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南茶業興衰看鴉片戰爭前后清朝對外經濟貿易變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譚紫倩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100029)
茶葉是19 世紀中國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茶葉經濟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觀察鴉片戰爭對清朝經濟的影響,部分了解當時清朝經濟的狀況。湖南作為長江以南重要的產茶地區,相對處于內地,經濟沒有其他茶葉生產地區(如江浙一帶)發達,茶葉經濟的興盛及衰敗在湖南茶業發展進程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故以湖南茶業為例,看鴉片戰爭前后清朝對外經濟貿易變化。
飲茶始盛于四川,兩晉時期江南已成風氣,唐代中期之后北方開始普遍盛行。
茶樹是一種耐陰的植株,喜歡弱光照射和散射光照射的環境,不耐強光暴曬。從光照條件來看,長江中下游地區多丘陵地貌,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每年春末夏初會迎來梅雨季節,山間陰雨連綿,云霧較多,符合弱光條件。
茶樹種植區域需要平均溫度穩定在18 攝氏度以上,降雨量年均1000 毫米以上,土壤選取偏酸性的疏松質地肥沃土壤即可。一般普遍認為秦嶺—淮河一線與我國的800 毫米等降水量線幾乎一致,1000 毫米等降水量線可依此適當往南推移,則剛好處于緯度相對較低、平均溫度較高的長江以南地區。土壤方面,南方地區多紅色的酸性土壤,符合茶樹種植要求。
從生物特性來看,長江中下游平原及南方的丘陵地區符合茶樹生長的光照、溫度、水分及土壤條件,并可根據以上要求判斷茶樹的優質生長區域。根據《茶經》及《新唐書·地理志》的有關記錄,唐代產茶地也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金章宗時期曾嘗試將茶樹移植到淮河以北種植,茶樹雖然成活,但是茶質不佳,故作罷。
唐朝時開始增天下茶稅,可見當時飲茶已成風氣,已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到宋代時更已成為朝廷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之一。為了獨占茶葉貿易收入,朝廷還在部分地區實行了統管專賣政策。在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對于東南十路產茶地的記載可知,整個南方大部分地區都生產茶葉,其中茶葉產量前四的分別為浙西路、江西路、江東路、湖南路。湖南排名第四,茶葉產量為113.5 萬斤,而排名前二的浙西路和江西路產量分別是湖南路的4 倍,江東路產量是湖南路的3 倍。可見湖南茶葉產量雖居于前列,但整體產量并不多。
起初,湖南主要生產綠茶,供應省內及周邊地區。明朝以后湖南所產黑茶因價位不高且味苦,對喜食酥酪的番人很適宜,湖南的茶業有了較大發展。公元1524 年以前,湖南黑茶已經開始生成,至16 世紀末期,湖南黑茶已位居全國領先地位,萬歷年間被定為官茶,大量遠銷西北。但很快,因“湖南多假茶,食之刺口破腹,番人深受其害”而停滯。
道光季年以后,在國際需求的刺激下,湖南茶葉有了迅猛發展,生產以紅茶居多,同時黑茶也因俄國重獲發展,甚至出現《平江縣志》卷三《物產》中所言“凡山谷間向種紅薯之處,悉以種茶”。此時湖南茶葉暢銷海內外。19 世紀90 年代之后,湖南茶葉同全國其他茶區一樣開始滑坡,茶價下跌,茶農紛紛破產。
英國飲茶已有300 多年歷史,在數百年的演變中,形成了以紅茶為主、以下午茶為特色的英式茶風,并影響了歐洲大陸及所有英聯邦國家,成為西式茶風的代表。以英國為典型的西方國家飲茶習俗的形成及普及過程,與茶葉國際需求的變化緊密相關,并與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近代茶葉貿易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17 世紀30 年代,茶通過荷蘭傳入英國。茶在英國起初是作為一種藥物,后受到皇室的青睞。當時由于宗教偏見及習俗問題,以及茶稅重,茶價昂貴,飲茶主要是王公貴族階層的時尚潮流。1688 年,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次年修改了“液量稅法”,降低了茶稅,茶價下調,飲茶習俗開始向普通民眾普及。經過18 世紀源源不斷的茶葉進口,飲茶已經在群眾中得到了較大的認可,到19 世紀,茶葉更是進入英國普通人的家庭,成為日常起居不可或缺之物。
英國人在飲茶習慣上形成了下午茶的風氣,在茶類選擇上也形成了以紅茶為主的習慣。紅茶的選擇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1)相較綠茶,經過長途的海運,紅茶不易霉變,便于長期保存;(2)相較綠茶,紅茶更不易摻假;(3)英倫三島氣候陰冷,綠茶性寒,紅茶性暖,更適宜英國人飲用。
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 年,是英國政府特許設立對東方,主要是對印度、中國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掠奪的組織。1684 年,東印度公司在廣東建立起第一個英國貿易港口,不久茶葉就占了中國對英國出口貿易量的90%以上,并壟斷中國茶葉貿易達200 多年之久。18 世紀末,中國茶葉輸出逐年增加,加之其他商品類別,中英貿易順差逐漸拉大。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政府用鴉片代替白銀來換取大量中國茶葉,中國對鴉片的抵制從而引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19 世紀70 年代之前,中國是茶葉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供應國,茶葉價格主要由中國主導,在此之后,主要銷往英國的紅茶迎來了印度及錫蘭紅茶的競爭,無論在質量和價格上都無法與其抗衡。
為什么中國茶葉無法競爭過印度及錫蘭紅茶?
