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宜林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為培養出大量綜合素質人才,我國提出了“三全育人”要求,要求一提出各大高校便陸續履行義務,對傳統思政工作予以改善。同時,為優化就業創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三全育人”要求下,將思政工作和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有利于轉變傳統教育局面,及時革新教育理念及方法,培養德智體美健全發展人才。
“三全育人”具有極強現實意義,其不僅可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還能重新構建可持續發展教育格局、標準,最終培養出優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對于高校而言,其是落實和貫徹“三全育人”要求的核心機構,必須肩負起全員育人職責,強化育人責任和意識。站在思政工作視角來看,工作開展主體主要為思政教師、共青團干部及學生干部。在“三全育人”下,傳統思政工作方法、理念及模式等都得到一定轉變,在將其和就業創業教育融合后,意味著教育方法、理念等多樣化轉變。同時也肩負著全員育人職責,因此兩者融合后也需強化全員育人責任,發揮學生干部、思政教師等多個教育主體作用,為學生營造適宜的學習氛圍。
全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之一,其要求高校在教育全程中均把握育人關鍵,結合不同學生年級、年齡、身心發展特點等有規律地展開教育。在就業創業教育中融入思政工作也同樣需滿足該要求。由于學生存在個性化差異,教師便可采用分層等多種教育方法,促使學生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下成長,收獲完整且高效的就業創業知識。通過全程把握育人關鍵,不僅能有機融入思政內容,還能提高就業創業教育整體質量。
在將思政工作和就業創業教育相融合后,還需營造適當的學習氛圍,在公共場所中也要滲透“三全育人”理念。雖然課堂是融合教育主要平臺,但在實際教育中,需有目的性地拓寬教育半徑,通過實踐更好地滲透思政與就業創業知識,促使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內化。
由于當前各行業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學生并不清楚自身職業規劃,不具備明確且長遠的職業發展目標。在平時接受就業創業教育時正面臨這種情況,如果和思政工作相融合進行教學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明確發展目標,制定適合的職業規劃。但以目前現狀來看,部分高校還沒有完全意識到思政工作的引導意義,沒有將其和就業創業教育有機融合,這便導致人才培養面臨阻礙。因為思想上存在誤區影響了后續實際教學,進而導致兩者教育融合不夠緊密,不僅無法發揮融合教育作用,反而可能影響就業創業教育目標實現。從客觀角度來看,“三全育人”對高校提出的是全員、全程及全方位育人要求,思政工作只有和就業創業教育密切融合才能發揮應有作用,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高校在該方面還需引起關注。
在將思政工作和就業創業教育相融合時,具體采用的教育方法與“三全育人”要求、人才培養需要還存在差異。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意味著融合教育應時刻謹記和落實“三全育人”要求,采用的教育方法除了要涉及思政內容外,還應保留就業創業教育知識全貌,這對于教育方法創新是一大挑戰。必須一改傳統教育局面,結合就業創業教育本質、融合教育目標密切貫徹“三全育人”。然而,當前部分高校在融合教育時更關注理論教學,忽略實踐教學必要性,將課堂作為唯一教育平臺,導致學生只能接觸到片面知識點。無法有效吸收思政內容和就業創業教育內容,更無法感受到思政與就業創業教育契合點,導致學習興趣普遍較低,很難培養出德才兼備人才。
教師是實現教育有機融合的主要群體,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融合教育思維,在教育時應有機挖掘和引入思政工作內容。但有的教師在該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沒有達到有機融合目的。有的教師由于已經習慣了傳統就業創業教育形式,在短時間內要想融入思政工作,并滿足“三全育人”要求具有較大難度。與思政工作融合意味著教育內容的增加及教育方法的改變,而有的教師本就缺少教育經驗,無法順應教育要求創新教育方法。再加上高校沒有對融合教育引起重視,導致師資資源引入和培訓工作遭到忽視。
高校必須意識到思政工作本就具有引導性,可以對就業創業教育展開引導,在“三全育人”下只有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才能實現全方位育人。就業創業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使其在畢業后能順利就業。而思政工作則是培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思想意識的有效途徑,兩者有機融合便形成雙重效力,有利于高校培養德才兼備人才,這類人才恰好是社會急缺的。基于此,高校必須做好價值觀引領、塑造工作,結合社會行業實情,將思政工作有機滲透至就業創業教育之中,促使學生能擺正態度、位置,能在行業飽和情況下找準創業就業契機,實現職業規劃目標。此外,為落實“三全育人”要求,在發揮思政工作引導作用時,高校需從多個角度加以落實。比如,講創業故事、引入身邊人就業創業案例、優秀就業創業精神,或在校內粘貼就業創業道德標語等,使學生從真實案例、環境中汲取經驗。高校也可通過廣播、校園網等途徑對就業創業需具備的道德素養、職業技能、社會責任感等予以宣傳。拓寬思政工作涉及面,長此以往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熏陶,提高學生就業創業品質,培養現代化就業創業思維,以此來實現全方位教育指導推力。
高校需結合師資資源、學生、教育目標等現實情況構建教育融合體系,拉進思政工作和就業創業教育間的關聯。高校需做好教育融合統籌工作,密切考慮現實狀況實現黨政統一領導、部門高度配合格局,構建真正意義上有效的教育融合體系。當把就業創業教育和思政工作融為一體后,可以對整個教育過程展開有力監督、指引。同時,在此過程中應將立德樹人作為目標之一,開展教育方法改革創新工作。在思政就業創業理論教學后必須落實相關實踐課程,才能確保教育融合質量。
高校必須針對現有教師隊伍展開深入分析,制定符合教育要求的培訓規劃。就業創業教師、思政教師及學生干部等主體均需具備思政融合理念,在教學中挖掘和引入思政工作內容。基于此,高校在組織培訓活動時應秉承“走出去”理念,切勿局限于高校內部,使教師教育視野得到拓寬。可組織教師一同前往專業培訓基地,切實傳授就業創業課程思政內容、方法,逐漸朝職業化方向轉變。在引入專業師資力量時,高校則應秉承“引進來”理念,挖掘一些經驗豐富、教育能力較強的專業人才。培訓和引入工作應同時進行,為“三全育人”要求落實、實現提供條件。
綜上所述,“三全育人”強調了全員、全程及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展開思政工作與就業創業教育融合必須滿足三大育人要求,高校需強化全員育人責任,全程把握育人關鍵,落實全方位育人。目前實際教育融合過程中還面臨一些瓶頸,如高校對融合教育重視度不足,教育方法不符合實際需求,缺乏專業師資力量等。為深度貫徹“三全育人”教育思想,實現思政工作和就業創業教育有機融合,高校需全面發揮思政工作引導作用,構建教育融合體系,并注入專業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