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 平曉美
(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
“課程思政”的要求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課程建設的現實要求。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要求“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和認知能力的公共基礎課程。”其中,職業院校公共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受眾最廣、教學影響力最大,具備了課程思政改革的巨大優勢。通過建立豐富、完善的職業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從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實際水平出發,積極構建我院思政教學案例資源庫,并嘗試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踐行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育人功能。
積極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銘記總書記的囑托:“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2018 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貫穿到教育的各個階段,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認真學習國家的相關政策,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教學的意識。
依據國家教育部辦公廳出臺的《高職高專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 年版)》,修定了我院大學英語的課程標準,并一貫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在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培養具有家國情懷、遠大理想、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高素質人才。
石家莊財經職業院公共基礎課教師的培養體系,著力提升教師“育德”能力,打造“四有”教師。制定制度,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不斷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態度、觀點和立場。并兼顧以教師個體自我學習和成長為發展的根基,鼓勵教師利用互聯網自主學習、與時俱進。通過線上線上的學習優秀的思政課堂教學的優秀案例,并獲得相應的培訓證書若干,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師資力量基礎。
第一版《應用型技能英語》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多分散在學科知識中,使得教育功效減弱。因此在原有資源基礎上按照一定的邏輯框架進行重組,使英語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更加突出人文性。根據教材及課程資源資源開展案例教學、情境教學、項目式教學,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探索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解決兩層皮問題。通過構建有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標和諧建構,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教學功能。
以“立德樹人”為宗旨,挖掘和重新梳理原有公共英語教學內容中的課程思政元素,與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從“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角度出發探索出一個邏輯框架,建立包括案例與資源在內的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根據學生的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甄選緊貼當前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中的熱點問題,同時融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注重德育,引導大學生正確地學習和生活。挖掘該教材的思政育人主題、資源與英語教學安排緊密相扣,主要內容包括:自我認同與價值追求(Unit 1 My college、Unit 2 Dream、Unit 4 Let’s learn actively);人際關系與幸福生活(Unit 3 Communication);公民責任與社會發展(Unit 5 Volunteering);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Unit 6 You’re what you eat、Unit 7 Travel and Experience);憂患意識與國際視野(Unit 8 Safety),其中教師自制音視頻資源98 個,思政案例教學音視頻105個,雙語教學文檔35 份。
根據教材及課程資源資源開展案例教學、情境教學、項目式教學,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探索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解決兩層皮問題。通過構建有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標和諧建構,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教學功能。結合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積極推行信息化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手機App 等信息化技術,開發網絡教學課件、微課資源庫、試題庫等。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新興媒體,引導學生了解信息化時代學習的特點,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增強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融合課堂教學和學生在線學習,以在線學習和面對面教學為基本教學形式,根據教與學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講授和指導學生在線學習相結合,既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
任課老師需有相關教學經驗,不僅具備英語專業知識,而且掌握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以及計算機操作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改革和研究創新能力,能夠緊跟時代發展,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手段,將信息化融入英語教學中。
為了加強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創設英語語境,培養語言應用能力;精心設計問題,提高思維品質;加強文化碰撞,擴展文化品格;培養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能力。以此為基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資政教學內容實現無縫連接,避免了思政教學的“兩層皮”,實現了課程思政教學的落地。
學生的良好反饋是教師繼續前行的動力。反饋主要包括問卷調查、訪談、平臺討論等的方式,通過實踐調查數據顯示:學生的反饋積極、正向,喜歡英語課堂,能兼顧英語知識學習的同時,拓寬眼界、收獲頗豐。職業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中的內容,從英語學科的語言運用到思維拓展、家國情懷、民族自信等方面有效融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運用科學的方法,實現了學生學習的有趣,有法,最終實現教學的有效性統一。
該團隊教師,分別參加了首屆(2020 年)省級、國家級外語課程思政教學高職高專組比賽,分或省級三等獎、國家級二等獎。英語教師們的教學實踐不僅使得教學水平大大提高,還拓寬了眼界、增強了了科研與教研的能力,做到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課程思政”作為公共英語課程建設的理念引領,進行了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教學實踐。實踐過程中,英語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教材是案例教學資源庫的載體,教法則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三個要素雖各有側重,但又是整體工作中的一部分,互相影響,又統歸于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之下。在課程建設實踐中貫徹對“德”的追求,對“育”的踐行,最終實現公共英語課程建設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