關系協調和行為規范,以及化解社會矛盾上,都體現著皇權社會和家族社會文化的特質。在儒家文化熏陶下,德治蔓延在基層社會秩序治理上,社會行為深深受到這一文化的影響。帝國主義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則是統治并影響著當時的社會風氣,基層社會治理問題深受其熏染,反對新文化,導致文化革命興起,出現了資產階級新文化和封建階級舊文化的斗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社會治理的轉型。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文化有了新的時代意義,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的思潮,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事實證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我國是文明古國,四大發明家喻戶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明未曾間歇,明禮守信、愛國愛家、生生不息等的優良文化特質,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而這些歷史沉淀下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社會治理的價值所在。在對外交流上,我國的文化藝術如音樂、舞蹈、文學、繪畫等,都曾深遠的影響著世界各地的文化發展,是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寶。我國秉承和諧、和睦、和平的價值觀,在國際交流中彰顯著這一精神。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企業、機構或民間之間也受到國外文化的沖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讓文化自信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特色。
縱觀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類似同心圓的結構,中心為信仰,然后依次是主流文化和亞文化,三個文化層次在實踐中容易脫節,并產生或牽引出一系列基層社會治理問題。例如文藝作品不能只追求數量,還需要提升質量,不僅有范圍有寬度,精神層面也需要有深度,避免浮躁、抄襲、模仿、黑化、丑化、顛倒黑白、顛覆三觀等不良現象發生,而是應該追求內涵、弘揚真善美。堅持文化自信,在處理各種問題時可以從不同層面進行問題處理,在基層社會治理上如甄別文化優劣、網絡文化引導,從實際情況出發,滿足當代民眾的精神需求。在基層社會分工上,從文化自信的角度,鼓舞退休人員發揮余熱,鼓舞在職人員努力創新,鼓舞失業人員學習上進。
近年來,部分地區積極探索和創新基層社會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也發現,一些地區在基層社會管理措施上,遭到質疑與批評,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沒有很好地解決,從原因看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不自信,或者說沒有堅持文化自信造成的。
基層社會治理是對人的服務,必須堅持服務優先,以人為本,在服務中進行科學管理。在文化不自信的前提下,部分地區面臨壓力與挑戰,將基層社會的治理理解為片面的社會服務問題,將社會基層治理創新理解為防范性的手段。在文化不自信的角度下,對基層的社會治理成了對基層防范社會危機,在方式過于呆板,以硬性的控制和制約為主,忽視了采用文化彈性的管理優勢,導致社會穩定需要鎮壓或壓制民眾的利益表達,影響了社會生活秩序的正常進行。沒有文化自信的引導,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會出現在基層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得不到深入貫徹,對社會基層事件的包容性及治理措施匱乏。
基層社會治理,需要連續性或連貫性,而這種連續性需要文化自信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現代社會的基層治理,是需要合作公制的。沒有文化自信的支持,設計的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不能廣泛的組織群眾投身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來,也無法實現政府的頂層設計和社會的自我調節,更無法實現居民自治的良性運動。沒有文化自信,基層社會治理可能會變成單向的政府控制,一方面,政府控制當成任務包攬,另一方面,把治理措施當成考核方法,會自導自演或錯位互動的局面。沒有文化自信,會導致基層治理規模膨脹,社會治理成本增加,治理內容單一或片段化,治理質量不高或不穩定,無法形成治理的連續性,對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素養無法滿足。
缺乏文化自信的支持,傳統基層社會管理模式會缺乏先進性。文化自信是文化優越的一種體現,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是價值觀的體現,能帶動落后地區進行基層社會治理的速度與引進先進的治理方法。然而,在受到世界多元化的影響的沖擊下,文化不自信現象時有發生,例如拜金文化的侵蝕,基礎社會治理出現了重視資金回收率,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基層治理的精神需求。沒有文化自信的先進性的支撐,不堅持實事求是,沒有契約精神,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基礎社會治理的綠色環保性,出現機會主義或投機主義興盛一時,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導致沖突不斷,治理難度增加,治理方式落后,致使社會經濟出現滯緩或衰退。