首先,生產方式。中國雖然種茶歷史悠久,印度及錫蘭只有短短幾十年,但是中國的茶農一直延續家庭手工業的生產方式,且將種茶視為對傳統農作物,如水稻等之外的補充,富饒肥沃的平地仍舊優先糧食作物,只在山地、丘陵等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的地區種植茶葉,種植地區碎片化,且交通不便,不易采摘。印度地區,以阿薩姆茶區為例,英國資本首選肥沃平坦的河流沖積區,雇傭工人用最科學的方式進行選種、育種、采摘、加工,并及時與英國國內的消費需求相匹配,即使掌握市場動態。中國茶農的孤立、碎片化種植,手工作坊式加工方式,買辦收集采供,最終茶葉質量參差不齊,且與消費市場信息不通,也無法及時調整生產。
其次,茶稅及茶價過高。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種種不平等條約,清政府被迫喪失了大量的主權,并進行割地賠款。為償還高額賠款,對于利潤較高、出口量巨大的茶葉貿易,朝廷不斷提高稅賦,甚至茶葉的出口稅超過了鴉片的進口稅,使茶商不得不提高價格,以維持微薄的利潤。同等質量下,中國茶葉較印度及錫蘭高,甚至質量差、價格高。同時,西方列強因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不受清政府層層稅賦的限制,同樣的商品,外商從中國境內工廠運出的價格較中國商人低很多。以上強烈體現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征。
最后,人為因素。由于茶農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手工制茶,最終需要通過買辦、商人等中間人將商品最終售出。在收購茶葉之時,因中國傳統商業意識不強,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容易造成收購時的缺斤少兩,反逼茶農在茶葉中做手腳以次充好或添加濕度大的茶,進一步降低了茶葉品質。外商收到如此低品質的茶,只能進一步降低茶葉的收購價格,并逐漸減少對中國茶葉的依賴。
湖南茶業固然受整個近代中國茶葉貿易及國際因素影響,也同時有著上文所提到的一些缺點,但仍舊有著其本身的特征。
在受英國飲茶習慣影響,大力生產紅茶的情況下,湖南安化同時大量出口黑茶。黑茶又稱“邊茶”,一般遠銷西北陜、甘、新疆及內外蒙古一帶。起初長沙府主要產綠茶和黑茶,后受國際市場影響,茶農普遍開始生產紅茶。黑茶經歷了一個重新興盛的過程。具有戲劇效果的是,原先俄國主要采購福建茶,后因長達十年的太平天國戰爭,福建地區被太平軍占領導致茶價上升,茶商故將湘茶混在福建茶中買給俄國人,反而大受好評,最后帶動了湖南黑茶的出口。
19 世紀70 年代,中國茶出口產量已開始出現下降,但因有著黑茶的繁榮,導致下降數據不太明顯,然而實際利潤比表面的下降得多。隨著內河航運放開及蘇伊士運河開通,俄國不再只依賴恰克圖購入黑茶,反而在漢口設立工廠,生產的茶葉通過內河航運運出,因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無清廷關稅的盤剝,價格比原山西商人低得多。所以,雖然后期黑茶出口量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綠茶及紅茶出口量下降的現象,但產生的收益對中國商業的促進不多。
湘茶在制作過程中,在勞動量最大的揀茶工序中,茶廠會大量雇傭婦女和兒童,同時出現了莊號與茶農分離的現象,并有本幫、客幫之分,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戊戌維新運動期間,湖南省是全國唯一積極執行新政的身份,湖南也被稱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在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維新志士譚嗣同等人的影響下,湖廣總督張之洞決定開辦“兩湖機器制茶總公司”,并在長沙設立分公司,以振興湘茶的生產。兩湖機器制茶總公司長沙分公司由譚嗣同任總辦。遺憾的是,隨著維新運動的失敗,譚嗣同的被殺,該公司僅存在3 個月即告終。雖然嘗試失敗了,但是可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認同和推廣。
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后結束了閉關鎖國的局面,從鴉片戰爭的五口通商,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放開內河航運,及至簽訂各項不平等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日漸加深,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開始了近代化進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之一為扭轉貿易逆差,茶葉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鴉片戰爭之后,隨著中西貿易程度加深、范圍加大,源源不斷的鴉片流入中國,英國人所需要的茶葉也隨之大量出口,成為英倫乃至歐洲大陸的新的飲茶時尚,并從上層貴族逐漸下沉到普通歐洲大陸及英國民眾。茶葉的出口量劇增,促使國內出現了眾多茶葉作坊,部分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然而這個萌芽是相對脆弱的,因為貿易的主動權掌握在因不平等條約更多特權的購買方,加之清朝官僚制度管理落后,一味加重茶農稅賦,茶葉生產方式卻沒有革新,仍舊依賴手工作坊的模式,加之茶葉質量不高,英國人在掌握了茶種及制茶工藝之后,將茶葉的來源地轉移到了印度,茶葉經濟在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之后也逐漸成為泡沫,并導致一大批茶農破產。
湖南茶業的興盛和衰敗是夾雜在近代中國茶業貿易中的,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中國興,湘茶興;中國衰,湘茶衰。通過對湖南茶業的觀察分析,我們可以了解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被動處境,以及衰敗中潛滋暗長的新的民族力量和精神。