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需要治理人員秉承對黨對國家的信仰及忠誠度,而從文化自信的深層次看,自信是以信仰為核心的一種輻射。沒有文化自信的助推,黨員干部和普通民眾的信仰會失去科學性,因為科學與共產主義信仰是同心圓的關系,正如馬克思主義是黨員的骨氣和底氣,也是黨員干部的素質要求。沒有文化自信的支持,信仰會失去力度,基層社會治理的“按需分配與各盡所能”會失去真實度,信仰根基不牢,會失去政治靈魂,社會行為會失去節操,社會穩定與繁榮的實現就會困難重重,美好的共產主義的實現就成了空談。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程,涉及到諸多方面,基層社會的管理理念,基層利益分配,機制建設等各個方面。從文化自信的角度推進社會管理創新與實踐,必須重視文化自信的包容性、延續性、先進性和信仰性等,堅持以人為本、公平正義、多元化參與和強化法制觀念等,進行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文化自信下,加強包容性,推動服務治理工作。一方面,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服務意識,改變傳統的治理理念,轉換管理思想,從文化的內涵上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優先,在服務中進行管理,在管理中進行服務,從過去的經濟建設型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的治理觀念。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指導下構建服務平臺,利用電子商務、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并進行整合,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的網絡化、現代化和服務化的模式,構建基層的街道、村鎮等的管理體系,實現高效快捷服務。再者,在文化自信的包容性下,加強服務方式的創新,例如通過競爭的服務方式,選擇適合基層社會管理的分支服務機構進行部分治理內容的服務承擔,并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推出合理的服務評價機制。
文化自信的視角下,基層社會治理需要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與時俱進的調整著思維方式與觀念的更新,保有文化精髓的穩定性和繼承性,以此支撐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一方面,在堅持延續性的同時,應堅持文化中的公平正義的理念,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從源頭上進行,建立健全社會各階層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等文化內容為基礎,創建基層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基層社會治理改革成本分攤,獲得機會均等的補償機制,并完善落后村落及弱勢群體的幫扶工作,實現共同富裕,不斷塑造中國夢,努力實現國家的偉大復興。再者,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健全群眾利益保障體系機制,例如通過拓寬互聯網渠道創建群眾訴求表達機制,加強居民矛盾處理機制等,對投向基層建設的物力、財力和人力在文化彈性的指導下進行合理配置,保證各方利益,用文化的魅力與智慧對社會矛盾及時化解。
在文化自信的視角下,加強先進性基層社會系統治理的措施。一方面,在政府治理為核心指導的前提下,強化當文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從制度設計、全局規劃、治理指標體系建設、績效考核創建等,多元化貫穿文化自信極其先進性,增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支持下增強社會的自我調節的能力,以文化自信,多元化推進良好風氣的社會公德、敬業愛業的職業道德、和睦友愛的家庭美德、誠實善良的個人品德、誠信和諧的社會道德等的建設,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者,通過網絡平臺,宣傳普及文化自信的含義,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健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科學情緒引導機制,也通過社會輿論引導,構建綠色和諧的網絡文化,降低和防范社會風險,減少基層社會矛盾。又如,通過文化自信,鼓勵基層民眾參與基層治理創新,尊重群眾的創新精神,建立民眾參與機制,定期收集民眾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建議,拓展群眾參加的范圍,以多元參與的方式,實現基層社會系統治理創新。
文化自信,涵蓋深層次的信仰折射,也包含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理念,這都有利于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效果。一方面,積極開展法制教育,通過文化宣傳使民眾認識法制建設在基層建設中的重要性、基礎性和根本性,通過普及教育,強化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意義,引導基層管理人員和民眾,敬畏法律和維護法律,在個人訴求上采用合理的健康的方式進行,遇到問題有法可依,違法行為則依法處理。另一方面,積極完善社會規范體系,化解社會基層矛盾,通過法律法規明確政府處理基層事務的職能,以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法律有效性,強化法制權威,并通過文化的柔性化解社會矛盾,并讓民眾利益有法可依,進而實現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